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瑞草溪亭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瑞草溪亭-原文

瑞草溪亭为龙山支麓,高与屋等。

燕客相其下有奇石,身执蔓臿,为匠石先,发掘之。

见土葢土,见石甃石,去三丈许,始与基平,乃就其上建屋。

屋今日成,明日拆,后日又成,再后日又拆,凡十七变而溪亭始出。

盖此地无溪也,而溪之,溪之不足,又潴之、壑之,一日鸠工数千指,索性池之,索性阔一亩,索性深八尺。

无水,挑水贮之,中留一石如案,回潴浮峦,颇亦有致。

燕客以山石新开,意不苍古,乃用马粪涂之,使长苔藓,苔藓不得即出,又呼画工以石青石绿皴之。

一日左右视,谓此石案焉可无天目松数棵盘郁其上,遂以重价购天目松五六棵,凿石种之。

石不受锸,石崩裂,不石不树,亦不复案,燕客怒,连夜凿成砚山形,缺一角,又葢一岩石补之。

燕客性卞急,种树不得大,移大树种之,移种而死,又寻大树补之。

种不死不已,死亦种不已,以故树不得不死,然亦不得即死。

溪亭比旧址低四丈,运土至东多成高山,一亩之室,沧桑忽变。

见其一室成,必多坐看之,至隔宿或即无有矣。

故溪亭虽渺小,所费至巨万焉。

燕客看小说:“姚崇梦游地狱,至一大厂,炉鞴千副,恶鬼数千,铸泻甚急,问之,曰:‘为燕国公铸横财。’后至一处,炉灶冷落,疲鬼一二人鼓橐,奄奄无力,崇问之,曰:‘此相公财库也。’崇寤而叹曰:‘燕公豪奢,殆天纵也。’”

燕客喜其事,遂号“燕客”。

二叔业四五万,燕客缘手立尽。

甲申,二叔客死淮安,燕客奔丧,所积薪俸及玩好币帛之类又二万许,燕客携归,甫三月又辄尽,时人比之鱼宏四尽焉。

溪亭住宅,一头造,一头改,一头卖,翻山倒水无虚日。

有夏耳金者,制灯剪彩为花,亦无虚日。

人称耳金为“败落隋炀帝”,称燕客为“穷极秦始皇”,可发一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瑞草溪亭-译文

瑞草溪亭位于龙山的支脉脚下,高度与房屋相当。一位来自燕地的客人看到下面有奇特的石头,亲自拿着铲子,作为工匠的先行者,开始挖掘。挖到三丈多深时,才与地基平齐,于是就在上面建造房屋。房屋今天建成,明天拆掉,后天又建成,再后天又拆掉,总共经历了十七次变化,溪亭才最终建成。因为这个地方本来没有溪流,但燕地客人故意挖出溪流,溪流不够,又蓄水成池、成沟,一天雇佣了数千名工人,索性挖成池塘,池塘面积一亩,深度八尺。没有水,就挑水储存,中间留下一块像案桌的石头,周围蓄水形成浮岛,颇有情趣。燕地客人因为山石是新挖的,觉得不够苍古,就用马粪涂抹,使其长出苔藓,苔藓没有立即长出,又请画工用石青和石绿在石头上皴染。有一天,燕地客人四处看看,觉得这块石头案桌上面应该有几棵天目松盘绕其上,于是以高价购买了五六棵天目松,凿石种植。石头不接受挖掘,石头崩裂,既不成石也不成树,也不再是案桌,燕地客人愤怒,连夜将石头凿成砚山形状,缺了一角,又用一块岩石补上。燕地客人性格急躁,种植的树不能长大,就移种大树,移种后树死了,又寻找大树补种。种树不死不罢休,死了也不停止种植,因此树不得不死,但也无法立即死去。溪亭比原来的地方低四丈,运土到东边多成了高山,一亩的房屋,经历沧桑忽然变化。看到一室建成,必定多坐下来观看,隔夜或者就没有了。所以溪亭虽然很小,但花费却极其巨大。燕地客人看小说时,‘姚崇梦游地狱,至一大厂,炉鞴千副,恶鬼数千,铸泻甚急,问之,曰:‘为燕国公铸横财。’后至一处,炉灶冷落,疲鬼一二人鼓橐,奄奄无力,崇问之,曰:‘此相公财库也。’崇寤而叹曰:‘燕公豪奢,殆天纵也。’’燕地客人喜欢这个故事,于是自称‘燕客’。他的二叔有四五万的财产,燕客用手一挥就花光了。甲申年,二叔在淮安客死,燕客奔丧,所积攒的薪俸和玩好的货币布匹等又有两万左右,燕客带回家,三个月后又花光了,当时的人把他比作鱼宏四尽。溪亭住宅,一边建造,一边改建,一边出售,翻山倒水没有一天空闲。有个叫夏耳金的人,制作灯笼和剪纸成花,也没有一天空闲。人们称耳金为‘败落隋炀帝’,称燕客为‘穷极秦始皇’,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瑞草溪亭-注解

瑞草溪亭:瑞草溪亭是指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瑞草指的是吉祥的草,溪亭则是指溪边的亭子,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文人雅士所建的小亭。

龙山支麓:龙山支麓指的是龙山的山脚部分,支麓即山脉的分支。

燕客:燕客指的是一位来自燕地的客人,这里可能是指一个有才华、有消费能力的文人。

匠石:匠石是指工匠,这里指的是负责建筑和雕刻的工匠。

蔓臿:蔓臿是一种农具,用于挖掘。

土葢土,石甃石:土葢土,石甃石是指用土和石头来填充和建造。

基平:基平指的是基础平整,即建筑的基础部分已经完成。

潴之、壑之:潴之、壑之是指积水或填坑。

鸠工数千指:鸠工指的是召集工人,数千指表示人数众多。

索性:索性表示决定性地,这里是指决定性地做某事。

案:案是指桌子或案几,这里可能是指一块石板。

天目松:天目松是指一种生长在浙江天目山区的松树,因其树形独特而著名。

锸:锸是一种挖掘工具。

炉鞴:炉鞴是指冶炼用的炉子和模具。

恶鬼:恶鬼在这里指的是制造财富的恶鬼,比喻财富的积累。

姚崇:姚崇是唐代的一位著名政治家,这里指的是他梦游地狱的故事。

横财:横财指的是意外获得的财富。

相公:相公是对官员或贵族的尊称。

财库:财库指的是财宝的储存地。

豪奢:豪奢是指豪华奢侈。

鱼宏四尽:鱼宏四尽是指唐代鱼朝恩因奢侈浪费而闻名的故事。

夏耳金:夏耳金是指一个制作花灯和剪纸的人。

败落隋炀帝:败落隋炀帝是对夏耳金奢侈浪费行为的讽刺,隋炀帝是历史上以奢侈著称的皇帝。

穷极秦始皇:穷极秦始皇是对燕客奢侈行为的讽刺,秦始皇是历史上以奢侈著称的皇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瑞草溪亭-评注

瑞草溪亭位于龙山支麓,高与屋等,这样的描述给人以山势峻峭、建筑雄伟之感。‘燕客相其下有奇石,身执蔓臿,为匠石先,发掘之’这句话展现了燕客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改造的积极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他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工匠精神。

‘见土葢土,见石甃石,去三丈许,始与基平,乃就其上建屋’这一段描写了燕客在挖掘过程中对土石的处理,以及对建筑基座的构建,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建筑技术的精湛掌握。

‘屋今日成,明日拆,后日又成,再后日又拆,凡十七变而溪亭始出’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溪亭建造的过程,反复拆建的过程不仅展示了燕客对美的不懈追求,也反映了古人对建筑美学的独特理解。

‘盖此地无溪也,而溪之,溪之不足,又潴之、壑之’这段描述体现了燕客对环境的改造和对自然景观的创造,通过挖池筑壑,创造了一个人工溪流,这种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一日鸠工数千指,索性池之,索性阔一亩,索性深八尺’这句话展示了燕客的豪放不羁和对事物的极致追求,他不仅追求建筑的美,更追求对环境的极致改造。

‘无水,挑水贮之,中留一石如案,回潴浮峦,颇亦有致’这一段描写了溪亭中的水池和石头,表现了燕客对细节的关注和对自然景观的精心打造。

‘燕客以山石新开,意不苍古,乃用马粪涂之,使长苔藓,苔藓不得即出,又呼画工以石青石绿皴之’这段描述了燕客对山石的修饰,他通过使用马粪和画工的技巧,使山石显得苍古而有生气。

‘一日左右视,谓此石案焉可无天目松数棵盘郁其上,遂以重价购天目松五六棵,凿石种之’这一段表现了燕客对植物的选择和种植,他通过对植物的精心挑选和种植,使溪亭的环境更加和谐。

‘石不受锸,石崩裂,不石不树,亦不复案,燕客怒,连夜凿成砚山形,缺一角,又葢一岩石补之’这句话展示了燕客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创造力,他不断尝试,直至达到自己的审美标准。

‘燕客性卞急,种树不得大,移大树种之,移种而死,又寻大树补之’这段描述了燕客对植物的执着,以及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中的不懈努力。

‘溪亭比旧址低四丈,运土至东多成高山,一亩之室,沧桑忽变’这句话描绘了溪亭环境的巨大变化,反映了燕客对环境的深刻影响。

‘见其一室成,必多坐看之,至隔宿或即无有矣’这段描述了溪亭建造的瞬息万变,体现了古人对变化无常的生命哲学的理解。

‘故溪亭虽渺小,所费至巨万焉’这句话反映了燕客在追求美的过程中的投入,以及他对艺术价值的珍视。

‘燕客看小说:“姚崇梦游地狱,至一大厂,炉鞴千副,恶鬼数千,铸泻甚急,问之,曰:‘为燕国公铸横财。’后至一处,炉灶冷落,疲鬼一二人鼓橐,奄奄无力,崇问之,曰:‘此相公财库也。’崇寤而叹曰:‘燕公豪奢,殆天纵也。’”燕客喜其事,遂号“燕客’’这段描述了燕客对小说的喜爱,以及他自比燕国公的豪奢,体现了古人对财富和地位的追求。

‘二叔业四五万,燕客缘手立尽’这句话描绘了燕客对财富的挥霍无度,以及他对生活的享乐态度。

‘甲申,二叔客死淮安,燕客奔丧,所积薪俸及玩好币帛之类又二万许,燕客携归,甫三月又辄尽,时人比之鱼宏四尽焉’这段描述了燕客对财富的快速消耗,以及他在社会上的形象。

‘溪亭住宅,一头造,一头改,一头卖,翻山倒水无虚日’这句话反映了燕客对建筑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有夏耳金者,制灯剪彩为花,亦无虚日’这段描述了夏耳金对艺术的追求,以及他与燕客的相似之处。

‘人称耳金为“败落隋炀帝”,称燕客为“穷极秦始皇”,可发一粲’这句话用生动的比喻形容了燕客和夏耳金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他们的评价。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瑞草溪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66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