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金山竞渡-原文
看西湖竞渡十二三次,
己巳竞渡于秦淮,
辛未竞渡于无锡,
壬午竞渡于瓜州,
于金山寺。
西湖竞渡,以看竞渡之人胜,
无锡亦如之。
秦淮有灯船无龙船,
龙船无瓜州比,
而看龙船亦无金山寺比。
瓜州龙船一二十只,
刻画龙头尾,
取其怒;
旁坐二十人持大楫,
取其悍;
中用彩篷,
前后旌幢绣伞,
取其绚;
撞钲挝鼓,
取其节;
艄后列军器一架,
取其锷;
龙头上一人足倒竖,
敁敠其上,
取其危;
龙尾挂一小儿,
取其险。
自五月初一至十五,
日日画地而出。
五日出金山,
镇江亦出。
惊湍跳沫,
群龙格斗,
偶堕洄涡,
则蜐捷捽,
蟠委出之。
金山上人团簇,
隔江望之,
蚁附蜂屯,
蠢蠢欲动。
晚则万艓齐开,
两岸沓沓然而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金山竞渡-译文
看过西湖上的赛龙舟十二三次,己巳年赛龙舟在秦淮河,辛未年在无锡,壬午年在瓜州,在金山寺。
西湖上的赛龙舟,主要是看观看赛龙舟的人多,无锡也是这样。
秦淮河有灯船但没有龙船,龙船的数量比不上瓜州,但看龙船的盛况也比不上金山寺。
瓜州的龙船有十几二十只,船头和船尾都刻画成龙头龙尾,取其威猛;旁边坐着二十个人手持大桨,取其勇猛;船中用彩色的帐篷,前后挂着旗帜和绣伞,取其华丽;敲击钲鼓,取其节奏;船尾摆放着一架兵器,取其锋利;龙头上站着一个人,脚朝后倒立,取其险峻;龙尾挂着一个小孩,取其惊险。
从五月初一到十五,每天都划着船出来。
五月初五的时候,金山寺和镇江的龙船也会出来。
波涛汹涌,群龙相互搏斗,偶尔有龙船落入回旋的漩涡中,就会像鱼儿一样灵活地挣扎出来。
金山上的人聚集在一起,隔江望去,像蚂蚁一样密集,像蜜蜂一样拥挤,蠢蠢欲动。
晚上,万艘船只一起出发,两岸人声鼎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金山竞渡-注解
西湖竞渡:西湖竞渡是流行于中国江南地区的一种传统水上竞技活动,通常在端午节期间举行。参与者驾驶装饰华丽的龙舟在水上竞速,同时伴有音乐和舞蹈,是一种集体育、娱乐和祭祀于一体的民俗活动。
己巳:己巳是农历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指农历己巳年,即公元1929年。
辛未:辛未是农历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指农历辛未年,即公元1941年。
壬午:壬午是农历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指农历壬午年,即公元1942年。
瓜州:瓜州是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区,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水陆交通要地。
金山寺:金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金山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因位于金山而得名。
灯船:灯船是指装饰有彩灯的船只,常在节日或庆典时用于装饰和照明。
龙船:龙船是指装饰成龙形的船只,常用于端午节期间的竞渡活动。
楫:楫是船桨的一种,用于划船。
彩篷:彩篷是指装饰华丽的船篷,常用于龙舟等装饰。
旌幢:旌幢是指旗帜和旗帜杆,用于装饰和标识。
绣伞:绣伞是指绣有花纹的伞,常用于装饰。
撞钲:撞钲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发出声音。
挝鼓:挝鼓是指打击鼓面,用于发出声音。
节:节在此处指音乐节奏。
锷:锷指刀剑的刃部。
敁敠:敁敠形容事物危险或不稳定。
蜐捷:蜐捷形容动作敏捷。
捽:捽指用力拉扯。
蟠委:蟠委形容盘旋曲折。
洄涡:洄涡指水流中的漩涡。
艓:艓指船头。
沓沓:沓沓形容声音或动作连续不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金山竞渡-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作者多次观看西湖竞渡的场景,以及不同地点竞渡的特色。首句‘看西湖竞渡十二三次’点明了作者对这一活动的热爱和频繁的观赏经历,体现了古人对传统节庆活动的重视。
‘己巳竞渡于秦淮,辛未竞渡于无锡,壬午竞渡于瓜州,于金山寺’通过时间与地点的交错叙述,展现了竞渡活动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也反映了作者对不同地方竞渡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西湖竞渡,以看竞渡之人胜,无锡亦如之’说明西湖竞渡的魅力不仅在于竞渡本身,更在于观看竞渡的人群,体现了古人对集体活动的喜爱和对社交的重视。
‘秦淮有灯船无龙船,龙船无瓜州比,而看龙船亦无金山寺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不同地方竞渡的独特之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金山寺竞渡的特别推崇。
‘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中的‘刻画’一词,揭示了古人对龙船装饰的精细和寓意,‘怒’字则赋予了龙船以生命和力量。
‘旁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描绘了竞渡者的形象,‘悍’字既体现了竞渡者的勇敢,也反映了竞渡活动的激烈。
‘中用彩篷,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描述了龙船的华丽装饰,‘绚’字展现了竞渡活动的热闹和喜庆。
‘撞钲挝鼓,取其节’中的‘撞钲挝鼓’是竞渡中的音乐元素,‘节’字则强调了音乐在竞渡中的节奏感。
‘艄后列军器一架,取其锷’通过军器的设置,增加了竞渡的仪式感和庄重感,‘锷’字则暗示了竞渡的激烈和竞争。
‘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敁敠其上,取其危’描绘了竞渡者的高难度动作,‘危’字突出了竞渡者的勇气和技巧。
‘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中的‘险’字,进一步强调了竞渡活动的危险性和刺激感。
‘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说明了竞渡活动的时间之长和规模之大,‘画地而出’则形象地描绘了竞渡的壮观场面。
‘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进一步强调了金山寺竞渡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不同地区竞渡的互动。
‘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蜐捷捽,蟠委出之’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竞渡的激烈和紧张,‘蜐捷捽’和‘蟠委’等词则形象地描绘了竞渡者的动作。
‘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描绘了观众的热情和激动,‘蠢蠢欲动’则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竞渡的期待和兴奋。
‘晚则万艓齐开,两岸沓沓然而沸’通过‘万艓齐开’和‘沓沓然而沸’等词语,进一步渲染了竞渡的气氛,展现了古人对竞渡活动的热爱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