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鲁藩烟火-原文
兖州鲁藩烟火妙天下。
烟火必张灯,鲁藩之灯,灯其殿、灯其壁、灯其楹柱、灯其屏、灯其座、灯其宫扇伞盖。
诸王公子、宫娥僚属、队舞乐工,尽收为灯中景物。
及放烟火,灯中景物又收为烟火中景物。
天下之看灯者,看灯灯外;看烟火者,看烟火烟火外。
未有身入灯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闪烁变幻,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也。
殿前搭木架数层,上放“黄蜂出窠”、“撒花盖顶”、“天花喷礴”。
四旁珍珠帘八架,架高二丈许,每一帘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大字。
每字高丈许,晶映高明。
下以五色火漆塑狮、象、橐驼之属百余头,上骑百蛮,手中持象牙、犀角、珊瑚、玉斗诸器,器中实“千丈菊”、“千丈梨”诸火器,兽足蹑以车轮,腹内藏人。
旋转其下,百蛮手中瓶花徐发,雁雁行行,且阵且走。
移时,百兽口出火,尻亦出火,纵横践踏。
端门内外,烟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
看者耳目攫夺,屡欲狂易,恒内手持之。
昔者有一苏州人,自夸其州中灯事之盛,曰:“苏州此时有烟火,亦无处放,放亦不得上。”
众曰:“何也?”曰:“此时天上被烟火挤住,无空隙处耳!”
人笑其诞。
于鲁府观之,殆不诬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鲁藩烟火-译文
兖州的鲁藩烟火在天下都是出了名的奇妙。放烟火一定要点亮灯笼,鲁藩的灯笼,点亮的不仅是殿堂、墙壁、楹柱、屏风、座位,还有宫扇和伞盖。各个王公贵族、宫女、官员、舞蹈乐工,都被纳入灯笼中的景象。等到放烟火的时候,灯笼中的景象又变成了烟火中的景象。天下看灯的人,只看到灯的外面;看烟火的人,只看到烟火的外面。没有人能亲自进入灯笼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那里闪烁变幻,不知道那是王宫内的烟火,也不知道那是烟火中的王宫。
殿前搭建了几层木架,上面放置着‘黄蜂出窠’、‘撒花盖顶’、‘天花喷礴’等烟火。四周挂有八架珍珠帘,每架帘子高约两丈,上面镶嵌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大字。每个字高约一丈,光彩照人。下面用五彩火漆塑成狮子、大象、骆驼等百余头,上面骑着各种异族,手中拿着象牙、犀角、珊瑚、玉斗等器物,器物中装满了‘千丈菊’、‘千丈梨’等烟火。这些动物的脚下踩着车轮,肚子里藏着人。下面旋转,异族手中的瓶花慢慢发射,雁阵飞翔,边阵边走。过了一会儿,百兽口中喷出火,尾巴也喷出火,纵横交错地践踏。端门内外,烟雾和火焰遮天蔽日,月亮无法明亮,露水无法落下。观看的人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目不暇接,几乎要疯狂,但最终还是紧紧地握住手中的东西。
以前有一个苏州人,自夸他家乡的灯会非常盛大,说:‘苏州现在有烟火,但无处可以放,即使放也飞不上天。’众人问:‘为什么?’他说:‘这时候天空中已经被烟火挤满了,没有一点空隙。’人们都嘲笑他胡说。在鲁藩府观看了之后,发现他说的几乎是真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鲁藩烟火-注解
兖州:兖州,古九州之一,位于今山东省西南部,历史上曾是鲁国之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鲁藩:鲁藩,指古代鲁国的封地,此处可能指代兖州地区,因为鲁国曾在此设立藩国。
烟火:烟火,即焰火,古代用于节日庆祝和观赏的烟花,象征着喜庆和繁荣。
张灯:张灯,指点亮灯笼,是古代节日庆祝活动中常见的习俗。
殿:殿,古代帝王或贵族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楹柱:楹柱,支撑房屋结构的柱子,常用于装饰和雕刻。
屏:屏,古代室内用于遮挡或装饰的屏风。
座:座,指座位或座位上的垫子。
宫扇伞盖:宫扇伞盖,古代宫廷中使用的扇子和伞。
诸王公子:诸王公子,指各王侯的子弟。
宫娥僚属:宫娥僚属,指宫廷中的女官和仆人。
队舞乐工:队舞乐工,指舞蹈队和音乐演奏者。
灯中景物:灯中景物,指被灯笼照亮后的景象。
烟火烟火外:烟火烟火外,指观赏烟火时,视线所及的烟火之外的世界。
黄蜂出窠:黄蜂出窠,指烟花的一种造型,可能寓意着蜂巢的繁荣。
撒花盖顶:撒花盖顶,指烟花的一种造型,如同花朵覆盖在顶部。
天花喷礴:天花喷礴,指烟花的一种造型,如同天花板的喷泉。
珍珠帘:珍珠帘,指用珍珠装饰的帘子,象征富贵。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代儒家提倡的八种美德。
千丈菊:千丈菊,一种烟花,可能指其高度如同千丈。
千丈梨:千丈梨,一种烟花,可能指其高度如同千丈。
百蛮:百蛮,指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象牙、犀角、珊瑚、玉斗:象牙、犀角、珊瑚、玉斗,指珍贵的物品,常用于装饰和象征财富。
烟焰蔽天:烟焰蔽天,形容烟火升腾,烟雾弥漫,遮天蔽日。
月不得明,露不得下:月不得明,露不得下,形容烟火之盛,月光和露水都被掩盖。
恒内手持之:恒内手持之,指观众被烟火的景象深深吸引,无法自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鲁藩烟火-评注
兖州鲁藩烟火妙天下。此句开篇点题,‘兖州鲁藩’指的是兖州地区的鲁藩,鲁藩烟火之盛,堪称天下独步。‘妙’字,既是对烟火技艺的赞叹,也隐含了对鲁藩文化底蕴的肯定。
烟火必张灯,鲁藩之灯,灯其殿、灯其壁、灯其楹柱、灯其屏、灯其座、灯其宫扇伞盖。此段描述了鲁藩烟火与灯饰的完美结合,通过灯饰的布置,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使烟火更加绚丽多彩。
诸王公子、宫娥僚属、队舞乐工,尽收为灯中景物。此处将人物融入灯饰之中,形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视觉效果,使烟火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及放烟火,灯中景物又收为烟火中景物。这句话巧妙地描绘了烟火与灯饰的互动,展现了烟火表演的层次感和动态美。
天下之看灯者,看灯灯外;看烟火者,看烟火烟火外。此句揭示了观者的心理,即人们在欣赏烟火时,往往忽略了烟火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未有身入灯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闪烁变幻,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也。此句强调了烟火表演的神秘感和梦幻感,使观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
殿前搭木架数层,上放“黄蜂出窠”、“撒花盖顶”、“天花喷礴”。这句话描绘了烟火表演的场景布置,通过层层叠加的木架,营造出了一种宏伟的气势。
四旁珍珠帘八架,架高二丈许,每一帘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大字。每字高丈许,晶映高明。此段描述了珍珠帘的装饰效果,以及其上所嵌文字的寓意,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下以五色火漆塑狮、象、橐驼之属百余头,上骑百蛮,手中持象牙、犀角、珊瑚、玉斗诸器,器中实“千丈菊”、“千丈梨”诸火器,兽足蹑以车轮,腹内藏人。旋转其下,百蛮手中瓶花徐发,雁雁行行,且阵且走。此段详细描述了烟火表演中的动物造型和动作,以及火器的使用,展现了烟火表演的精湛技艺。
移时,百兽口出火,尻亦出火,纵横践踏。端门内外,烟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看者耳目攫夺,屡欲狂易,恒内手持之。此段描绘了烟火表演的高潮部分,通过烟雾和火焰的交织,营造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昔者有一苏州人,自夸其州中灯事之盛,曰:“苏州此时有烟火,亦无处放,放亦不得上。”众曰:“何也?”曰:“此时天上被烟火挤住,无空隙处耳!”人笑其诞。于鲁府观之,殆不诬也。此段通过苏州人的夸张之词,反衬出鲁藩烟火之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鲁藩烟火表演的赞叹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