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朱文懿家桂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朱文懿家桂-原文

桂以香山名,

然覆墓木耳,

北邙萧然,不堪久立。

单醪河钱氏二桂,老而秃;

独朱文懿公宅后一桂,干大如斗,枝叶溟蒙,樾荫亩许,

下可坐客三四十席。

不亭、不屋、不台、不栏、不砌,弃之篱落间。

花时不许人入看,

而主人亦禁足勿之往,

听其自开自谢已耳。

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

其得力全在弃也。

百岁老人多出蓬户,

子孙第厌其癃瘇耳,

何足称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朱文懿家桂-译文

桂树因为生长在香山而得名,但是它覆盖在坟墓上的木耳,北邙山一片荒凉,让人无法长时间站立。

单醪河的钱氏家族有两棵桂树,都已经老去且秃了;只有朱文懿公住宅后面的一棵桂树,树干粗大如斗,枝叶茂密,树荫覆盖了大约一亩地,下面可以容纳三四十桌客人。

这棵桂树没有亭子、房屋、台子、栏杆、台阶,被丢弃在篱笆之间。

花开的时候不允许别人进入观看,而主人自己也禁止进入,任由它自己开花和凋谢。

樗栎树因为无用而得以自然终老,它的生命力全部得益于被丢弃。

百岁的老人多出自简陋的房屋,子孙们只是讨厌他们的衰弱和残疾,这哪里值得称颂为吉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朱文懿家桂-注解

桂:桂树,常绿乔木,花有香气,常用于园林观赏。在古代文化中,桂树象征着高洁、坚韧和长寿。

香山:指以桂树闻名的山,这里可能是指某个以桂树著称的具体山名。

覆墓木耳:木耳,一种食用菌,这里可能是指木耳覆盖在坟墓上,暗示墓地荒凉。

北邙:古地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是古代著名的墓地之一,常用来指代墓地。

萧然:形容凄凉、冷清的样子。

单醪河钱氏二桂:单醪河,可能是指一个地名;钱氏,指钱家的桂树;二桂,指两棵桂树。

老而秃:形容桂树老去,枝叶稀疏。

朱文懿公宅后一桂:朱文懿公,指朱姓的文懿公,即文懿公朱某;宅后一桂,指朱文懿公住宅后面的那棵桂树。

干大如斗:形容桂树的树干粗大,直径如同斗(古代量器)那么大。

枝叶溟蒙:形容桂树的枝叶茂密,遮天蔽日。

樾荫亩许:樾,指树木的树荫;亩许,大约一亩地那么大。

不亭、不屋、不台、不栏、不砌:不亭,没有亭子;不屋,没有房屋;不台,没有台子;不栏,没有栏杆;不砌,没有用砖石砌成的结构。这里形容桂树周围没有人工建筑。

弃之篱落间:弃置在篱笆之间,指桂树被忽视,没有受到特别的照料。

花时不许人入看:花时,指桂树开花的时候;不许人入看,指不允许人们进入观赏。

禁足勿之往:禁止脚步前往,指不允许人们走近。

听其自开自谢已耳:听任其自然开放和凋谢,表示对桂树的生长状态不做人为干预。

樗栎:指两种树木,樗树和栎树,都是古代用来制作家具的木材。

不材:指木材不适宜制作家具,即无用之材。

终其天年:指自然地度过一生,没有受到伤害。

得力全在弃也:得到保全的力量完全在于被放弃,即因为不被重视而得以自然生长。

蓬户:蓬户,用蓬草编成的门,形容简陋的房屋。

子孙第厌其癃瘇耳:子孙,指后代;第,只;厌,厌恶;癃瘇,指身体有残疾。

何足称瑞:何足,哪里值得;称瑞,称为吉祥的征兆。这里表示百岁老人的存在并不值得特别称颂,因为他们的存在并不被视为吉祥的征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朱文懿家桂-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哲理的画面,通过对桂树和樗栎的对比,以及百岁老人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首句‘桂以香山名’点明了桂树因其香气而闻名,暗示了事物的外在美并非其本质所在。而‘然覆墓木耳,北邙萧然,不堪久立’则通过对比桂树与木耳、北邙的景象,突出了桂树虽香,但若非置于适当之处,其价值亦难以体现。

‘单醪河钱氏二桂,老而秃’中的‘单醪河’和‘钱氏’为地名和姓氏,‘老而秃’则形容桂树虽老却已失去生机,进一步强调了环境对事物成长的重要性。

‘独朱文懿公宅后一桂,干大如斗,枝叶溟蒙,樾荫亩许,下可坐客三四十席’通过对比,突出了这棵桂树的独特之处,其高大茂盛,为人们提供了休息和娱乐的场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不亭、不屋、不台、不栏、不砌,弃之篱落间’表明这棵桂树没有被人为地装饰或限制,保持了其自然状态,这种‘弃之’的态度,实际上是对自然之美的尊重和认可。

‘花时不许人入看,而主人亦禁足勿之往,听其自开自谢已耳’描绘了桂树的开花和凋谢都是自然的过程,主人并不干预,体现了顺应自然、尊重生命的态度。

‘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其得力全在弃也’通过樗栎的例子,说明了即使是不被重视的树木,也能在自然环境中完成其生命周期,强调了自然界的生命力。

‘百岁老人多出蓬户,子孙第厌其癃瘇耳,何足称瑞!’这句话则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指出那些被认为是‘瑞’的事物,如百岁老人,在子孙眼中却可能被视为负担,反映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描绘,传达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珍惜生命、反思传统价值观的哲学思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朱文懿家桂》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58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