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岣嵝山房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岣嵝山房-原文

岣嵝山房,逼山、逼溪、逼韬光路,故无径不梁,无屋不阁。

门外苍松傲睨,蓊以杂木,冷绿万顷,人面俱失。

石桥低磴,可坐十人。

寺僧刳竹引泉,桥下交交牙牙,皆为竹节。

天启甲子,余键户其中者七阅月,耳饱溪声,目饱清樾。

山上下多西栗、边笋,甘芳无比。

邻人以山房为市,蓏果、羽族日致之,而独无鱼。

乃潴溪为壑,系巨鱼数十头。

有客至,辄取鱼给鲜。

日晡,必步冷泉亭、包园、飞来峰。

一日,缘溪走看佛像,口口骂杨髡。

见一波斯坐龙象,蛮女四五献花果,皆裸形,勒石志之,乃真伽像也。

余椎落其首,并碎诸蛮女,置溺溲处以报之。

寺僧以余为椎佛也,咄咄作怪事,及知为杨髡,皆欢喜赞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岣嵝山房-译文

岣嵝山房,四面紧邻山、溪、通往韬光的路,所以每条路都有桥梁,每座房屋都有阁楼。

门外有苍松挺立,旁边长满了杂树,一片冷绿色的景象,人的身影都消失了。

石桥低矮,可以坐下十个人。寺里的僧人用竹管引泉水,桥下泉水潺潺,都是竹节。

天启甲子年,我在这里闭门不出住了七个月,耳朵饱听了溪水的声音,眼睛饱览了清幽的景色。

山上山下有很多栗子、竹笋,味道甜美无比。邻居们把山房当作市场,每天都有各种蔬菜水果、鸟类送来,但是没有鱼。

于是我在溪边筑堤成塘,养了几十条大鱼。有客人来,就抓鱼给他们新鲜吃。

每天傍晚,我必定会去冷泉亭、包园、飞来峰散步。

有一天,沿着溪边走去看佛像,一路上都在骂杨髡。

看到一个波斯人坐在龙象上,有四五位蛮女献上花果,都裸着身体,刻石记载了这件事,这是真伽佛像。

我用力打掉了佛像的头,还打碎了那些蛮女,把她们放在厕所里,以此来报复。

寺里的僧人以为我在打佛像,觉得我行为怪异,等知道是针对杨髡,都感到高兴并赞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岣嵝山房-注解

岣嵝山房:岣嵝山房是指位于岣嵝山上的一个房舍,岣嵝山是中国湖南省的一个著名山名,山房则是指山中的居所。

逼山、逼溪、逼韬光路:这里的‘逼’字表示靠近、紧挨着。逼山、逼溪、逼韬光路意味着这个山房紧挨着山、溪和通往韬光寺的道路。

无径不梁,无屋不阁:梁指桥梁,阁指楼阁。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每一条小径都有桥梁,每一座房屋都有楼阁,形容山房建筑密集。

苍松傲睨:苍松指深绿色的松树,傲睨表示树木高大挺拔,不畏人视。

蓊以杂木,冷绿万顷,人面俱失:蓊表示树木茂盛,杂木指各种树木,冷绿万顷形容树木茂密,绿色连成一片,人面俱失则形容景色非常幽深,几乎看不见人的面孔。

石桥低磴:磴指石阶,这句话描述的是一座低矮的石桥和其上的石阶。

寺僧刳竹引泉:刳竹指砍伐竹子,引泉指引导泉水。寺僧刳竹引泉意味着寺中的僧人用竹子引导泉水。

交交牙牙,皆为竹节:交交牙牙形容水声,皆为竹节表示水声像是竹节碰撞的声音。

天启甲子:天启甲子是指明熹宗天启年间的甲子年,即1624年。

键户其中者七阅月:键户指关门闭户,阅月指过了七个月。

溪声,清樾:溪声指溪流的声音,清樾指清澈的树荫。

西栗、边笋:西栗指山栗,边笋指山边的竹笋。

蓏果、羽族:蓏果指各种果实,羽族指鸟类。

潴溪为壑,系巨鱼数十头:潴溪为壑指在溪中筑坝形成水坑,系巨鱼数十头则是用绳子拴住数十条大鱼。

日晡:日晡指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即傍晚时分。

冷泉亭、包园、飞来峰:这些是山中的景点或建筑,具体指代可能需要结合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来确定。

佛像:佛像指寺庙中的佛像。

杨髡:杨髡指的是杨广,古代的一位皇帝,此处可能是指代某种恶行或暴政。

真伽像:真伽像是指真伽菩萨的雕像,真伽是佛教中的一位菩萨。

椎落其首,并碎诸蛮女:椎落其首指用锤子打掉佛像的头,碎诸蛮女则是打碎蛮女雕像。

溺溲处:溺溲处指厕所。

咄咄作怪事:咄咄表示惊讶,作怪事则是指做出奇怪的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岣嵝山房-评注

岣嵝山房,逼山、逼溪、逼韬光路,故无径不梁,无屋不阁。

此句描绘了岣嵝山房的地理位置,紧邻山溪,道路狭窄,因此建筑多建在高架之上,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逼’字的使用,生动地传达了山房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融合,也暗示了山房主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依赖。

门外苍松傲睨,蓊以杂木,冷绿万顷,人面俱失。

‘门外苍松’与‘蓊以杂木’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傲睨’二字赋予了松树以人格化的形象,表现出松树的不屈与傲然。‘冷绿万顷’则形容了松林之广,绿色之浓,给人一种清凉之感,同时也暗示了山房主人远离尘嚣,追求清静的生活态度。

石桥低磴,可坐十人。

‘石桥低磴’描绘了山房前的一座石桥,‘低磴’表明桥面不高,易于行走,同时也方便人们在此歇息。‘可坐十人’则表现了桥的宽敞,体现了山房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好客。

寺僧刳竹引泉,桥下交交牙牙,皆为竹节。

此句描述了寺僧利用竹子引泉水,桥下流水潺潺,‘交交牙牙’形容了水流的声音,‘皆为竹节’则表现了竹子作为引水工具的巧妙。这一细节展现了山房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也体现了山房主人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天启甲子,余键户其中者七阅月,耳饱溪声,目饱清樾。

‘天启甲子’指的是明朝天启年间,‘余键户其中者七阅月’则说明作者在此居住了七个月。‘耳饱溪声,目饱清樾’描绘了作者在山房中的生活,享受着溪水的声音和清新的空气,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山上下多西栗、边笋,甘芳无比。

‘山上下多西栗、边笋’描绘了山房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甘芳无比’则形容了这些食物的美味,反映了山房主人对自然馈赠的珍惜。

邻人以山房为市,蓏果、羽族日致之,而独无鱼。

此句说明了山房周围的生活场景,邻里之间以山房为中心进行交易,带来了各种食物,但唯独没有鱼。这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埋下了伏笔。

乃潴溪为壑,系巨鱼数十头。有客至,辄取鱼给鲜。

‘乃潴溪为壑,系巨鱼数十头’描述了山房主人为了解决无鱼的问题,特意在溪中筑坝养鱼。‘有客至,辄取鱼给鲜’则表现了山房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款待,体现了待客之道。

日晡,必步冷泉亭、包园、飞来峰。

‘日晡’指的是傍晚时分,‘必步冷泉亭、包园、飞来峰’则说明作者在傍晚时分会去游览这些景点,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一日,缘溪走看佛像,口口骂杨髡。见一波斯坐龙象,蛮女四五献花果,皆裸形,勒石志之,乃真伽像也。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游览佛像时,对杨髡的痛恨之情。‘见一波斯坐龙象,蛮女四五献花果,皆裸形’描绘了佛像的细节,‘勒石志之’则表明作者对佛像的敬仰。

余椎落其首,并碎诸蛮女,置溺溲处以报之。

‘余椎落其首,并碎诸蛮女’表现了作者对佛像的破坏行为,‘置溺溲处以报之’则说明作者此举是为了报复杨髡,体现了一种极端的情绪宣泄。

寺僧以余为椎佛也,咄咄作怪事,及知为杨髡,皆欢喜赞叹。

此句说明了寺僧对作者行为的误解和后来的转变。‘咄咄作怪事’形容了寺僧对作者行为的惊讶,‘及知为杨髡,皆欢喜赞叹’则表明寺僧在得知真相后对作者的理解和尊重。这一情节反映了作者与寺僧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体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岣嵝山房》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60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