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不二斋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不二斋-原文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

墙西稍空,蜡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

后窗墙高于槛,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

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

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罍,不移而具。

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

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浸人,沁入衣裾。

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

冬则梧叶落,蜡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氍。

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

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槛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本。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尝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不二斋-译文

不二斋,有三丈高的高大的梧桐树,层层叠叠的翠绿枝叶,墙的西边稍微空旷一些,用蜡梅来补充,但这里只有绿色的天空,暑气无法侵入。

后窗的墙比窗台高,有几根方竹,看起来潇洒自如,郑子昭的‘满耳秋声’横幅挂在上面。阳光从上往下照射,从空中看去,像水晶、云母一样晶莹剔透,坐在那里的人总是感觉像在清凉的世界里。

四周的墙上都是书,堆满了书架和床;各种鼎彝尊罍等古董,都摆放得整整齐齐。

我在左边放了一张石床和竹几,用纱幕遮住,用来挡住蚊虫;绿色的阴影透过纱幕,照在脸上变成碧绿色。

夏天,建兰和茉莉的香气让人陶醉,沁入衣衫。

重阳节前后,把菊花移到北窗下,菊花盆有五层,高高低低地排列着,颜色清澈明亮,天光反射在上面,像沉入秋水的石头。

冬天,梧桐树叶落了,蜡梅开放,温暖的阳光照在窗户上,红炉上铺着毛毯。

用昆山的石头种植水仙,排列在台阶的脚下。

春天,四壁下都是山兰,窗前有半亩芍药,很多都是稀有品种。

我脱下衣服,盘腿坐在那里,无论是寒冷还是炎热,都没有轻易出去过,感觉像是隔了一个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不二斋-注解

不二斋:指一个清静、高雅的居所,‘不二’意味着独一无二,寓意此斋别无他物,只有自然与清静。

高梧三丈:高大的梧桐树高达三丈,形容树木高大。

翠樾千重:翠绿的树荫层层叠叠,樾指树荫。

墙西稍空:指西墙稍有空隙,没有完全封闭。

蜡梅:一种冬季开花的植物,花色白或黄,香气浓郁。

绿天:形容绿色的天空,比喻环境清新宁静。

暑气不到:指这个地方很凉爽,没有炎热的气息。

后窗墙高于槛:后窗的墙壁比窗台还高。

方竹数竿:几根方形的竹子。

潇潇洒洒:形容竹子轻盈飘逸的样子。

郑子昭:人名,具体生平不详。

满耳秋声:形容秋天的声音充满耳朵,常用来形容秋天的景象。

横披一幅:挂着一幅横幅,横披是一种书法作品。

晶沁如玻璃、云母:形容光亮透明,如同玻璃和云母。

清凉世界:指一个非常凉爽的地方,常用来形容避暑胜地。

图书四壁:四周都是书架,藏书丰富。

充栋连床:形容书籍多到堆满了整个房间。

鼎彝尊罍:古代的青铜礼器,鼎用于煮食,彝用于祭祀,尊用于盛酒,罍用于盛水。

不移而具:指这些礼器一直都在这里,没有移动过。

石床竹几:用石头做的床和用竹子做的桌子。

帷之纱幕:用纱幕遮蔽。

以障蚊虻:用来遮挡蚊虫。

绿暗侵纱:绿色的阴影渗透到纱幕中。

照面成碧:照在脸上显得碧绿。

建兰:一种兰花,花色艳丽,香气浓郁。

茉莉:一种常绿灌木,花白色,香气浓郁。

芗泽浸人:香气浸入人的身体。

沁入衣裾:香气渗透到衣服的边缘。

重阳前后:指重阳节前后,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九月九日。

菊盆五层:五个层的菊花盆。

颜色空明:颜色清澈明亮。

天光晶映:天空的光线反射出晶亮的光芒。

沉秋水:深秋的水,形容水色清澈。

梧叶落:梧桐树的叶子落下了。

暖日晒窗:温暖的阳光照在窗户上。

红炉毾氍:红色的炉火和铺在地上的毛毯。

昆山石:产于昆山的石头,常用于园林装饰。

水仙:一种水生植物,常用于装饰水景。

列阶趾:排列在台阶和门口。

山兰:一种兰草,常用于装饰庭院。

芍药:一种草本植物,花大而美丽,常用于园林种植。

异本:指不同的品种或形态。

解衣盘礴:脱去衣服,盘腿而坐,形容悠闲自在。

寒暑未尝轻出:无论寒冷还是炎热,都没有轻易外出。

思之如在隔世:想起这些,感觉像是隔了一个世界,形容时光的流转和变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不二斋-评注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蜡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

此句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的景象。‘不二斋’暗示了主人追求的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形象地展现了树木的繁茂,与‘墙西稍空’形成对比,突出了空间的静谧。‘蜡梅补之’则是在炎炎夏日中,以蜡梅的清香来弥补空旷之处的孤寂,寓意着生命的顽强与美好。‘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则表达了此处环境的清凉宜人,与世隔绝,是避暑纳凉的理想之地。

后窗墙高于槛,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

此句通过‘后窗墙高于槛’和‘方竹数竿’描绘了窗外的景色,‘潇潇洒洒’形容竹子的风姿,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则是在墙上悬挂一幅描绘秋声的诗画,增添了空间的意境,使得整个环境更加富有文化气息。

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

此句通过‘天光下射’描绘了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室内的景象,‘晶沁如玻璃、云母’形容阳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则表达了在此处生活的人,可以远离尘世的炎热,享受清凉的世界。

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罍,不移而具。

此句描述了书房的布置,‘图书四壁’、‘充栋连床’说明了书房藏书丰富,‘鼎彝尊罍’则是指古代的酒器和食器,‘不移而具’表明这些器物一直存放在这里,反映了主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此句描绘了书房的细节,‘石床竹几’体现了主人的简约生活态度,‘帷之纱幕’则是在炎热的夏日遮挡蚊虫,同时也增添了空间的神秘感。‘绿暗侵纱,照面成碧’形容了光线透过纱幕,映照在脸上,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浸人,沁入衣裾。

此句描绘了夏日的景象,‘建兰、茉莉’是两种香花,‘芗泽浸人’形容花香弥漫,沁人心脾,‘沁入衣裾’则表达了花香对人的影响,让人感受到清凉与舒适。

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

此句描绘了重阳节前后,主人将菊花移至北窗下的景象。‘菊盆五层,高下列之’形象地展现了菊花的层次感,‘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则表达了菊花的清雅之美,与秋天的氛围相得益彰。

冬则梧叶落,蜡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氍。

此句描绘了冬日的景象,‘梧叶落’、‘蜡梅开’是冬季特有的景象,‘暖日晒窗’、‘红炉毾氍’则表达了冬日里的温暖与舒适。

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

此句描述了主人用昆山石种植水仙,‘列阶趾’则是指水仙生长在台阶上,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

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槛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本。

此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四壁下皆山兰’、‘槛前芍药半亩’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多有异本’则表明了花园中植物品种的丰富。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尝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此句表达了主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喜爱,‘解衣盘礴’形容了主人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寒暑未尝轻出’则表明主人很少出门,享受着这种隔绝尘世的生活,‘思之如在隔世’则表达了主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二-不二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60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