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陈襄-原文
襄摄浦城令,民有失物者,贼曹捕偷儿数辈至,相撑拄。
襄曰:“某庙钟能辨盗,犯者扪之辄有声,否则寂。”
乃遣吏先引盗行,自率同列诣钟所,祭祷而阴涂以墨,蔽以帷,命群盗往扪。
少焉呼出,独一人手不污。
扣之,乃盗也。
盖畏钟有声,故不敢扪云。
〔评〕按襄倡道海滨,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号“四先生”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陈襄-译文
襄代理浦城县令时,有百姓丢失了财物,捕快抓来了几个小偷,他们互相推诿。
襄说:“某庙里有一口钟,能够辨别盗贼,偷东西的人摸它就会发出声音,否则就寂静无声。”
于是派官吏先带小偷们走,自己则带领同僚前往钟所在的地方,祭祀祈祷后暗中在钟上涂上墨汁,用帷幕遮住,然后命令小偷们去摸钟。
过了一会儿,叫他们出来,只有一个人的手没有沾上墨。
审问他,果然是盗贼。
原来他害怕钟会发出声音,所以不敢去摸。
〔评〕按襄在海滨倡导道义,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被称为“四先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陈襄-注解
襄:指北宋时期的官员、学者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以文学、书法著称,曾任浦城令。
浦城令:浦城县的县令,浦城位于今福建省北部,宋代属建宁府。
贼曹:古代官府中负责缉捕盗贼的部门或官员。
扪:触摸,用手接触。
祭祷:祭祀并祈祷,古代一种宗教仪式。
帷:帷幕,用来遮挡视物的布帘。
四先生:指蔡襄、陈烈、周希孟、郑穆四位北宋时期的学者,因他们在海滨地区倡导儒学而被称为“四先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陈襄-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蔡襄在担任浦城令时,通过智慧破获盗窃案件的故事。蔡襄利用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心理,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心理战术,成功辨别出真正的盗贼。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蔡襄的聪明才智,也反映了古代官员在处理案件时的智慧与策略。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神灵的信仰和敬畏。蔡襄利用庙钟的神圣性,制造了一种心理压力,使得真正的盗贼因害怕神灵的惩罚而不敢触摸钟,从而暴露了自己的罪行。这种利用宗教信仰来维护社会秩序的做法,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并不罕见,反映了宗教与法律的交织关系。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叙事流畅,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蔡襄破案的过程。尤其是对盗贼心理的刻画,虽未直接描写其内心活动,但通过其行为(不敢触摸钟)巧妙地揭示了其恐惧心理,展现了古代文学中“以行写心”的艺术手法。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记载不仅是对蔡襄个人事迹的记录,也反映了宋代地方官员的治理智慧和社会风貌。蔡襄作为“四先生”之一,其倡导儒学、注重道德教化的思想在这段故事中也有所体现。通过这样的故事,后人可以窥见宋代社会对道德、法律和宗教的综合运用,以及官员在处理社会问题时的灵活与智慧。
总之,这段古文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展现了蔡襄的智慧与宋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