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栖霞-原文
戊寅冬,余携竹兜一、苍头一,游栖霞,三宿之。
山上下左右鳞次而栉比之,岩石颇佳,尽刻佛像,与杭州飞来峰同受黥劓,是大可恨事。
山顶怪石巉岏,灌木苍郁,有颠僧住之。
与余谈,荒诞有奇理,惜不得穷诘之。
日晡,上摄山顶观霞,非复霞理,余坐石上痴对。
复走庵后,看长江帆影,老鹳河、黄天荡,条条出麓下,悄然有山河辽廓之感。
一客盘礴余前,熟视余,余晋与揖,问之,为萧伯玉先生。
因坐与剧谈,庵僧设茶供。
伯玉问及补陀,余适以是年朝海归,谈之甚悉。
‘《补陀志》方成,在箧底,出示伯玉,伯玉大喜,为余作叙。’
取火下山,拉与同寓宿,夜长,无不谈之。
伯玉强余再留一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栖霞-译文
戊寅年冬天,我带着一个竹篓和一名仆人,去游栖霞山,住了三天。
山上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房屋密集,岩石也很美,上面刻满了佛像,和杭州的飞来峰一样,都受到了毁坏,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
山顶上怪石嶙峋,灌木郁郁葱葱,有一位颠僧住在这里。他和我聊天,说话荒诞却很有道理,可惜我没有机会深入追问。
傍晚时分,我登上山顶观看晚霞,但那并不是晚霞的道理,我坐在石头上痴痴地对着它。
然后我又走到庙后,看长江上的帆影,老鹳河、黄天荡,一条条从山脚下来,让人有一种山河辽阔的感觉。
一位客人站在我面前,仔细地看着我,我上前向他行礼,询问他,得知他是萧伯玉先生。于是我和他坐下来畅谈,庙里的僧人准备了茶水。
伯玉先生问起补陀山,我恰好那一年去朝拜了海,对他的情况非常了解。《补陀志》刚刚完成,放在我的箱底,我拿出来给伯玉看,他非常高兴,为我写了序。
我取火下山,他拉着我一起住下,夜晚很长,我们不停地聊天,伯玉先生坚持让我再留一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栖霞-注解
戊寅冬:戊寅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戊寅冬指的是在干支纪年中,属于地支“寅”和天干“戊”的年份的冬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干支纪年法是古代中国用来记录年份的一种系统,以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合成六十个不同的组合,循环使用。
竹兜:竹兜是一种用竹子编制的容器,可以用来装物品,这里指的是用竹子制作的旅行包裹。
苍头:苍头是指古代士兵或仆役的称呼,这里指的是一个仆人或随从。
栖霞:栖霞是指一个地方名,可能是某个山名或地名。
栉比:栉比是指像梳子齿一样排列整齐,形容建筑物密集且有序。
佛像:佛像是指雕刻或塑制的佛教中佛陀的形象。
黥劓:黥劓是古代的一种刑罚,黥指在脸上刺字并涂墨,劓指割去鼻子,这里用来比喻佛像被破坏。
怪石巉岏:怪石巉岏形容山石形状奇特,险峻。
颠僧:颠僧是指行为举止不拘小节的僧人,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性格古怪或者行为不寻常的僧人。
日晡:日晡是指太阳偏西的时候,即傍晚时分。
摄:摄在这里指登上山顶。
霞:霞是指日出或日落时天空出现的彩云。
长江帆影:长江帆影是指长江上船只的帆影,这里用来形容江面景色。
老鹳河:老鹳河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河流名,这里用来指代一条河流。
黄天荡:黄天荡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湖泊或水域名,这里用来指代一个湖泊。
条条出麓下:条条出麓下形容从山脚下延伸出去的景象,麓下即山脚下。
悄然:悄然指寂静无声,这里形容一种宁静的感觉。
山河辽廓:山河辽廓形容山河的广阔和壮丽。
盘礴:盘礴是指随意而坐的样子,这里形容客人随意地坐在那里。
揖:揖是一种古代的礼节,指拱手行礼。
补陀:补陀是佛教中一个著名圣地,即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中,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朝海:朝海是指前往海边朝圣,这里指的是前往普陀山朝拜。
《补陀志》:《补陀志》可能是指作者所著关于普陀山的书籍。
箧底:箧底是指书箱或包裹的底部,这里指书中。
出示:出示是指拿出给人看。
叙:叙在这里指序言,是书籍或文章前面的介绍性文字。
取火下山:取火下山是指下山时取火照明,这里可能是指下山时的情景。
寓宿:寓宿是指寄宿,在这里指住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栖霞-评注
戊寅冬,余携竹兜一、苍头一,游栖霞,三宿之。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地点及人物,‘戊寅冬’指农历的戊寅年冬天,‘余’即作者自己,‘携竹兜一、苍头一’则描绘了作者出游时的简朴,体现了作者追求自然、崇尚简朴的生活态度。‘游栖霞,三宿之’表明作者在栖霞山停留了三天,这三天成为了下文叙事的背景。
山上下左右鳞次而栉比之,岩石颇佳,尽刻佛像,与杭州飞来峰同受黥劓,是大可恨事。
此句描绘了栖霞山的景象,‘鳞次而栉比’形容山峦起伏,错落有致,‘岩石颇佳’则是对山石之美的赞誉。‘尽刻佛像’反映了佛教在古代社会的普及,而‘与杭州飞来峰同受黥劓’则是对佛像被破坏的遗憾,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
山顶怪石巉岏,灌木苍郁,有颠僧住之。
此句继续描绘栖霞山的景色,‘怪石巉岏’形容山顶岩石奇特,‘灌木苍郁’则描绘了山间植被的繁茂,‘有颠僧住之’说明山顶有人居住,为下文与颠僧的相遇埋下伏笔。
与余谈,荒诞有奇理,惜不得穷诘之。
此句记录了作者与颠僧的对话,‘荒诞有奇理’形容颠僧言谈奇异,富有哲理,但‘惜不得穷诘之’又表达了作者对无法深入了解颠僧思想的遗憾。
日晡,上摄山顶观霞,非复霞理,余坐石上痴对。
此句描绘了作者在山顶观霞的情景,‘日晡’指日落时分,‘非复霞理’表明作者对霞的观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欣赏,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余坐石上痴对’则描绘了作者在观霞时的专注与沉思。
复走庵后,看长江帆影,老鹳河、黄天荡,条条出麓下,悄然有山河辽廓之感。
此句从山顶转向山后,描绘了作者在庵后看到的江景,‘长江帆影’、‘老鹳河’、‘黄天荡’等词语展现了山河的辽阔,‘条条出麓下’则形象地描绘了河流蜿蜒流淌的景象。
一客盘礴余前,熟视余,余晋与揖,问之,为萧伯玉先生,因坐与剧谈,庵僧设茶供。
此句描述了作者与萧伯玉先生的相遇,‘一客盘礴余前’形容萧伯玉先生气势非凡,‘熟视余’则表现了萧伯玉先生对作者的重视。‘余晋与揖’是作者对萧伯玉先生的敬礼,‘庵僧设茶供’则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待客之道。
伯玉问及补陀,余适以是年朝海归,谈之甚悉。《补陀志》方成,在箧底,出示伯玉,伯玉大喜,为余作叙。
此句讲述了作者与萧伯玉先生关于补陀山的对话,‘补陀’指佛教圣地普陀山,‘朝海归’则表明作者刚刚朝拜过普陀山。‘《补陀志》方成’说明作者正在撰写关于普陀山的书籍,‘出示伯玉,伯玉大喜,为余作叙’则反映了萧伯玉先生对作者作品的赞赏。
取火下山,拉与同寓宿,夜长,无不谈之,伯玉强余再留一宿。
此句描述了作者与萧伯玉先生共度一晚的情景,‘取火下山’表明时间已晚,‘拉与同寓宿’则展现了萧伯玉先生对作者的友情。‘夜长,无不谈之’说明两人谈得投机,‘伯玉强余再留一宿’则反映了萧伯玉先生对作者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