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虎丘中秋夜-原文
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
自生公台、千人石、鹅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
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
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
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
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
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
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
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
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
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虎丘中秋夜-译文
在虎丘的八月十五,当地的居民、外地来的人、士大夫的家属、女艺人、戏曲中的名妓、民间的好女子、年轻的男孩和不良少年、清客和闲人,都像鱼鳞一样聚集在一起。
从生公台、千人石、鹅涧、剑池、申文定祠下,一直到试剑石、一二山门,到处都铺满了毡子和席子,人们坐在地上,抬头望去,就像雁群落在平坦的沙滩上,云霞铺满江面。
天色渐暗,月亮升起,有百十处地方在吹奏乐器,大声吹打,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声音震动天地,像是雷声轰鸣,水声沸腾,喊叫声都听不见了。
到了晚上,鼓和铙渐渐停止,弦乐器开始兴起,夹杂着歌声,都是同一首曲子‘锦帆开,澄湖万顷’,大家踩着节拍,和着锣鼓丝竹和肉声,分辨不出节奏。
更深人静的时候,人们渐渐散去,士大夫的家属都下船到水边嬉戏,每一桌都征歌,每个人都展示自己的才艺,南北的音乐混合在一起,管弦乐器交替演奏,听的人才能分辨出歌词的字句,品味其中的艺术。
到了二更天,人声寂静,所有的乐器都停止了,只有一缕洞箫声,哀怨、涩滞、清幽、绵长,与肉声相互呼应,还能听到三四个人在轮流吹奏。
到了三更天,月亮孤单,气氛肃穆,人都静悄悄的,没有蚊虫的干扰。有一个人上台,高高坐在石头上,不吹箫也不打拍子,声音如丝般细,穿透石头,穿过云层,声音抑扬顿挫,每个字都像刻在石头上。
听的人都被深深吸引,心情变得干涸,不敢拍手,只能点头。然而这时候,还剩下百十个人像雁一样坐着。
如果不是苏州,哪里能找到这样的知音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虎丘中秋夜-注解
虎丘:虎丘是苏州的一座著名山丘,因春秋时期吴王僚葬于此而得名。虎丘不仅是苏州的标志性景点,也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区。
土著流寓:土著指本地居民,流寓指外地来此居住的人。
士夫眷属:士夫指有学问的男子,眷属指他们的家属。
女乐声伎:女乐指女性乐师,声伎指技艺高超的乐女。
曲中名妓戏婆:曲中指戏曲界,名妓指著名的女艺人,戏婆指戏曲中的老旦角色。
民间少妇好女:民间指民间百姓,少妇指年轻的已婚妇女,好女指美丽的女子。
崽子娈童:崽子指年轻男子,娈童指年轻的男童,这里泛指年轻男性。
游冶恶少:游冶指游荡嬉戏,恶少指行为不端、不守规矩的年轻人。
清客帮闲:清客指有闲情逸致的人,帮闲指闲散无聊的人。
傒僮走空之辈:傒僮指仆役,走空之辈指游手好闲的人。
生公台:生公台是虎丘的一处古迹,相传是东晋高僧竺道生讲经说法的地方。
千人石:千人石是虎丘的一块大石头,因传说可以容纳千人而得名。
鹅涧:鹅涧是虎丘的一处山谷,因山谷中溪水清澈,鹅群常在此嬉戏而得名。
剑池:剑池是虎丘的一处景点,传说吴王夫差在此埋藏了宝剑。
申文定祠:申文定祠是为纪念明朝名臣申时行而建的祠堂。
试剑石:试剑石是虎丘的一块石头,相传吴王夫差在此试剑。
一二山门:一二山门指虎丘的山门,一指第一道山门,二指第二道山门。
毡席:毡席指用毛毡制成的席子,用于铺在地上。
雁落平沙:雁落平沙是比喻景象,形容众多人聚集在一起的壮观场面。
霞铺江上:霞铺江上是比喻景象,形容天空中的云彩如同铺在江面上。
天暝:天暝指天色渐暗。
鼓吹:鼓吹指击鼓吹奏,这里指演奏音乐。
铙钹:铙钹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渔阳掺挝:渔阳掺挝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源自渔阳(今河北北部)。
动地翻天:动地翻天是形容声音极大,震动天地。
雷轰鼎沸:雷轰鼎沸是形容声音如雷鸣,鼎沸如水开。
更定:更定指夜晚的时间,古代夜间以更(一夜分为五更)来计时。
丝管: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杂以歌唱:杂以歌唱指音乐中夹杂着歌唱。
锦帆开,澄湖万顷:锦帆开,澄湖万顷是古代词曲中的名句,形容湖面开阔,帆船行驶的景象。
蹲踏和锣丝竹肉声:蹲踏和锣丝竹肉声是形容音乐节奏和乐器声音的和谐。
拍煞:拍煞指音乐的节奏。
南北杂之:南北杂之指南北方的音乐风格混合在一起。
管弦迭奏:管弦迭奏指管乐器和弦乐器的交替演奏。
藻鉴:藻鉴指文采和鉴赏能力。
洞萧:洞萧是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即今天的笛子。
哀涩清绵:哀涩清绵是形容洞萧声音的特质,哀婉、涩滞、清丽、绵长。
肉:肉指人声,这里指歌唱的声音。
针芥:针芥是比喻极小的事物,这里指听众对音乐细节的感知。
心血为枯:心血为枯是形容听众被音乐感动到极点,如同心血枯竭。
击节:击节指打拍子,这里指欣赏音乐时随节奏拍手。
月孤气肃:月孤气肃是形容月亮孤单,气氛肃穆。
寂阒:寂阒指非常寂静。
蚊虻:蚊虻指蚊子和苍蝇,这里指小昆虫。
一夫登场:一夫登场指一个人上台表演。
串度抑扬:串度抑扬是形容音乐节奏的起伏变化。
一字一刻:一字一刻是形容音乐表演的精细程度,每一个字都表演得非常准确。
点头:点头指表示欣赏和认同,这里指听众对表演的认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虎丘中秋夜-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虎丘在八月半的夜晚,热闹非凡的景象。‘虎丘八月半’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虎丘作为苏州名胜,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更是民间节庆活动的热点。
‘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这一句,通过排比手法,将各种身份的人物汇聚一堂,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
‘自生公台、千人石、鹅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描绘了人们在虎丘的各个景点聚集,铺毡席地,准备观看表演,展现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运用比喻,将人们的聚集比作雁群落在沙地上,霞光铺满江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虎丘夜晚的壮观景象。
‘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通过一系列的排比和夸张手法,表现了音乐表演的激烈和震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民间音乐文化的繁荣。
‘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在夜晚的某个时刻,音乐表演由喧闹转入柔和,人们开始欣赏丝竹和歌唱,展现了音乐文化的层次感。
‘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描绘了音乐表演的和谐与动听,蹲踏、锣、丝竹、肉声等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氛围。
‘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随着夜色的加深,人群逐渐散去,但仍有士夫眷属在水上嬉戏,歌唱献技,南北音乐交织,展现了文化的交融与和谐。
‘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在音乐的熏陶下,听众能够辨别出歌词的句字,感受到了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在深夜,音乐变得更加静谧,洞萧的哀涩清绵与肉声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验。
‘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在深夜的三鼓时分,月色孤寂,气氛肃穆,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蚊虫的嗡嗡声。
‘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最后一句描绘了一位独奏者的精彩表演,他的声音如丝般细腻,却又能够裂石穿云,展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
整段古文通过对虎丘八月半夜晚的描绘,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风貌,以及人们对音乐、对生活的热爱。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将场景描绘得生动形象,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热闹非凡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