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炉峰月-原文
炉峰绝顶,复岫回峦,斗耸相乱,千丈岩陬牙横梧,两石不相接者丈许,俯身下视,足震慑不得前。
王文成少年曾趵而过,人服其胆。
余叔尔蕴以毡裹体,缒而下,余挟二樵子,从壑底搲而上,可谓痴绝。
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绝顶,看落照。
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且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上山亦看月耶?’语亦有理。
四人踞坐金简石上。
是日,月正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
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
行未数武,半山嘄呼,乃余苍头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靿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
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
吾辈匿笑不之语。
谢灵运开山临澥,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琇惊駴,谓是山贼,及知为灵运,乃安。
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炉峰月-译文
炉峰的最高处,连绵的山峦回环起伏,山峰之间交错耸立,千丈高的山崖边缘像牙齿一样交错,两块石头之间相隔大约一丈,低头向下看去,脚都感到震动,不敢再向前走。
王文成年轻时曾经勇敢地跑过去,人们都佩服他的胆量。我叔叔尔蕴用毡子裹住身体,用绳子垂下,我带着两个樵夫,从山谷底部攀爬上去,可以说是非常痴迷。
丁卯年四月,我在天瓦庵读书,午后和两三个朋友一起登上山顶,看日落。
一位朋友说:‘稍微等一下,等到月亮出来再去。这样美好的时刻难得再遇,即使遇到老虎,也是命中注定。而且老虎也有它的生存之道,晚上下山寻找猪狗吃,它上山顶也是为了看月亮吗?’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我们四个人坐在金简石上。
那天,月亮正好是满月,太阳落下月亮升起,山中的草木都显得异常发光,心里突然感到害怕。
月光照亮了道路,我们相互扶持着下山。
走了没有几步,半山腰传来呼喊声,原来是我的仆人和七八个山僧,他们拿着火把、靴刀、木棍,怀疑我们遇到了老虎迷失了方向,沿着山路呼喊。
我回应了他们的呼喊,跑上去,搀扶他们下来。
第二天,山那边有人说:‘昨晚定更的时候,有几十把火把,一百多个大盗,经过张公岭,不知道逃到了哪里?’我们这帮人私下里偷笑,没有告诉他们。
谢灵运开辟了山道,跟随他的人有几百个,太守王琇非常惊恐,以为是山贼,等知道是谢灵运,才放心。我们这夜没有被当作山贼抓起来献给太守,也是幸运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炉峰月-注解
炉峰:炉峰指的是五岳之一的衡山中的主峰祝融峰,这里代指山峰之高。
绝顶:绝顶指山峰的最高处,这里指炉峰的最高点。
复岫回峦:复岫指重叠的山峰,回峦指连绵起伏的山峦,形容山势连绵。
斗耸:斗耸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如同北斗七星一般。
千丈岩陬牙横梧:千丈岩陬指极高的山岩,牙横梧形容山岩陡峭,横亘在路前。
丈许:丈许指大约一丈的距离。
震慑:震慑指因恐惧而身体颤抖,无法前进。
王文成:王文成指的是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王守仁,这里指他年轻时曾勇敢地走过这里。
趵:趵指快速地跑,这里形容王守仁年轻时勇敢地跑过。
服:服指佩服,这里指人们佩服王守仁的胆量。
毡:毡指用羊毛等材料制成的厚实的毯子,这里指用毡子裹住身体。
缒:缒指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高处往下送,这里指用绳子从山上下来。
挟:挟指夹着,这里指作者夹着两个樵夫。
搲:搲指攀爬,这里指从山谷底部向上攀爬。
痴绝:痴绝形容极度痴狂,这里指作者的行为非常大胆。
丁卯四月:丁卯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四月指农历的四月。
天瓦庵:天瓦庵是一个地名,具体指哪座山或寺庙在文中未提及。
落照:落照指夕阳,这里指观赏夕阳。
月正望:月正望指月亮圆满,即农历十五。
草木都发光怪:草木都发光怪形容月光照射下草木显得异常明亮和诡异。
悄然生恐:悄然生恐指因寂静而感到恐惧。
策杖:策杖指拄着拐杖,这里指拄着拐杖行走。
苍头:苍头指家仆,这里指作者的仆人。
靿刀:靿刀指一种短刀,可能用于砍伐或自卫。
木棍:木棍指用木头制成的棍子,这里指用作武器。
大盗:大盗指强盗,这里指强盗团伙。
张公岭:张公岭是一个地名,具体指哪座山或岭在文中未提及。
谢灵运:谢灵运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这里指他开辟的山路。
开山临澥:开山临澥指谢灵运开辟的山路靠近澥水,澥水是一个地名。
太守王琇:太守王琇指当时的太守王琇,惊駴表示他非常惊恐。
山贼:山贼指山中的盗贼。
缚献:缚献指被捆绑后献给官府。
幸矣:幸矣表示庆幸,这里指作者庆幸自己没有遇到山贼被官府抓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炉峰月-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一幅炉峰绝顶的壮丽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炉峰绝顶,复岫回峦’一句,用‘绝顶’和‘复岫回峦’两个意象,勾勒出一幅山峰高耸、连绵起伏的壮丽图景,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氛围。
‘斗耸相乱,千丈岩陬牙横梧’描绘了山峰之间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景象,以及山岩的陡峭险峻,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两石不相接者丈许,俯身下视,足震慑不得前’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山峰之高,以及作者在攀登过程中的惊险和恐惧。
‘王文成少年曾趵而过,人服其胆’赞扬了王文成少年时期的勇敢和胆识,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勇敢、尚武的精神。
‘余叔尔蕴以毡裹体,缒而下’和‘余挟二樵子,从壑底搲而上’两句,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展现了作者及其同伴攀登险峰的艰辛和毅力。
‘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表明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以及对知识的渴望。
‘看落照’一句,描绘了夕阳西下的美景,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
‘少需之,俟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态度,认为人生中的美好时光难以再次获得,即使遇到危险,也是命中注定。
‘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山路,展现了月夜行走的宁静与神秘。
‘半山嘄呼’一句,通过声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同时也展现了山中环境的幽深。
‘持火燎、靿刀、木棍’表现了山民们对安全的重视,以及他们对野外生存技能的掌握。
‘吾辈匿笑不之语’展现了作者及其同伴在遇到危险时的从容和幽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乐观精神。
‘谢灵运开山临澥,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琇惊駴,谓是山贼’通过历史典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了解和引用能力。
‘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总结了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此次经历的自得和对安全的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