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孔林-原文
曲阜出北门五里许,为孔林。
紫金城,城之门以楼,楼上见小山一点,正对东南者,峄山也。
折而西,有石虎、石羊三四,在榛莽中。
过一桥,二水汇,泗水也。
享殿后有子贡手植楷。
楷大小千余本,鲁人取为材、为棋枰。
享殿正对伯鱼墓,圣人葬其子得中气。
由伯鱼墓折而右,为宣圣墓。
去数丈,案一小山,小山之南为子思墓。
数百武之内,父、子、孙三墓在焉。
谯周云:‘孔子死后,鲁人就冢次而居者百有余家,曰‘孔里’。’
《孔丛子》曰:‘夫子墓茔方一里,在鲁城北六里泗水上’。
诸孔氏封五十余所,人名昭穆,不可复识。
有碑铭三,兽碣俱在。
‘《皇览》曰:‘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不能名。一里之中未尝产棘木、荆草。’
紫金城外,环而墓者数千家,三千二百余年,子孙列葬不他徙,从古帝王所不能比隆也。
宣圣墓右有小屋三间,匾曰‘子贡庐墓处’。
盖自兖州至曲阜道上,时官以木坊表识,有曰‘齐人归讙处’,有曰‘子在川上处’,尚有义理;
至泰山顶上,乃勒石曰‘孔子小天下处’,则不觉失笑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孔林-译文
从曲阜城的北门出去大约五里路,就到了孔林。这里是紫金城,城门上建有一座楼,从楼上望去,可以看到东南方向的一个小山头,那就是峄山。沿着路向西走,有几只石制的老虎和石羊,它们散落在杂草丛中。走过一座桥,两条水流在这里汇合,这就是泗水。在享殿后面,有子贡亲手种植的楷树。这些楷树大小不一,有一千多棵,鲁地的人们把它们砍伐作为木材或者棋盘。享殿正对着伯鱼的墓,圣人安葬自己的儿子,位置恰到好处。从伯鱼的墓向右转,就是宣圣的墓。再走几丈远,有一个小山丘,小山丘的南边是子思的墓。在几百步的范围内,有父亲、儿子、孙子三人的墓都在这里。谯周说:‘孔子去世后,鲁地就有百多家住在孔家墓地附近,被称为“孔里”。’
《孔丛子》记载:‘孔子的墓地大约有一里地,位于鲁城北边六里处的泗水边上。’许多孔氏家族的墓地有五十多处,人们称呼他们的名字和辈分,现在已经无法辨认了。
有三块碑铭和一块兽形石碑都还在。根据《皇览》的记载:‘孔子的弟子们分别从四方带来了奇异的树木来种植,所以这里有很多奇异的树木无法命名。在一里地内,从未生长过荆棘和杂草。’紫金城外面,围绕着墓地的有几千户人家,这里已经有三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子孙们在这里连续安葬,没有迁移到其他地方,这在古代帝王中是前所未有的。
宣圣墓的右边有三间小屋,上面挂着匾额,写着‘子贡庐墓处’。从兖州到曲阜的路上,当时的官员用木牌来标识,有的写着‘齐人归讙处’,有的写着‘子在川上处’,还有一些有意义的文字;到了泰山顶上,竟然刻着‘孔子小天下处’,这让人不禁失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孔林-注解
曲阜:曲阜,位于中国山东省,是孔子的故乡,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孔林: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
紫金城:紫金城,指孔林中的城墙,因城墙颜色呈紫色,故称。
楼:古代建筑,用于瞭望或居住。
峄山:峄山,位于山东省,是孔林中的远山,因孔子曾在此讲学,故被提及。
石虎、石羊:古代墓葬前常见的石雕,象征守护和尊严。
榛莽:茂密的草木丛。
泗水:泗水,位于中国山东省,是孔林附近的一条河流。
子贡:孔子的弟子,以诚信著称。
楷:一种树木,此处指子贡手植的树木。
伯鱼:孔子的儿子。
中气:指葬地的风水位置。
宣圣:对孔子的尊称。
子思:孔子的孙子。
谯周:古代文学家,此处引用其观点。
孔里:孔子的家族聚居地。
《孔丛子》: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夫子墓茔:孔子的墓地。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中,用以表示家族成员辈分和地位的词语。
碑铭:刻有文字的碑石。
兽碣:刻有兽形图案的碑石。
《皇览》:古代地理书籍。
异树:指非本地生长的树木。
紫金城外:指孔林外围。
子贡庐墓处:子贡为纪念孔子而建的庐墓。
木坊:用木材搭建的牌坊。
归讙处:指齐国人归来的地方。
子在川上处:指孔子在河边的地方。
孔子小天下处:指孔子认为自己能够治理好天下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孔林-评注
曲阜出北门五里许,为孔林。此句描绘了从曲阜北门出发,经过五里路程,便来到了孔林。孔林作为孔子的墓地,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象征,其地理位置的描述体现了孔子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紫金城,城之门以楼,楼上见小山一点,正对东南者,峄山也。此句描绘了孔林的城门和城楼,以及城楼上可以远眺的峄山。紫金城象征着孔子的崇高地位,而峄山作为背景,则增添了孔林的庄严和神秘。
折而西,有石虎、石羊三四,在榛莽中。过一桥,二水汇,泗水也。此句描述了从城门进入孔林后,沿途的石虎、石羊和桥梁,以及汇合的泗水。这些细节描绘了孔林的古朴和自然之美。
享殿后有子贡手植楷。楷大小千余本,鲁人取为材、为棋枰。享殿正对伯鱼墓,圣人葬其子得中气。由伯鱼墓折而右,为宣圣墓。去数丈,案一小山,小山之南为子思墓。数百武之内,父、子、孙三墓在焉。谯周云:‘孔子死后,鲁人就冢次而居者百有余家,曰‘孔里’。’这几句通过描述享殿、子贡手植楷、伯鱼墓、宣圣墓和子思墓等,展现了孔子的家族墓地及其在鲁地的重要地位。子贡手植楷的提及,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尊师重道的传统。
《孔丛子》曰:‘夫子墓茔方一里,在鲁城北六里泗水上’。诸孔氏封五十余所,人名昭穆,不可复识。此句引用了《孔丛子》中的记载,说明了孔子墓地的规模和孔氏家族的封地,同时也反映了孔氏家族在鲁地的显赫地位。
有碑铭三,兽碣俱在。《皇览》曰:‘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不能名。一里之中未尝产棘木、荆草。’此句描述了孔林中的碑铭和兽碣,以及《皇览》中的记载。这些碑铭和兽碣见证了孔子的辉煌,而《皇览》中的描述则体现了孔林的自然之美。
紫金城外,环而墓者数千家,三千二百余年,子孙列葬不他徙,从古帝王所不能比隆也。此句强调了孔林的历史悠久和子孙后代的尊崇,以及孔子家族的传承不息。
宣圣墓右有小屋三间,匾曰‘子贡庐墓处’。盖自兖州至曲阜道上,时官以木坊表识,有曰‘齐人归讙处’,有曰‘子在川上处’,尚有义理;至泰山顶上,乃勒石曰‘孔子小天下处’,则不觉失笑矣。此句描述了宣圣墓旁的子贡庐墓处,以及沿途的木坊表识。这些细节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历史上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孔子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