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砂罐锡注-原文
宜兴罐,以龚春为上,时大彬次之,陈用卿又次之。
锡注,以王元吉为上,归懋德次之。
夫砂罐,砂也;锡注,锡也。
器方脱手,而一罐一注价五六金,则是砂与锡与价,其轻重正相等焉,岂非怪事!
一砂罐、一锡注,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则是其品地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砂罐锡注-译文
宜兴的陶罐,以龚春制作的最为上品,其次是时大彬,再次是陈用卿。
锡制的酒器,以王元吉制作的为上品,其次是归懋德。
砂罐是用砂土做的,锡注是用锡做的。
这些器物刚刚从工匠手中出来,一个砂罐和一个锡注的价钱就有五六两金子,那么砂土、锡和它们的价格,其轻重是正相等的,这难道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吗!
一个砂罐、一个锡注,直接将它们列入商朝的彝器、周朝的鼎器之中,却毫无愧色,这说明它们的品质是非常高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砂罐锡注-注解
宜兴罐:指江苏宜兴出产的紫砂壶,是中国传统的茶具之一,以其独特的造型、质地和工艺而闻名。
龚春:指明代著名的紫砂壶艺人龚春,他的作品以精湛的技艺和高雅的品味著称。
时大彬:指明代另一位著名的紫砂壶艺人时大彬,他的作品同样享有盛誉。
陈用卿:指明代紫砂壶艺人陈用卿,其作品在当时的艺术品市场中也颇受欢迎。
锡注:指用锡制成的茶具,锡在古代常用于制作茶具,因其不易生锈且导热性好。
王元吉:指明代锡器制作艺人王元吉,他的锡注作品在当时被认为是上乘之作。
归懋德:指明代锡器制作艺人归懋德,其锡注作品也颇受推崇。
砂罐:指用砂土制成的罐子,这里可能指的是制作紫砂壶的原料。
商彝:指商代青铜器中的酒器,是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周鼎:指周代的青铜礼器,鼎是古代最重要的礼器之一,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砂罐锡注-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宜兴罐与锡注在古文化中的地位及其价值。首先,‘宜兴罐’一词指的是江苏省宜兴市所产的一种瓷器,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以龚春为上,时大彬次之,陈用卿又次之’这句话中,‘龚春’、‘时大彬’、‘陈用卿’均为宜兴罐制作的高手,体现了古人对技艺传承的重视。
‘锡注’则是指用锡制作的注水器,其制作工艺同样复杂。‘以王元吉为上,归懋德次之’中的‘王元吉’、‘归懋德’是锡注制作的高手,说明锡注的制作同样讲究技艺。
‘夫砂罐,砂也;锡注,锡也’这句话表明,砂罐和锡注的本质材料分别是砂和锡,简单而质朴。然而,‘器方脱手,而一罐一注价五六金’揭示了这两个简单材料制成的器物,其价值却极高,这反映出古人对器物工艺和审美的极高评价。
‘则是砂与锡与价,其轻重正相等焉,岂非怪事!’此句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砂罐和锡注价值的惊叹,强调了工艺与价值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平衡。
‘一砂罐、一锡注,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则是其品地也’这句话将砂罐和锡注与商朝的彝器和周朝的鼎相提并论,认为它们在品质上毫不逊色。这里的‘品地’指的是器物的品质和地位,体现了古人对工艺品的推崇。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宜兴罐和锡注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工艺、技艺和审美的追求,以及对物质与精神价值的平衡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