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扬州瘦马-原文
扬州人日饮食于瘦马之身者数十百人。
娶妾者切勿露意,稍透消息,牙婆驵侩,咸集其门,如蝇附膻,撩扑不去。
黎明,即促之出门,媒人先到者先挟之去,其余尾其后,接踵伺之。
至瘦马家,坐定,进茶,牙婆扶瘦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
曰:‘姑娘往上走。’走。
曰:‘姑娘转身。’转身向明立,面出。
曰:‘姑娘借手睄睄。’尽褫其袂,手出、臂出、肤亦出。
曰:‘姑娘睄相公。’转眼偷觑,眼出。
曰:‘姑娘几岁?’曰几岁,声出。
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趾出。
然看趾有法,凡出门裙幅先响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
曰:‘姑娘请回。’一人进,一人又出。
看一家必五六人,咸如之。
看中者,用金簪或钗一股插其鬓,曰‘插带’。
看不中,出钱数百文,赏牙婆或赏其家侍婢,又去看。
牙婆倦,又有数牙婆踵伺之。
一日、二日至四五日,不倦亦不尽,然看至五六十人,白面红衫,千篇一律,如学字者,一字写至百至千,连此字亦不认得矣。
心与目谋,毫无把柄,不得不聊且迁就,定其一人。
‘插带’后,本家出一红单,上写彩缎若干,金花若干,财礼若干,布匹若干,用笔蘸墨,送客点阅。
客批财礼及缎匹如其意,则肃客归。
归未抵寓,而鼓乐盘担、红绿羊酒在其门久矣。
不一刻,而礼币、糕果俱齐,鼓乐导之去。
去未半里,而花轿花灯、擎燎火把、山人傧相、纸烛供果牲醴之属,门前环侍。
厨子挑一担至,则蔬果、肴馔汤点、花棚糖饼、桌围坐褥、酒壶杯箸、龙虎寿星、撒帐牵红、小唱弦索之类,又毕备矣。
不待复命,亦不待主人命,而花轿及亲送小轿一齐往迎,鼓乐灯燎,新人轿与亲送轿一时俱到矣。
新人拜堂,亲送上席,小唱鼓吹,喧阗热闹。
日未午而讨赏遽去,急往他家,又复如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扬州瘦马-译文
扬州城里有成百上千的人每天都要到瘦马身上去吃饭。
那些想要娶小妾的人千万不要露出自己的意图,一旦消息泄露,媒婆和中间人就会纷纷聚集到他家门口,就像苍蝇闻到膻味一样,粘上去就甩不掉。
天刚亮,就会催促他们出门,先到的媒人先带走,其他人跟在后面,一个接一个地等着。
到了瘦马家,坐下,喝杯茶,媒婆扶着瘦马出来,说:‘姑娘拜见客人。’然后下拜。
说:‘姑娘起身走吧。’瘦马起身走。
说:‘姑娘转身。’瘦马转身面向明亮的地方站立,脸露出来。
说:‘姑娘伸出你的手让我看看。’瘦马把袖子全部掀起来,手、手臂、皮肤都露出来了。
说:‘姑娘看看这位相公。’瘦马转眼偷看,眼睛也露出来了。
问:‘姑娘几岁了?’瘦马回答几岁,声音传出来。
说:‘姑娘再走几步。’用手拉起她的裙子,脚也露出来了。但是看脚也有方法,通常先露出裙摆的,一定是大脚;裙子系得高,人还没出来脚就先露出来的,一定是小脚。
说:‘姑娘请回。’一个人进去,一个人又出来。看一家通常有五六个人,都像这样。
如果看中了,就用金簪或者发钗插在她的鬓发上,说‘插带’。如果看不上,就给媒婆或者她家的侍女几百文钱,然后再去看。
媒婆累了,又有几个媒婆接着等着。
一天、两天,甚至四天五天,都不觉得累也不觉得无聊,但是看到五六十个人,都是白面红衫,千篇一律,就像学写字的人,一个字写了一百遍甚至一千遍,连这个字也不认识了。
心里和眼睛商量,没有任何把柄,不得不随便找一个。
‘插带’之后,本家会出一纸红纸,上面写明彩缎的数量、金花的数量、财礼的数量、布匹的数量,用笔蘸墨,送给客人查看。
客人批改财礼和缎匹如果满意,就请客人回家。
回到家还没到住处,鼓乐和抬轿子的队伍已经在门口等了很久了。
一会儿,礼金、糕点都准备好了,鼓乐引导着新人离开。
离开还没走半里路,花轿、花灯、举着火把的人、山人傧相、纸烛供果牲醴之类的,已经在门口围着伺候了。
厨师挑着一担东西来,就有蔬菜水果、菜肴汤点、花棚糖饼、桌布坐垫、酒壶酒杯筷子、龙虎寿星、撒帐牵红、小唱弦索之类的,都准备好了。
不需要再报告,也不需要主人下令,花轿和亲送的小轿一起前来迎接,鼓乐和灯火,新人的轿子和亲送轿子同时到达。
新人拜堂,亲送上席,小唱鼓吹,热闹非凡。
太阳还没到中午,就赶紧讨赏离开,急忙赶到下一家,又是这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扬州瘦马-注解
瘦马:在古代,’瘦马’通常指的是被当作商品出售的年轻女子,因为她们在市场上的价格往往较低,类似于商品中的’瘦马’价格便宜。这里的’瘦马’可能是指那些被当作妾室或卖身的女子。
娶妾:在古代中国,男子除了正妻外,还可以纳妾。’娶妾’指的是男子合法地纳娶妾室的行为。
牙婆:牙婆是古代的媒婆,她们负责介绍婚姻,帮助买卖人口,有时也参与贩卖奴隶和妾室。
驵侩:驵侩指的是那些从事人口贩卖、奴隶买卖等非法活动的中间人。
媒人:媒人是指帮助撮合婚姻的人,他们通常是受人尊敬的中介。
插带:在古代,当男女双方有意结亲时,男方会用金簪或钗插入女方的发髻,作为订婚的标志,称为’插带’。
红单:红单是一种古代的书写用纸,通常用于书写文书或礼单。
彩缎:彩缎是指色彩鲜艳的丝绸布料,常用于制作华丽的衣物或装饰。
金花:金花是指用金线或金银丝制成的装饰品,常用于服饰或装饰品。
财礼:财礼是指男方在订婚或结婚时给女方的财物,是古代婚姻中的一种习俗。
布匹:布匹是指未经加工的布料,常用于制作衣物。
鼓乐:鼓乐是指用于喜庆场合的乐队,演奏的乐器包括鼓、锣、钹等。
花轿:花轿是古代用于新娘出嫁时乘坐的轿子,轿子装饰华丽,通常有花饰。
花灯:花灯是指装饰华丽的灯笼,常用于节日或喜庆场合。
山人:山人是指山中的隐士,这里可能是指婚礼中的司仪或宾客。
傧相:傧相是指婚礼中的辅助人员,负责协助新人和宾客。
纸烛供果牲醴:纸烛供果牲醴是指用于祭祀的物品,包括纸钱、蜡烛、供果、牲畜和酒。
撒帐牵红:撒帐牵红是指在婚礼中,新娘进入新房时,有人撒帐(撒红布)和牵红(牵红线),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小唱弦索:小唱弦索是指小型的歌唱和弹奏乐器,常用于婚礼等喜庆场合的娱乐活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五-扬州瘦马-评注
扬州人日饮食于瘦马之身者数十百人。
此句描绘了扬州地区在特定节日时的一种风俗,即众多人在此日聚集观赏女性,形成了独特的社交场景。‘瘦马’在此处应指代年轻女子,而‘饮食’则隐喻了人们对美的欣赏与品鉴,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消费女性的社会现象。
娶妾者切勿露意,稍透消息,牙婆驵侩,咸集其门,如蝇附膻,撩扑不去。
此句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那些意图娶妾的人为了掩人耳目,避免引起过多关注,却仍然无法避免被媒婆和媒人(‘牙婆驵侩’)追踪的尴尬局面。‘如蝇附膻’这一比喻,既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资源的争夺,也反映了人性的贪婪。
黎明,即促之出门,媒人先到者先挟之去,其余尾其后,接踵伺之。
此句展现了当时扬州地区媒人追逐女子的激烈场面,‘黎明’二字强调了时间的紧迫性,‘挟之去’则表现了媒人的急切与果断,‘接踵伺之’则描绘了其他媒人紧随其后的追逐态势。
至瘦马家,坐定,进茶,牙婆扶瘦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
此句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展现了瘦马家接待媒人的场景,‘坐定’、‘进茶’等细节,营造了一种正式而庄重的氛围,‘姑娘拜客’则体现了当时礼仪之严格。
曰:‘姑娘往上走。’走。曰:‘姑娘转身。’转身向明立,面出。
此句通过‘往上走’、‘转身’等动作,描绘了媒人对女子的审视过程,‘面出’则暗示了女子美貌的展示,也反映了当时审美观念的某些特点。
曰:‘姑娘借手睄睄。’尽褫其袂,手出、臂出、肤亦出。
此句进一步描绘了媒人对女子的审视过程,‘借手睄睄’意味着对女子身体的细致观察,‘袂’、‘手’、‘臂’、‘肤’等词语的运用,则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身体的关注。
曰:‘姑娘睄相公。’转眼偷觑,眼出。
此句通过‘转眼偷觑’、‘眼出’等动作,描绘了女子在媒人引导下对男子的观察,反映了当时男女交往的微妙关系。
曰:‘姑娘几岁?’曰几岁,声出。
此句通过询问年龄,进一步展现了媒人对女子的关注,‘声出’则意味着女子的声音成为展示其魅力的一种方式。
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趾出。
此句通过‘再走走’、‘拉其裙’、‘趾出’等动作,描绘了媒人对女子行走姿态的观察,‘趾’则成为展示女子美貌的又一元素。
然看趾有法,凡出门裙幅先响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
此句揭示了当时对女子行走姿态的审美标准,‘裙幅先响’、‘高系其裙’等细节,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追求。
曰:‘姑娘请回。’一人进,一人又出。
此句展现了媒人对女子的筛选过程,‘一人进,一人又出’则意味着女子的去留。
看一家必五六人,咸如之。
此句表明媒人对每家女子的筛选过程大致相同,‘咸如之’则强调了这种筛选方式的普遍性。
看中者,用金簪或钗一股插其鬓,曰‘插带’。
此句描绘了被选中女子的标志,‘插带’意味着女子被媒人选中,准备进入下一阶段的筛选。
看不中,出钱数百文,赏牙婆或赏其家侍婢,又去看。
此句说明了未被选中女子的处理方式,‘赏牙婆’、‘赏其家侍婢’等细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物质补偿。
牙婆倦,又有数牙婆踵伺之。
此句描绘了媒人之间的竞争,‘踵伺’则意味着媒人之间的追逐。
一日、二日至四五日,不倦亦不尽,然看至五六十人,白面红衫,千篇一律,如学字者,一字写至百至千,连此字亦不认得矣。
此句通过比喻手法,揭示了当时媒人对女子的筛选过程之繁琐,‘白面红衫’、‘千篇一律’等词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审美疲劳。
心与目谋,毫无把柄,不得不聊且迁就,定其一人。
此句表达了媒人在筛选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心与目谋’、‘毫无把柄’等词语,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物化。
‘插带’后,本家出一红单,上写彩缎若干,金花若干,财礼若干,布匹若干,用笔蘸墨,送客点阅。
此句描绘了媒人选中女子后,女子家庭所提出的彩礼要求,‘彩缎’、‘金花’、‘财礼’等词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物质追求。
客批财礼及缎匹如其意,则肃客归。
此句说明了媒人选中女子后,双方达成交易的过程,‘如其意’则意味着双方对彩礼的满意。
归未抵寓,而鼓乐盘担、红绿羊酒在其门久矣。
此句描绘了媒人选中女子后,女子家庭所准备的庆祝场景,‘鼓乐’、‘红绿羊酒’等细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礼的重视。
不一刻,而礼币、糕果俱齐,鼓乐导之去。
此句进一步描绘了婚礼的筹备过程,‘礼币’、‘糕果’等细节,展现了当时婚礼的丰富仪式。
去未半里,而花轿花灯、擎燎火把、山人傧相、纸烛供果牲醴之属,门前环侍。
此句描绘了婚礼队伍的壮观场面,‘花轿’、‘花灯’、‘燎火把’等细节,反映了当时婚礼的奢华。
厨子挑一担至,则蔬果、肴馔汤点、花棚糖饼、桌围坐褥、酒壶杯箸、龙虎寿星、撒帐牵红、小唱弦索之类,又毕备矣。
此句描绘了婚礼现场的细节,‘蔬果’、‘肴馔’、‘花棚糖饼’等词语,展现了当时婚礼的丰盛。
不待复命,亦不待主人命,而花轿及亲送小轿一齐往迎,鼓乐灯燎,新人轿与亲送轿一时俱到矣。
此句描绘了婚礼队伍的壮观场面,‘花轿’、‘亲送小轿’、‘鼓乐’、‘灯燎’等细节,展现了当时婚礼的隆重。
新人拜堂,亲送上席,小唱鼓吹,喧阗热闹。
此句描绘了婚礼仪式的高潮,‘拜堂’、‘亲送上席’、‘小唱鼓吹’等细节,展现了当时婚礼的喜庆。
日未午而讨赏遽去,急往他家,又复如是。
此句描绘了媒人在婚礼结束后,急于寻找下一目标的过程,‘讨赏’、‘遽去’等词语,反映了当时媒人的职业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