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表胜庵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表胜庵-原文

炉峰石屋,为一金和尚结茅守土之地,后住锡柯桥融光寺。

大父造表胜庵成,迎和尚还山住持。

命余作启,启曰:

“伏以丛林表胜,惭给孤之大地布金;天瓦安禅,冀宝掌自五天飞锡。

重来石塔,戒长老特为东坡;悬契松枝,万回师却逢西向。

去无作相,住亦随缘。

伏惟九里山之精蓝,实是一金师之初地。

偶听柯亭之竹笛,留滞人间;久虚石屋之烟霞,应超尘外。

譬之孤天之鹤,尚眷旧枝;想彼弥空之云,亦归故岫。

况兹胜域,宜兆异人,了住山之夙因,立开堂之新范。

护门容虎,洗钵归龙。

茗得先春,仍是寒泉风味;香来破腊,依然茅屋梅花。

半月岩似与人猜,请大师试为标指;一片石正堪对语,听生公说到点头。

敬藉山灵,愿同石隐。

倘静念结远公之社,定不攒眉;若居心如康乐之流,自难开口。

立返山中之驾,看回湖上之船,仰望慈悲,俯从大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表胜庵-译文

炉峰石屋,是那位金和尚在这里搭建茅屋守卫土地的地方,后来他搬到柯桥的融光寺居住。我的祖父建造了表胜庵完成后,迎接和尚回来山上担任住持。他让我写一封启事,启事内容说:

以丛林中的表胜庵为榜样,我感到自己像给孤独王一样在大地上撒金;以天瓦覆盖的禅室为安顿,希望宝掌从五天之外飞来锡杖。再次来到石塔,戒长老特意为东坡而来;悬挂在松枝上的契符,万回师却遇到了西行的路。离开时没有留下什么相,居住也是随缘。我深深地感到九里山上的精蓝,实际上是一金和尚的最初之地。偶然听到柯亭的竹笛声,留在了人间;长久地空着石屋中的烟霞,应该已经超脱尘世之外。就像孤天上的鹤,还眷恋着旧枝;想象那弥空的云,也回到了故山。何况这个胜地,应该预示着有非凡之人出现,了悟住山的宿缘,树立开堂的新规。

守门的虎,洗钵的龙。茶香提前春天到来,仍然是寒泉的味道;香气破除腊月,依然是茅屋中的梅花。半个月的岩石好像在和人猜谜,请大师试着指点;一块石头正好可以对话,听生公讲法时点头赞同。我恭敬地借助山灵之力,愿意和石头一样隐居。如果静心结成远公的社,定不会皱眉;如果居心像康乐之流,自然难以开口。立即返回山中的车驾,看那回湖上的船只,仰望慈悲,俯就大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表胜庵-注解

炉峰石屋:指位于炉峰山上的石屋,是金和尚曾经修行的地方,后来成为佛教徒的修行之地。

金和尚:指一位名叫金的和尚,此处指代某位具体的佛教高僧。

结茅守土:结茅,指搭建简陋的茅草屋;守土,指守护土地。这里指金和尚在炉峰石屋修行。

住锡:佛教用语,指和尚到某地居住修行。

柯桥融光寺:柯桥,地名;融光寺,指位于柯桥的一座寺庙。

大父:指作者的祖父。

造表胜庵成:造表,指建造寺庙;表胜庵,指名为表胜的寺庙;成,指完成。

迎和尚还山住持:迎,指迎接;还山,指回到山中;住持,指担任寺庙的主持。

启:古代的一种文体,类似于现在的申请书或信函。

丛林:佛教用语,指僧侣居住的寺院或僧团。

给孤之大地布金:给孤,指古代印度的一位国王,这里比喻为慷慨布施的人;大地布金,指布施财富。

天瓦安禅:天瓦,指佛教寺庙的屋顶;安禅,指静坐修行。

宝掌:佛教传说中的菩萨,这里指代修行有成就的高僧。

五天飞锡:五天,指佛教所说的五天世界;飞锡,指和尚携带锡杖行走,这里比喻高僧的修行。

戒长老:戒,指佛教戒律;长老,指年长的和尚。

东坡:指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这里指代他的名字。

悬契松枝:悬契,指挂上契约;松枝,指松树的枝条,这里比喻为信物。

万回师:万回,指佛教传说中的高僧,这里指代某位具体的和尚。

西向:向西行进,这里指往西方修行或归乡。

去无作相:去,指离开;无作相,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或形象。

住亦随缘:住,指居住;随缘,指顺应因缘,不刻意追求。

九里山之精蓝:九里山,地名;精蓝,指精美的寺庙。

一金师之初地:一金师,指金和尚;初地,指最初的修行之地。

柯亭之竹笛:柯亭,地名;竹笛,指用竹子制成的笛子。

石屋之烟霞:石屋,指炉峰石屋;烟霞,指山中的云雾和美景。

孤天之鹤:孤天,指孤独的天地;鹤,指仙鹤,这里比喻高僧的修行境界。

弥空之云:弥空,指充满天空;云,指天上的云彩,这里比喻高僧的修行如云般自由自在。

胜域:指风景优美的地方。

异人:指非凡之人,这里指有特殊才能或成就的人。

了住山之夙因:了,指明白;住山,指在山中修行;夙因,指前世的因缘。

立开堂之新范:立,指建立;开堂,指开设讲经说法的道场;新范,指新的典范或榜样。

护门容虎:护门,指守护山门;容虎,指容忍老虎,比喻宽容。

洗钵归龙:洗钵,指清洗饭钵;归龙,指回归龙宫,这里比喻和尚的修行达到极高的境界。

茗得先春:茗,指茶;先春,指春天的第一缕气息,这里比喻茶的品质好。

寒泉风味:寒泉,指寒冷的山泉;风味,指风味独特,这里指茶的味道。

香来破腊:香,指香气;破腊,指打破寒冷的腊月,这里比喻香气扑鼻。

茅屋梅花:茅屋,指用茅草盖的屋子;梅花,指梅花的香气,这里比喻清雅的意境。

半月岩:半月岩,指形状像半月的岩石。

标指:指指出或指示。

生公:指古代的高僧,这里指代某位具体的和尚。

点头:表示赞同或认可。

山灵:指山中的神灵。

石隐:指隐居在石屋中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静念结远公之社:静念,指静心修行;结远公之社,指结交远方的高僧。

康乐之流:康乐,指康乐的流俗,这里指世俗的生活。

立返山中之驾:立返,指立刻返回;山中之驾,指在山中的车马,这里比喻修行的生活。

回湖上之船:回湖上,指回到湖上;船,指船只,这里比喻世俗的生活。

慈悲:佛教用语,指慈爱和慈悲心。

大众:指众多的人,这里指信众或僧侣群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表胜庵-评注

炉峰石屋,为一金和尚结茅守土之地,后住锡柯桥融光寺。

此句开篇点明炉峰石屋的历史渊源,金和尚在此地结茅守土,后迁移至柯桥融光寺,展现了古人对宗教场所的重视与传承。

大父造表胜庵成,迎和尚还山住持。

此句描述了金和尚被迎回炉峰石屋,成为住持的情景,体现了佛教徒对寺庙的虔诚与尊重。

命余作启,启曰:

此句说明了作者受命撰写启事,启事是古代书信中的一种,用于表达敬意或请求。

伏以丛林表胜,惭给孤之大地布金;天瓦安禅,冀宝掌自五天飞锡。

此句以佛教术语表达对寺庙的赞美,丛林代表佛教的繁荣,表胜则是对寺庙环境的赞誉。给孤之大地布金和宝掌自五天飞锡,运用了佛教典故,形象地描绘了寺庙的庄严与神圣。

重来石塔,戒长老特为东坡;悬契松枝,万回师却逢西向。

此句再次强调了寺庙的历史与传承,石塔和戒长老、悬契松枝和万回师都是佛教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通过这些典故,增强了启事的文化内涵。

去无作相,住亦随缘。

此句表达了佛教徒的超然态度,不拘泥于形式,随缘而居。

伏惟九里山之精蓝,实是一金师之初地。

此句将九里山之精蓝与一金师之初地相提并论,强调了寺庙的历史地位。

偶听柯亭之竹笛,留滞人间;久虚石屋之烟霞,应超尘外。

此句通过对比柯亭之竹笛与石屋之烟霞,表达了作者对寺庙宁静、超脱尘世的向往。

譬之孤天之鹤,尚眷旧枝;想彼弥空之云,亦归故岫。

此句运用比喻,将寺庙比作鹤和云,强调了寺庙对人的精神寄托。

况兹胜域,宜兆异人,了住山之夙因,立开堂之新范。

此句表达了对寺庙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多的高僧大德在此地修行,开创新的佛教风范。

护门容虎,洗钵归龙。

此句运用了佛教典故,护门容虎象征寺庙的威严,洗钵归龙则代表高僧的修行成就。

茗得先春,仍是寒泉风味;香来破腊,依然茅屋梅花。

此句以茶香和梅花比喻寺庙的宁静与高洁,展现了寺庙的清幽环境。

半月岩似与人猜,请大师试为标指;一片石正堪对语,听生公说到点头。

此句通过描绘半月岩和石头,展现了寺庙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暗示了佛教的智慧与哲理。

敬藉山灵,愿同石隐。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寺庙的敬仰之情,希望与寺庙融为一体。

倘静念结远公之社,定不攒眉;若居心如康乐之流,自难开口。

此句通过对远公之社和康乐之流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寺庙生活的向往。

立返山中之驾,看回湖上之船,仰望慈悲,俯从大众。

此句以“立返山中之驾”和“看回湖上之船”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对寺庙生活的向往,同时表达了对慈悲与大众的关怀。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表胜庵》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62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