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楼船-原文
家大人造楼,船之;造船,楼之。
故里中人谓船楼,谓楼船,颠倒之不置。
是日落成,为七月十五,自大父以下,男女老稚靡不集焉。
以木排数重搭台演戏,城中村落来观者,大小千余艘。
午后飓风起,巨浪磅礴,大雨如注,楼船孤危,风逼之几覆。
以木排为戙索缆数千条,网网如织,风不能撼。
少顷风定,完剧而散。
越中舟如蠡壳,局蹐篷底看山,如矮人观场,仅见鞋靸而已。
升高视明,颇为山水吐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楼船-译文
家父建造了一座楼,用船来运输建筑材料;建造船只时,又用楼来运输。所以家乡的人把船叫做楼船,把楼叫做船楼,总是把这两个词弄颠倒,而且不改正。
那天正好是七月十五,从祖父以下,男女老少都聚集在这里。他们用几层木排搭起台子来演戏,城里和乡村的观众,大小船只有一千多艘。午后突然刮起飓风,巨浪滔天,大雨倾盆而下,楼船显得非常危险,几乎要翻覆。人们用木排做成了数千条缆绳,密密麻麻地编织在一起,风也无法撼动它。
过了一会儿风停了,戏演完大家才散去。越地的船只像贝壳一样,人们蜷缩在船篷下面看山,就像矮人看戏场一样,只能看到鞋子。等升高了视野开阔,才能看到山水的美丽景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楼船-注解
家大人:家大人指的是家中的长辈,这里可能是指家族中的长辈或家长。
造楼:建造楼阁,指建造房屋。
船之:用船来运输楼阁的材料或楼阁本身。
造船:建造船只。
楼之:用楼阁来运输船只的材料或船只本身。
故里:故乡,指出生或成长的地方。
七月十五: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之一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是祭祀祖先和亡灵的日子。
大父:祖父,指父亲的父亲。
男女老稚:男女老少,指各个年龄段的人。
集焉:聚集在这里。
木排:用树木捆绑成的排,类似于木筏。
搭台演戏:搭建戏台进行戏曲表演。
城中村落:城市和乡村。
飓风:一种强烈的风暴,风力极大。
磅礴:形容水势浩大。
大雨如注:形容雨势很大,像水柱一样倾泻而下。
孤危:孤单且危险。
戙索缆:一种用来系船的绳索。
网网如织:形容绳索密集交织。
越中:指越地,这里可能是指越国或越地的人。
舟如蠡壳:船像贝壳一样。
局蹐篷底:蜷缩在船篷下面。
看山:观赏山景。
如矮人观场:像矮人一样看戏场,形容视角低矮。
鞋靸:拖鞋,这里指鞋子的样子。
升高视明:升高位置以便看得更清楚。
山水吐气:山水间散发出气息,形容山水景色美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八-楼船-评注
家大人造楼,船之;造船,楼之。故里中人谓船楼,谓楼船,颠倒之不置。
此句开篇点题,家大人既造楼又造船,二者功能互为转换,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对实用性的追求。‘船之’和‘楼之’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对称美,同时也强调了造船与造楼之间的紧密联系。
是日落成,为七月十五,自大父以下,男女老稚靡不集焉。
此句描绘了七月十五这一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家大人造的楼船成为了众人聚集的场所。‘是日’、‘大父以下’等词语,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家族的传承,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以木排数重搭台演戏,城中村落来观者,大小千余艘。
此句描述了楼船上的活动,木排搭台演戏,吸引了城中村落的人们前来观看,船只众多,场面宏大。‘数重’、‘千余艘’等词语,展现了楼船的壮观和热闹非凡的气氛。
午后飓风起,巨浪磅礴,大雨如注,楼船孤危,风逼之几覆。
此句描绘了楼船在飓风中遭遇的险境,‘午后’、‘巨浪’、‘大雨’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恶劣的天气状况,同时也突显了楼船在风浪中的孤独和脆弱。
以木排为戙索缆数千条,网网如织,风不能撼。
此句写出了楼船在风浪中如何依靠木排和缆绳稳固下来,‘数千条’、‘网网如织’等词语,形象地描述了楼船在风浪中的坚韧和稳固。
少顷风定,完剧而散。
此句写出了楼船在经历风浪后,最终风平浪静,戏剧演出圆满结束,人们散去。‘少顷’、‘完剧而散’等词语,体现了时间的变化和事件的完整性。
越中舟如蠡壳,局蹐篷底看山,如矮人观场,仅见鞋靸而已,升高视明,颇为山水吐气。
此句通过对比,描绘了越中舟的局促和矮人观场的视角,‘如蠡壳’、‘局蹐篷底’等词语,形象地表现了舟中的狭小和局促。而‘升高视明’、‘山水吐气’等词语,则表现了登上高处后,视野开阔,景色宜人的感受。整句通过对比,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不同视角下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