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龙山放灯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龙山放灯-原文

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剡木为架者百,涂以丹雘,帨以文锦,一灯三之。

灯不专在架,亦不专在磴道,沿山袭谷,枝头树杪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

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萤火于山谷间,团结方开,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

好事者卖酒,缘出席地坐。

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

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

庙门悬禁条:禁车马,禁烟火,禁喧哗,禁豪家奴不得行辟人。

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

十六夜,张分守宴织造太监于山巅星宿阁,傍晚至山下,见禁条,太监忙出舆笑曰:‘遵他,遵他,自咱们遵他起!’却随役,用二丱角扶掖上山。

夜半,星宿阁火罢,宴亦遂罢。

灯凡四夜,山上下糟丘肉林,日扫果核蔗滓及鱼肉骨蠡蜕,堆砌成高阜,拾妇女鞋挂树上,如秋叶。

相传十五夜,灯残人静,当垆者正收盘核,有美妇六七人买酒,酒尽,有未开瓮者。

买大罍一,可四斗许,出袖中瓜果,顷刻罄罍而去。

疑是女人星,或曰酒星。

又一事:有无赖子于城隍庙左借空楼数楹,以姣童实之,为‘帘子胡同’。

是夜,有美少年来狎某童,剪烛殢酒,媟亵非理,解襦,乃女子也,未曙即去,不知其地、其人,或是妖狐所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龙山放灯-译文

万历辛丑年,父亲和叔叔们点亮了龙山的灯笼,用剡木搭建的架子有一百多个,用红色和黑色的颜料涂抹,再用彩锦装饰,一盏灯的亮度相当于三盏。灯笼不仅挂在架子上,也不只在山道旁,沿着山势和山谷,树枝的顶端无不挂有灯笼,从城隍庙门到蓬莱岗的上下,也没有不挂灯笼的地方。从山下望去,像是一条星河倒灌,明亮而热烈,又像是隋炀帝夜晚游玩,把几斛萤火虫倾倒在山谷中,它们聚集在一起,依附在草木上,不肯离去。喜欢热闹的人摆卖酒水,沿路坐在地上。山上到处是灯笼,到处是饮酒的席子,席子上到处是人,人人都在唱歌吹奏。男女看灯的人,一进入庙门,头都转不过来,脚也停不下来,只能随着人流上下起伏,不知道要去哪里,只能任由听声。庙门上挂着禁止的条幅:禁止车辆马匹,禁止烟火,禁止喧哗,禁止豪门的奴仆行走打扰他人。父亲和叔叔们在大松树下搭台,既摆酒席,又唱歌,每晚吹奏笙箫和宴乐,一直持续到天亮。十六那晚,分守宴请的织造太监在山顶的星宿阁,傍晚时分到达山下,看到禁止的条幅,太监急忙从轿子里出来笑着说:‘遵从吧,遵从吧,从我们开始遵从!’然后跟随随从,用两个童子扶持着上山。半夜时分,星宿阁的灯火熄灭,宴会也结束了。整个灯节持续了四夜,山上到处都是酒肉,每天清扫果核、蔗渣和鱼骨头、螺蛳壳,堆成小山,拾起妇女的鞋子挂在树上,像秋天的树叶。传说十五那晚,灯灭了,人静了,正在收钱的酒家老板,有六七个美貌的妇女来买酒,酒喝完了,还有未开封的酒瓮。她们买了一个能装四斗的大酒瓮,拿出袖中的瓜果,转眼间酒瓮就被喝空了。怀疑是女巫或酒仙。还有一件事:有个无赖在城隍庙左边借了几间空房子,里面住着俊美的童子,称为‘帘子胡同’。那晚,有个美貌的少年和其中一个童子嬉戏,剪断蜡烛,喝酒,举止轻佻,解开衣服,竟然是女子,天亮前就离开了,不知道她的住处、身份,或许是狐狸精变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龙山放灯-注解

万历辛丑年:万历辛丑年指的是中国明朝万历四十九年,即1611年。万历是明朝皇帝朱翊钧的年号,辛丑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表示那一年是辛年丑月。

张灯龙山:张灯龙山是指在龙山上挂灯庆祝,龙山可能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地名,这里指的是在龙山上布置灯笼。

剡木:剡木是指用剡州(今浙江省嵊州市)的木材,剡州因其木材优良而闻名。

丹雘:丹雘是指红色和黑色的颜料,这里用来形容灯笼的颜色。

帨:帨是指用布或绸子等材料制成的遮盖物,这里指用文锦遮盖灯笼。

文锦:文锦是指有精美图案的丝织品,这里用来装饰灯笼。

架:架是指用来支撑灯笼的架子。

磴道:磴道是指山间的小路。

袭谷:袭谷是指山谷。

枝头树杪:枝头树杪是指树枝的末端。

城隍庙:城隍庙是供奉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守护神。

蓬莱岗:蓬莱岗可能指的是一个地名,蓬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指仙境。

星河倒注:星河倒注形容灯光闪烁,如同银河倒灌入山谷。

隋炀帝:隋炀帝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杨广,他在位期间有夜游的记载。

萤火:萤火是指萤火虫,这里用来形容灯光闪烁的样子。

好事者:好事者是指喜欢参与热闹活动的人。

酒:酒是指酒精饮料,这里指用来招待客人的酒。

席:席是指宴席,这里指人们在席子上坐下。

歌唱鼓吹:歌唱鼓吹是指唱歌和吹奏乐器。

男女看灯者:男女看灯者是指男女老少都出来观赏灯笼的人。

顾:顾是指回头看。

踵:踵是指脚跟,这里指转身。

潮上潮下:潮上潮下比喻人群如潮水般涌动。

禁条:禁条是指禁止某些行为的规则或命令。

台:台在这里指搭建的临时舞台或座位。

织造太监:织造太监是指负责宫廷织造的太监。

星宿阁:星宿阁可能指的是一个建在山巅的阁楼,用于观测星宿。

丱角:丱角是指儿童头顶的短发,这里指儿童的模样。

扶掖:扶掖是指搀扶或扶持。

糟丘肉林:糟丘肉林形容酒席丰盛,酒肉堆积如山丘和森林。

果核蔗滓:果核蔗滓是指水果的核和甘蔗的渣滓,这里指宴会后的垃圾。

蠡蜕:蠡蜕是指蝉蜕皮后的壳,这里可能是指昆虫的壳或其它类似的废弃物。

美妇:美妇是指美貌的妇女。

大罍:大罍是指大酒坛,可装四斗左右的酒。

瓜果:瓜果是指各种水果。

疑是女人星:疑是女人星是指人们猜测这些美貌的妇女可能是天上的女仙或星宿下凡。

酒星:酒星是指传说中的酒神或与酒有关的星宿。

无赖子:无赖子是指无赖之人,这里指一个不良少年。

姣童:姣童是指俊美的少年。

帘子胡同:帘子胡同是指一种隐蔽的胡同,这里指无赖子借空楼藏匿姣童的地方。

解襦:解襦是指解开衣服,这里指无赖子解开姣童的衣服。

妖狐所化:妖狐所化是指妖狐变成人的样子,这里指无赖子遇到的是变成了人的妖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龙山放灯-评注

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剡木为架者百,涂以丹雘,帨以文锦,一灯三之。

此句描绘了万历辛丑年,即1611年,当时的人们在龙山举行盛大灯会的场景。‘父叔辈’指的是当时的社会上层人士,他们张灯结彩,以剡木为架,涂以丹雘,帨以文锦,制作了百盏灯笼,且每盏灯笼都装饰得华丽非常。‘一灯三之’则说明了灯笼的装饰之精细,寓意着当时人们对于节日庆典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灯不专在架,亦不专在磴道,沿山袭谷,枝头树杪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

这句话进一步描绘了灯会的盛况。灯笼不仅挂在架子上,也不仅仅是沿着山道布置,而是沿着山谷、树梢,无处不在,从城隍庙门到蓬莱岗,整个山上下都沉浸在灯光的海洋中。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节日庆典的投入和热情,以及对于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扬。

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萤火于山谷间,团结方开,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

这句话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山下的灯光比作星河倒注,形容了灯光的辉煌和壮观。同时,又以隋炀帝夜游的典故,强调了这一场景的华丽和独特,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古代帝王夜游的仙境之中。

好事者卖酒,缘出席地坐。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

这句话描绘了灯会期间人们的欢乐景象。好事者卖酒,人们在席地而坐,整个山间到处都是灯光、酒席和欢歌笑语,形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画面。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节日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追求。

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

这句话描述了男女游客进入庙门后的场景,他们被灯会的热闹气氛所吸引,无法回头,只能随着人流上下起伏,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引导。这种描写既展现了灯会的吸引力,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节日的狂热和投入。

庙门悬禁条:禁车马,禁烟火,禁喧哗,禁豪家奴不得行辟人。

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对于节日庆典的规范管理。庙门悬挂禁条,禁止车马、烟火、喧哗,以及禁止豪家奴仆扰乱秩序,这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节日庆典的重视和对于秩序的维护。

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

这句话描绘了当时的社会上层人士在灯会期间的生活。他们在大松树下设宴,饮酒作乐,每晚都有笙簧和歌弦管的演奏,整个夜晚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直到天明。

十六夜,张分守宴织造太监于山巅星宿阁,傍晚至山下,见禁条,太监忙出舆笑曰:“遵他,遵他,自咱们遵他起!”却随役,用二丱角扶掖上山。

这句话描述了织造太监在灯会期间的活动。他在十六夜时,被邀请到山巅的星宿阁参加宴会,尽管他看到了庙门的禁条,但他还是笑着表示遵从,并随着随从上山。

夜半,星宿阁火罢,宴亦遂罢。

这句话说明了宴会的结束,同时也暗示了灯会的结束。

灯凡四夜,山上下糟丘肉林,日扫果核蔗滓及鱼肉骨蠡蜕,堆砌成高阜,拾妇女鞋挂树上,如秋叶。

这句话描绘了灯会结束后的景象。四天的灯会过后,山上到处都是酒肉残渣,人们将这些残渣堆砌成小山,而妇女们丢弃的鞋子则挂在树上,如同秋天的落叶。

相传十五夜,灯残人静,当垆者正收盘核,有美妇六七人买酒,酒尽,有未开瓮者。买大罍一,可四斗许,出袖中瓜果,顷刻罄罍而去。

这句话讲述了一个传说故事,描绘了十五夜灯会结束后,一位美妇人和几位妇女买酒的故事。她们买下了大瓮中的酒,然后拿出瓜果,瞬间将瓮中的酒喝光。

疑是女人星,或曰酒星。

这句话对于前文提到的美妇人和酒的故事进行了猜测,认为她们可能是传说中的女人星或酒星。

又一事:有无赖子于城隍庙左借空楼数楹,以姣童实之,为“帘子胡同”。是夜,有美少年来狎某童,剪烛殢酒,媟亵非理,解襦,乃女子也,未曙即去,不知其地、其人,或是妖狐所化。

这句话讲述了另一个故事,描绘了一个无赖子借空楼为“帘子胡同”,并在其中与一位美少年发生关系。最后,发现这位美少年其实是一位女子,而她的真实身份和来历却无人知晓,可能是妖狐所化。这个故事的结尾充满了神秘和奇幻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超自然现象的想象和探索。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龙山放灯》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67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