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白洋潮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白洋潮-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白洋潮-译文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年八月,我去悼念朱恒岳少师,到了白洋,陈章侯和祁世培也在同一席上。我们在海塘上呼喊要看潮,我急忙前往,章侯和世培也跟着来了。我们站在塘上,看到潮水像一条线一样,从海宁方向奔来,直冲向塘上。靠近一些,就能隐约看到白色的波涛,就像驱赶着千百群小鹅,它们拍打翅膀惊慌地飞起。再靠近一些,就能看到水花四溅,像百万只雪狮在江中奔跑,被怒雷鞭策,每个头都尖尖的,没有一个敢落后或提前。

再靠近,就像飓风一样逼近,势头似乎要拍打岸边冲上来。观看的人们吓得纷纷躲避到塘下。潮水到达塘边,猛烈地撞击,水花四溅,溅起数丈高,我们脸上都湿了。然后潮水迅速转向右边,龟山挡住了去路,场面非常震撼,像炮弹一样碎裂了龙湫,半空中雪花飞舞。我们看了之后都感到震惊,坐了半天,脸色才平静下来。

前辈们说:浙江的潮水是从龛山和赭山那里受到冲击而形成的。白洋在两山之外,潮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白洋潮-注解

三江:指钱塘江、瓯江、灵江,是浙江三大水系,此处可能指钱塘江。

暗涨潮:暗涨潮,指潮水上涨时没有明显的声响和波浪,但水位却有所上升,通常与天文潮相关。

岁岁如之:每年都如此,表示这种现象是每年都会发生的。

庚辰: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庚辰年指的是古代的某一年,庚为天干第七位,辰为地支第四位。

吊:祭奠,哀悼。

朱恒岳少师:朱恒岳,古代人物,少师是官职名,指地位较低的师傅。

白洋:可能指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陈章侯、祁世培:陈章侯和祁世培,古代人物,章侯和世培都是他们的官职或尊称。

海塘:指沿海地区的堤坝,用以防御海潮。

遄往:迅速前往。

潮头一线:潮水最前面的部分,像一条线。

海宁:地名,位于浙江省,钱塘江出海口附近。

小鹅:此处比喻潮水涌动时水花翻滚的样子。

擘翼:展开翅膀。

喷沫:水花四溅。

冰花:指水花在阳光下反射出的白色光芒。

雪狮:比喻潮水中的水花像雪狮一样。

蔽江而下:遮蔽江面而下,形容潮水声势浩大。

怒雷鞭之:像怒雷一样鞭打它,形容潮水声音震耳欲聋。

飓风:强风,此处形容潮水势头迅猛。

辟易:躲避。

龟山:可能指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炮碎龙湫:形容潮水冲击力极强,如炮弹击碎深潭。

龛、赭两山:可能指地名,龛和赭都是山名。

漱激:水流冲击,激起浪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白洋潮-评注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此句开篇点题,‘三江看潮’指的是钱塘江潮,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赞颂的对象。然而,作者却以‘实无潮看’开头,似乎在暗示观潮的虚幻与失望,实则是在为后文高潮的描绘做铺垫。‘午后喧传’和‘岁岁如之’则表现了人们对于钱塘江潮的期待与每年的失望,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无奈。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此句描述了作者与友人在庚辰年八月一同前往白洋观潮的情景。‘吊朱恒岳少师’指的是对朱恒岳的缅怀,‘陈章侯、祁世培’则是作者的朋友,三人同行,增加了观潮的趣味性。‘海塘上呼看潮’则表现了观潮的紧张氛围,为观潮的描绘拉开了序幕。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此句描绘了潮头的景象,‘立塘上’表现了作者身临其境的观感。‘潮头一线’形象地描绘了潮头的形状,‘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则展现了潮头的迅猛与不可阻挡之势。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此句进一步描绘了潮头的近景,‘隐隐露白’表现了潮头的颜色,‘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则通过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潮头如群鹅惊飞的场景,形象而富有诗意。

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此句将潮头比喻为‘百万雪狮’,形象地表现了潮头的巨大与威猛。‘怒雷鞭之’则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潮头以生命,使其更加生动。‘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则表现了潮头的迅猛与不可阻挡,令人心生敬畏。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此句描绘了潮头即将拍岸的情景,‘飓风逼之’形象地表现了潮头的气势,‘势欲拍岸而上’则展现了潮头的迅猛。‘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则表现了观潮者的惊慌与逃避,为潮头的描绘增添了紧张气氛。

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此句描绘了潮头撞击塘堤的瞬间,‘尽力一礴’表现了潮头的力量,‘水击射,溅起数丈’则形象地描绘了潮水溅起的高度,‘著面皆湿’则表现了观潮者的亲身感受。

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此句描绘了潮头在撞击塘堤后的变化,‘旋卷而右’表现了潮头的走势,‘龟山一挡’则展现了自然与人工的较量。‘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则表现了潮头的巨大力量,‘半空雪舞’则形象地描绘了潮水溅起后的景象。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此句表现了观潮者对潮头的震撼,‘看之惊眩’形象地描绘了观潮者的感受。‘坐半日,颜始定’则表现了观潮者从惊慌中恢复过来的过程。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白洋潮》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58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