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湘湖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湘湖-原文

西湖,田也而湖之,成湖焉;

湘湖,亦田也而湖之,不成湖焉。

湖西湖者,坡公也,有意于湖而湖之者也;

湖湘湖者,任长者也,不愿湖而湖之者也。

任长者有湘湖田数百顷,称巨富。

有术者相其一夜而贫,不信。

县官请湖湘湖,灌萧山田,诏湖之,而长者之田一夜失,遂赤贫如术者言。

今虽湖,尚田也,不下插板,不筑堰,则水立涸;

是以湖中水道,非熟于湖者不能行咫尺。

游湖者坚欲去,必寻湖中小船与湖中识水道之人,溯十阏三,鲠咽不之畅焉。

湖里外锁以桥,里湖愈佳。

盖西湖止一湖心亭为眼中黑子,湘湖皆小阜、小墩、小山乱插水面,四围山趾,棱棱砺砺,濡足入水,尤为奇峭。

余谓西湖如名妓,人人得而媟亵之;

鉴湖如闺秀,可钦而不可狎;

湘湖如处子,目氐娗羞涩,犹及见其未嫁时也。

此是定评,确不可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湘湖-译文

西湖,原本是一片田地,后来被围起来变成了湖;湘湖,也是一片田地,但围起来后没有变成湖。

围成西湖的是坡公,他有意围湖造景;而围成湘湖的是任长者,他并不愿意围湖。

任长者有几百顷的湘湖田地,是个大富翁。有个有法术的人说他在一夜之间会变得贫穷,任长者不相信。

县官请任长者围湖灌溉萧山的田地,下令围湖,结果任长者的田地一夜之间失去了水源,变得一贫如洗,正如那个有法术的人所说的。

现在虽然变成了湖,但本质上还是田地,如果不插板,不筑堤坝,水就会立刻干涸;因此湖中的水道,如果不是熟悉湖的人,连一尺都走不了。

游客如果坚决要离开,必须找到湖中的小船和熟悉水道的当地人,才能逆流而上,因为水道狭窄,难以通行。

湖的内外都由桥梁锁住,里湖更加美丽。因为西湖只有一座湖心亭是眼中的一颗黑点,而湘湖则是小山丘、小土墩、小山乱七八糟地插入水面,四周的山脚,棱角分明,赤脚入水,特别险峻。

我认为西湖就像名妓,每个人都可以亲近她;鉴湖就像闺秀,值得尊敬但不能亲近;湘湖就像待嫁的女子,眼神害羞,还保留着她未嫁时的样子。

这是我的评价,确实不可更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湘湖-注解

西湖:西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因湖光山色秀丽而闻名。在古代,西湖被用作农田灌溉,后来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湖泊景观。

田:田是指耕种的土地,古代中国的农业社会以耕田为生,田地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

湖:湖是指较大面积的水域,通常由河流、雨水等自然因素形成。在中国古代,湖泊不仅是自然景观,也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

坡公:坡公指的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他在杭州任职期间对西湖进行了整治,被誉为西湖的“湖长”。

任长者:任长者指的是古代一个富有的人,这里可能是指拥有湘湖田产的人。

术者:术者指的是懂得某种技艺或法术的人,这里可能是指能够预知未来或施展某种法术的人。

县官:县官是指古代县级的官员,负责管理县级行政区域的事务。

诏:诏是指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指示,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阏:阏在这里指的是曲折、崎岖,形容水道的不易通行。

鲠咽:鲠咽在这里形容水道不畅,水流受阻。

桥:桥是连接两岸的建筑物,古代桥梁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重要的建筑艺术。

阜:阜指小山丘,这里形容湘湖四周的地形。

墩:墩指小土堆,这里与“阜”同义。

眼中黑子:眼中黑子比喻湖中不和谐或突兀的部分。

名妓:名妓是指古代著名的歌妓,这里比喻西湖的美丽和受欢迎。

闺秀:闺秀是指未出嫁的女子,这里比喻鉴湖的清雅和不可亵玩。

处子:处子是指未嫁的女子,这里比喻湘湖的纯真和神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湘湖-评注

西湖,田也而湖之,成湖焉;湘湖,亦田也而湖之,不成湖焉。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西湖与湘湖的地理特征,西湖原本是田地,通过人工改造成为湖泊,而湘湖虽然也是由田地改造而成,但并未形成湖泊的规模。这里的‘湖之’意指通过人工手段使田地变为湖泊,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与利用。

湖西湖者,坡公也,有意于湖而湖之者也;湖湘湖者,任长者也,不愿湖而湖之者也。

这两句通过对比,揭示了西湖与湘湖形成的原因。‘坡公’指的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他有意将西湖改造为湖泊,反映了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审美追求。而‘任长者’则指的是一个不愿将湘湖改造为湖泊的富户,这体现了不同阶层对于自然的态度差异。

任长者有湘湖田数百顷,称巨富。有术者相其一夜而贫,不信。

此句描述了任长者因一位术士的预言而一夜之间失去财富的故事。‘术者’指的是懂得风水之术的人,他们通过观察地形、水流等自然因素来预测吉凶。这里的叙述不仅展现了古代风水观念的影响力,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未知力量的敬畏。

县官请湖湘湖,灌萧山田,诏湖之,而长者之田一夜失,遂赤贫如术者言。

此句进一步讲述了任长者因县官的命令而失去湘湖田地,从而变得贫穷的故事。‘诏湖之’意味着县官下令将湘湖的水引入萧山田地,这导致了任长者的田地被淹没。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官府对于水利资源的调配,以及普通百姓在其中的无奈。

今虽湖,尚田也,不下插板,不筑堰,则水立涸;是以湖中水道,非熟于湖者不能行咫尺。

此句描述了湘湖的现状,虽然已经形成了湖泊,但仍然保持着田地的性质。‘不下插板,不筑堰’意味着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持水位,因此一旦没有水源补给,湖泊的水就会迅速干涸。这也说明了湘湖的生态环境脆弱,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

游湖者坚欲去,必寻湖中小船与湖中识水道之人,溯十阏三,鲠咽不之畅焉。

此句描绘了游湖者在湘湖中行船的情景。‘溯十阏三’意指行船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碍,‘鲠咽’则形容水流不畅。这一描写反映了湘湖的复杂水道和游湖者的艰辛体验。

湖里外锁以桥,里湖愈佳。

此句描述了湘湖的桥梁结构,内外湖泊之间通过桥梁相连,使得内湖更加优美。这也反映了古代对于水利工程的重视,以及对于景观美学的追求。

盖西湖止一湖心亭为眼中黑子,湘湖皆小阜、小墩、小山乱插水面,四围山趾,棱棱砺砺,濡足入水,尤为奇峭。

此句通过对比西湖和湘湖的景观特点,进一步强调了湘湖的奇特与峭拔。‘湖心亭’是西湖的标志性建筑,而湘湖则以其自然景观的多样性而著称。这里的‘棱棱砺砺’形容了湘湖的山势险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余谓西湖如名妓,人人得而媟亵之;鉴湖如闺秀,可钦而不可狎;湘湖如处子,目氐娗羞涩,犹及见其未嫁时也。

此句通过比喻,将西湖、鉴湖和湘湖分别比作名妓、闺秀和处子,形象地描绘了三湖的不同气质。‘名妓’代表着西湖的繁华与开放,‘闺秀’则体现了鉴湖的优雅与内敛,而‘处子’则展现了湘湖的神秘与纯净。

此是定评,确不可易。

最后一句总结了作者对于西湖、鉴湖和湘湖的评价,认为这是不可更改的定论。这也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审美。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湘湖》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64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