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阳和泉-原文
禊泉出城中,水递者日至。
臧获到庵借炊,索薪、索菜、索米,后索酒、索肉;无酒肉,辄挥老拳。
僧苦之。
无计脱此苦,乃罪泉,投之刍秽。
不已,乃决沟水败泉,泉大坏。
张子知之,至禊井,命长年浚之。
及半,见竹管积其下,皆黧胀作气;竹尽,见刍秽,又作奇臭。
张子淘洗数次,俟泉至,泉实不坏,又甘冽。
张子去,僧又坏之。
不旋踵,至再、至三,卒不能救,禊泉竟坏矣。
是时,食之而知其坏者半,食之不知其坏、而仍食之者半,食之知其坏而无泉可食、不得已而仍食之者半。
壬申,有称阳和岭玉带泉者,张子试之,空灵不及禊而清冽过之。
特以玉带名不雅驯。
张子谓:阳和岭实为余家祖墓,诞生我文恭,遗风余烈,与山水俱长。
昔孤山泉出,东坡名之“六一”,今此泉名之“阳和”,至当不易。
盖生岭、生泉,俱在生文恭之前,不待文恭而天固已阳和之矣,夫复何疑!
土人有好事者,恐玉带失其姓,遂勒石署之。
且曰:“自张志‘禊泉’而‘禊泉’为张氏有,今琶山是其祖垄,擅之益易。
立石署之,惧其夺也。”
时有传其语者,阳和泉之名益著。
铭曰:“有山如砺,有泉如砥;太史遗烈,落落磊磊。
孤屿溢流,‘六一’擅之。
千年巴蜀,实繁其齿;但言眉山,自属苏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阳和泉-译文
禊泉从城中流出,每天都有人送水来。
臧获(可能是家仆)来到寺庙借地方做饭,要柴火、要蔬菜、要米,后来还要酒和肉;如果没有酒肉,就挥舞拳头。
僧人对此感到苦恼。没有办法摆脱这种困扰,于是将泉水视为罪过,把脏东西扔进泉里。
这样做没有停止,于是决定挖沟渠破坏泉水,泉水因此大受破坏。
张子(张姓的人)得知此事,来到禊井,命令长工清理。
清理到一半时,发现下面堆积着竹管,都因为腐烂产生气体;竹管清理完毕后,又发现了脏东西,产生了奇臭。
张子多次清洗,等到泉水恢复后,泉水实际上并没有坏,而且更加甘甜清凉。
张子离开后,僧人又破坏了泉水。很快,这种情况反复发生多次,最终无法挽救,禊泉终于坏了。
那时,知道泉水坏了的一半人仍然在喝,不知道泉水坏了但仍然在喝的一半人,知道泉水坏了但没有泉水可喝、不得不继续喝的一半人。
壬申年,有人称阳和岭有玉带泉,张子尝试了它,发现它的空灵不及禊泉,但清凉度超过了禊泉。
只是因为玉带这个名字不够文雅。
张子说:阳和岭实际上是我们的祖坟,文恭公(张姓的祖先)在这里诞生,遗风余烈,与山水一样悠久。
过去孤山泉涌出时,东坡(苏轼)给它起名为‘六一’,现在这个泉可以命名为‘阳和’,非常恰当。
因为山和泉的产生都在文恭公之前,不需要等待文恭公,天自然已经给予阳和了,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当地有好事的人,担心玉带泉失去了它的名字,于是刻石碑来标记它。
并且说:‘自从张志称为‘禊泉’后,‘禊泉’就成了张家的,现在琶山是他的祖坟,占有它更容易。
立石碑来标记它,是担心有人争夺它。’
当时有人传播这些话,阳和泉的名字因此更加著名。
铭文说:‘有山如磨刀石,有泉如磨刀石;太史(指张子)的遗风余烈,落落大方。
孤岛上的泉水溢出,‘六一’占有了它。千年巴蜀,人口众多;但提到眉山,自然属于苏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阳和泉-注解
禊泉:禊泉,古代指用于举行禊礼的泉水,禊礼是一种古代的清洁仪式,通常在春天举行,人们通过沐浴在特定的泉水中来求得清洁和净化。
臧获:臧获,古代指奴隶或家仆,这里指那些到庵中借炊的奴隶或家仆。
庵:庵,指小庙或小屋,这里指一个供人休息或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炊:炊,指烹饪,这里指做饭。
刍秽:刍秽,指杂草和污物,这里指被投入泉中的不洁之物。
长年:长年,指年老的仆人或长工。
浚:浚,指疏通,这里指清理泉眼。
竹管:竹管,指用竹子制成的管道。
黧胀作气:黧胀作气,形容竹管中积存的污物发酵产生恶臭。
淘洗:淘洗,指用水清洗。
壬申:壬申,指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这里指具体的一个年份。
阳和岭:阳和岭,指一个地名,这里指一个出产好泉水的山岭。
玉带泉:玉带泉,指一个以玉带命名的泉水,这里指阳和岭上的一个泉水。
文恭:文恭,指张子家族的祖先,这里是对祖先的一种尊称。
东坡:东坡,指宋代文学家苏轼,他的别号。
六一:六一,指苏轼的别号“六一居士”,这里指苏轼为孤山泉命名的名字。
勒石署之:勒石署之,指在石头上刻字并署名。
琶山:琶山,指一个地名,这里指张子家族的祖墓所在地。
太史:太史,指古代的史官,这里指张子家族的祖先。
孤屿:孤屿,指孤立的小岛。
巴蜀:巴蜀,指古代的巴国和蜀国,这里泛指四川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阳和泉-评注
禊泉出城中,水递者日至。此句描绘了禊泉位于城中,每日都有人前来取水,反映了禊泉在当时的重要性和人们对水的依赖。
臧获到庵借炊,索薪、索菜、索米,后索酒、索肉;无酒肉,辄挥老拳。僧苦之。此段描述了僧人因供应需求不断而感到苦恼,反映了古代社会中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
无计脱此苦,乃罪泉,投之刍秽。不已,乃决沟水败泉,泉大坏。张子知之,至禊井,命长年浚之。及半,见竹管积其下,皆黧胀作气;竹尽,见刍秽,又作奇臭。张子淘洗数次,俟泉至,泉实不坏,又甘冽。此段通过僧人无法摆脱苦境,最终导致禊泉被破坏,反映了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张子去,僧又坏之。不旋踵,至再、至三,卒不能救,禊泉竟坏矣。此句表达了禊泉最终无法恢复的遗憾,同时也反映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脆弱性。
壬申,有称阳和岭玉带泉者,张子试之,空灵不及禊而清冽过之。特以玉带名不雅驯。张子谓:阳和岭实为余家祖墓,诞生我文恭,遗风余烈,与山水俱长。此段讲述了张子发现阳和岭玉带泉的故事,表达了张子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先祖的敬仰。
盖生岭、生泉,俱在生文恭之前,不待文恭而天固已阳和之矣,夫复何疑!土人有好事者,恐玉带失其姓,遂勒石署之。此句说明了阳和岭和玉带泉的历史渊源,以及当地人对这两处名胜的重视和保护。
且曰:‘自张志‘禊泉’而‘禊泉’为张氏有,今琶山是其祖垄,擅之益易。立石署之,惧其夺也。’时有传其语者,阳和泉之名益著。此段描述了当地人对禊泉和阳和泉的所有权争夺,反映了古代社会中资源的争夺和文化的传承。
铭曰:‘有山如砺,有泉如砥;太史遗烈,落落磊磊。孤屿溢流,‘六一’擅之。千年巴蜀,实繁其齿;但言眉山,自属苏氏。’此铭文表达了对禊泉和阳和泉的赞美,以及对眉山文化和历史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