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琅嬛福地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琅嬛福地-原文

陶庵梦有夙因,常梦至一石厂,峥窅岩岪,前有急湍洄溪,水落如雪,松石奇古,杂以名花。

梦坐其中,童子进茗果,积书满架,开卷视之,多蝌蚪、鸟迹、霹雳篆文,梦中读之,似能通其棘涩。

闲居无事,夜辄梦之,醒后伫思,欲得一胜地仿佛为之。

郊外有一小山,石骨棱砺,上多筠篁,偃伏园内。

余欲造厂,堂东西向,前后轩之,后磥一石坪,植黄山松数棵,奇石峡之。

堂前树娑罗二,资其清樾。

左附虚室,坐对山麓,磴磴齿齿,划裂如试剑,匾曰“一丘”。

右踞厂阁三间,前临大沼,秋水明瑟,深柳读书,匾曰“一壑”。

缘山以北,精舍小房,绌屈蜿蜒,有古木,有层崖,有小涧,有幽篁,节节有致。

山尽有佳穴,造生圹,俟陶庵蜕焉,碑曰“呜呼有明陶庵张长公之圹”。

圹左有空地亩许,架一草庵,供佛,供陶庵像,迎僧住之奉香火。

大沼阔十亩许,沼外小河三四折,可纳舟入沼。

河两崖皆高阜,可植果木,以橘、以梅、以梨、以枣,枸菊围之。

山顶可亭。

山之西鄙,有腴田二十亩,可秫可秔。

门临大河,小楼翼之,可看炉峰、敬亭诸山。

楼下门之,匾曰“琅嬛福地”。

缘河北走,有石桥极古朴,上有灌木,可坐、可风、可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琅嬛福地-译文

陶庵在梦中似乎有前世的缘分,常常梦见自己来到一个石厂,那里山势险峻,岩石嶙峋,前面有一急流回旋的溪水,水退后露出的河床像雪一样白,松树和石头古朴奇特,间杂着名贵的花卉。我在梦中坐在那里,有童子端来茶和果子,书架上堆满了书,翻开来看,上面都是蝌蚪文、鸟迹文、霹雳文等古怪的文字,梦中阅读,似乎能够理解它们的艰涩难懂。闲暇时没有事情做,夜晚就常常梦到这个地方,醒来后久久沉思,想要找到一个胜地来模仿它。

郊外有一座小山,石头坚硬,上面长满了竹子,弯曲地延伸在园内。我想在那里建一个石厂,堂屋朝东西向,前后都有宽敞的房间,后面有一块平整的石头平台,种了几棵黄山松,奇形怪状的石头点缀其间。堂前种了两棵娑罗树,提供清凉的树荫。左边有一间空旷的房间,坐在那里可以对着山脚,石阶错落有致,像是试剑时留下的痕迹,匾额上写着“一丘”。右边是三间厂阁,前面对着一个大池塘,秋天时水面清澈明亮,周围长满了深绿色的柳树,匾额上写着“一壑”。

沿着山往北走,有一处精致的房屋和小房间,曲折蜿蜒,有古老的树木,有层层叠叠的山崖,有小溪,有幽静的竹林,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景致。山的尽头有一个很好的洞穴,可以挖一个墓地,等陶庵去世后安葬于此,墓碑上写着“呜呼有明陶庵张长公之圹”。墓地左边有一块大约亩大小的空地,建了一个草屋,供奉佛像和陶庵的塑像,迎接僧人居住并供奉香火。大池塘大约有十亩,池塘外的小河弯弯曲曲,可以划船进入池塘。河的两边都是高高的河岸,可以种植果树,如橘子、梅花、梨、枣等,周围环绕着菊花。山顶可以建亭子。山的西边有二十亩肥沃的田地,可以种植高粱和粳米。门口靠近一条大河,有小楼翼卫,可以观赏炉峰、敬亭等山。楼下有门,匾额上写着“琅嬛福地”。沿着河北走,有一座非常古朴的石桥,上面长满了灌木,可以坐下来、感受风、观赏月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琅嬛福地-注解

陶庵:陶庵是作者的自称,指代作者本人。

夙因:夙因,指前世的因缘,这里指作者梦境的根源。

石厂:指采石的地方,古代文人常以石为题材进行创作。

峥窅岩岪:形容山势险峻,突兀。

急湍洄溪:急流湍急的溪水。

水落如雪:形容水退后,河床上的石头像雪一样洁白。

松石奇古:指松树和石头形态奇特,历史悠久。

名花:指名贵的花卉。

茗果:茗指茶,果指水果,这里指茶和水果。

积书满架:指书架上堆满了书籍。

蝌蚪、鸟迹、霹雳篆文:指古代的篆书,其中蝌蚪文是篆书的一种,鸟迹文指鸟形的文字,霹雳篆文指雷电形状的篆书。

棘涩:指文字难懂,难以理解。

闲居无事:指作者在闲暇时。

一丘:指一个小山丘。

一壑:指一个小山谷。

精舍小房:指简陋的小屋。

筠篁:指竹子和竹林。

生圹:指墓穴。

呜呼有明陶庵张长公之圹:这是墓碑上的文字,呜呼是感叹词,有明指明朝,陶庵张长公是作者的名字。

空地亩许:指大约一亩的空地。

草庵:指用草搭建的小屋。

大沼:指大湖泊。

小河:指小溪。

高阜:指高地。

腴田:指肥沃的田地。

秫:指高粱。

秔:指稻谷。

炉峰、敬亭诸山:指山名,炉峰和敬亭是两个山名。

琅嬛福地:指美好的地方,琅嬛是美好的意思。

石桥:指用石头建造的桥梁。

灌木:指丛生的灌木植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琅嬛福地-评注

陶庵梦有夙因,常梦至一石厂,峥窅岩岪,前有急湍洄溪,水落如雪,松石奇古,杂以名花。

此句开篇即描绘出一幅梦境般的景象,‘夙因’二字暗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某种精神家园的向往。‘峥窅岩岪’形象地描绘了山石的奇特,‘急湍洄溪’则生动地展现了溪水的动态,‘水落如雪’则用雪的洁白来比喻水流的清澈,‘松石奇古’与‘名花’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梦坐其中,童子进茗果,积书满架,开卷视之,多蝌蚪、鸟迹、霹雳篆文,梦中读之,似能通其棘涩。

此句进一步描绘了梦中的生活,‘梦坐其中’表明作者在梦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童子进茗果’、‘积书满架’等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蝌蚪、鸟迹、霹雳篆文’则暗示了这些书籍的古老与神秘,‘棘涩’一词则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的尊重。

闲居无事,夜辄梦之,醒后伫思,欲得一胜地仿佛为之。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梦境的执着,‘闲居无事’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而‘夜辄梦之’则表明作者在梦中找到了精神慰藉。‘欲得一胜地仿佛为之’则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够将梦境变为现实。

郊外有一小山,石骨棱砺,上多筠篁,偃伏园内。余欲造厂,堂东西向,前后轩之,后磥一石坪,植黄山松数棵,奇石峡之。

此句将梦境与现实相结合,描述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理想家园的过程。‘石骨棱砺’、‘筠篁’等词语描绘了山景的幽静,‘造厂’、‘堂’等则体现了作者对居住环境的改造。‘黄山松’、‘奇石峡’等细节则增添了环境的生动性和艺术性。

堂前树娑罗二,资其清樾。左附虚室,坐对山麓,磴磴齿齿,划裂如试剑,匾曰‘一丘’。

此句进一步描绘了作者理想中的居住环境,‘娑罗’、‘清樾’等词语传达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虚室’、‘山麓’等则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向往。‘一丘’的匾额则寓意着作者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右踞厂阁三间,前临大沼,秋水明瑟,深柳读书,匾曰‘一壑’。

此句继续描绘了作者的理想居住环境,‘厂阁’、‘大沼’等词语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秋水明瑟’、‘深柳读书’等则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读书生活的向往。‘一壑’的匾额则寓意着作者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缘山以北,精舍小房,绌屈蜿蜒,有古木,有层崖,有小涧,有幽篁,节节有致。

此句描绘了作者对居住环境的整体规划,‘精舍小房’、‘古木’、‘层崖’、‘小涧’、‘幽篁’等词语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卷。‘节节有致’则表明作者对环境布局的精心设计。

山尽有佳穴,造生圹,俟陶庵蜕焉,碑曰‘呜呼有明陶庵张长公之圹’。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死亡的坦然。‘佳穴’、‘生圹’等词语暗示了作者对生命终结的接受,而‘呜呼有明陶庵张长公之圹’的碑文则是对自己生命的总结和怀念。

圹左有空地亩许,架一草庵,供佛,供陶庵像,迎僧住之奉香火。

此句描绘了作者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空地’、‘草庵’、‘佛’、‘陶庵像’等词语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宗教氛围。

大沼阔十亩许,沼外小河三四折,可纳舟入沼。河两崖皆高阜,可植果木,以橘、以梅、以梨、以枣,枸菊围之。

此句进一步描绘了作者理想中的居住环境,‘大沼’、‘小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水乡风光。‘可纳舟入沼’、‘可植果木’等则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节的考虑。

山顶可亭。山之西鄙,有腴田二十亩,可秫可秔。门临大河,小楼翼之,可看炉峰、敬亭诸山。

此句描绘了作者对居住环境的整体规划,‘山顶可亭’、‘腴田’、‘大河’、‘小楼’等词语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致远的山水画卷。

楼下门之,匾曰‘琅嬛福地’。缘河北走,有石桥极古朴,上有灌木,可坐、可风、可月。

此句描绘了作者对居住环境的最终设想,‘琅嬛福地’的匾额则寓意着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石桥’、‘灌木’等细节则增添了环境的生动性和艺术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琅嬛福地》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66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