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丝社-原文
越中琴客不满五六人,经年不事操缦,琴安得佳?
余结丝社,月必三会之。
有小檄曰:
中郎音癖,《清溪弄》三载乃成;
贺令神交,《广陵散》千年不绝。
器由神以合道,人易学而难精。
幸生岩壑之乡,共志丝桐之雅。
清泉磐石,援琴歌《水仙》之操,便足怡情;
涧响松风,三者皆自然之声,正须类聚。
偕我同志,爰立琴盟,约有常期,宁虚芳日。
杂丝和竹,用以鼓吹清音;
动操鸣弦,自令众山皆响。
非关匣里,不在指头,东坡老方是解人;
但识琴中,无劳弦上,元亮辈正堪佳侣。
既调商角,翻信肉不如丝;
谐畅风神,雅羡心生于手。
从容秘玩,莫令解秽于花奴;
抑按盘桓,敢谓倦生于古乐。
共怜同调之友声,用振丝坛之盛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丝社-译文
越地弹琴的人不超过五六人,一年到头都不练习琴艺,这样的琴怎么能弹得动听呢?我成立了丝社,每月必定举行三次聚会。
有一篇小启事说:‘中郎先生的琴音有独特的癖好,《清溪弄》这首曲子他练习了三年才完成;贺令先生与琴神交相辉映,《广陵散》这首曲子传承了千年而不绝。乐器是通过精神与音乐之道相合,容易学习但难以精通。幸亏我们生活在山岩和山谷之间,共同追求丝竹之雅。清泉和磐石,拿起琴来弹唱《水仙》的曲子,就足以陶冶情操;山涧的回声和松风,这三者都是自然的声音,正需要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
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我们共同立下琴盟,约定有固定的聚会时间,绝不浪费美好的时光。丝竹合奏,用来演奏清音;弹奏琴曲,让众山都为之响应。这并非只是琴匣里的声音,也不只是指尖上的技巧,只有苏东坡老先生才是真正的理解者;只要懂得琴中的意境,就不需要在琴弦上多费心思,陶渊明这样的文人正合适做琴友。
既然调整了商角音,就认为肉食不如素食;和谐流畅的风神,令人羡慕的是心灵与手法的结合。悠闲地欣赏,不要让琴声沾染了俗气;按捺住琴弦,不敢说厌倦了古乐。我们共同欣赏同调的琴友,以此来振兴丝竹之盛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丝社-注解
越中琴客:指居住在越地(今浙江一带)的琴艺爱好者。
操缦:指弹奏琴弦,缦即琴弦。
结丝社:指组织一个以弹琴为乐的社团。
月必三会之:每月必定举行三次聚会。
小檄:古代的一种简短公文,这里指一篇简短的文告。
中郎:古代对某些官职的尊称,此处可能指某位琴艺高超的官员。
音癖:对音乐的独特爱好或偏好。
《清溪弄》:古代琴曲名,寓意清幽的溪水。
三载乃成:经过三年的努力才完成。
贺令:古代对某些官员的尊称,此处可能指某位官员。
神交:心灵相通,意指与某人的音乐情感交流。
《广陵散》:古代著名琴曲,寓意广陵(今扬州)的散曲。
器由神以合道:乐器通过演奏者的精神与音乐之道相融合。
人易学而难精:学习弹琴容易,但要精通却很难。
岩壑之乡:指风景秀丽的山区。
丝桐:指琴,古代琴多以丝弦和桐木制成。
《水仙》之操:《水仙操》,古代琴曲名,寓意水仙的优雅。
清泉磐石:清澈的泉水和坚固的石头,比喻音乐的清雅和稳定。
涧响松风:山涧中的流水声和松树的风声,比喻自然界的和谐之声。
类聚:聚集在一起。
同志:志同道合的人。
爰立琴盟:在这里立下琴艺的盟约。
常期:固定的聚会时间。
芳日:美好的日子。
杂丝和竹:指各种丝弦和竹制的乐器。
鼓吹:演奏音乐。
清音:清雅的音乐。
鸣弦:弹奏琴弦。
东坡老:指苏轼,字东坡,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也是琴艺爱好者。
解人:懂得欣赏的人。
元亮辈:指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也是琴艺爱好者。
商角:古代五音中的两个音阶,代表音乐的和声。
信肉不如丝:相信丝绸比肉更柔软。
风神:音乐的韵味和神韵。
雅羡:高雅的羡慕。
心生于手:心中的情感通过手指表现出来。
秘玩:珍爱的玩具,此处指琴。
花奴:指古代宫廷中的乐师,此处指不懂得欣赏音乐的人。
倦生于古乐:厌倦于古代的音乐。
同调之友声: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声音。
振丝坛之盛举:振兴琴艺的盛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三-丝社-评注
古文开篇以‘越中琴客不满五六人,经年不事操缦,琴安得佳?’引出对琴艺的探讨,‘越中琴客’指的是越地(今浙江一带)的琴人,‘操缦’即操琴,‘琴安得佳’则是在反问琴艺如何能精妙。这里作者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琴艺修炼的重视。
‘余结丝社,月必三会之。’作者自述自己结成丝社,每月三次聚会,‘丝社’即指以丝弦乐器为主题的社团,‘三会’则表示每月聚会三次,强调了琴艺交流的频繁和重要性。
‘有小檄曰:“中郎音癖,《清溪弄》三载乃成;贺令神交,《广陵散》千年不绝。”’这里引用了古代琴家的典故,‘中郎’和‘贺令’均为古代琴家,‘音癖’和‘神交’分别形容他们对于琴艺的热爱和造诣之深,‘《清溪弄》’和‘《广陵散》’则是他们各自著名的琴曲,展现了琴艺的传承与经典。
‘器由神以合道,人易学而难精。’此句点明了琴艺的本质,‘器’指琴,‘神’则指琴艺的内在精神,‘道’指琴艺的境界,‘易学而难精’则揭示了琴艺修炼的难度。
‘幸生岩壑之乡,共志丝桐之雅。’作者以‘岩壑之乡’来形容自己生活的环境,表达了琴艺修炼需要宁静的环境,‘丝桐’则指琴,‘雅’表示琴艺的高雅,体现了作者对琴艺的推崇。
‘清泉磐石,援琴歌《水仙》之操,便足怡情;涧响松风,三者皆自然之声,正须类聚。’这里通过自然景象来比喻琴音,‘清泉磐石’和‘涧响松风’都是自然的声音,与琴音相得益彰,‘类聚’则强调了琴音与自然之美的融合。
‘偕我同志,爰立琴盟,约有常期,宁虚芳日。’作者呼吁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结成琴盟,‘芳日’指美好的时光,‘宁虚’则表示不愿虚度光阴,体现了对琴艺修炼的执着。
‘杂丝和竹,用以鼓吹清音;动操鸣弦,自令众山皆响。’此句描绘了弹琴的场景,‘杂丝和竹’指琴弦与竹筒的结合,‘鼓吹清音’则表示演奏出清丽的琴音,‘众山皆响’则形容琴音的远播。
‘非关匣里,不在指头,东坡老方是解人;但识琴中,无劳弦上,元亮辈正堪佳侣。’这里以苏轼(东坡)和陶渊明(元亮)为例,表达了对于琴艺理解的深度,‘解人’和‘佳侣’分别指懂得琴艺和擅长琴艺的人。
‘既调商角,翻信肉不如丝;谐畅风神,雅羡心生于手。’作者通过‘调商角’(调整琴弦)的比喻,说明琴艺需要调整和修炼,‘肉不如丝’和‘雅羡心生于手’则表达了琴艺的高雅和内在。
‘从容秘玩,莫令解秽于花奴;抑按盘桓,敢谓倦生于古乐。’此句强调了对琴艺的珍视和尊重,‘解秽’指污秽,‘花奴’则是指轻视琴艺的人,‘倦生于古乐’则表示对古琴音乐的热爱。
‘共怜同调之友声,用振丝坛之盛举。’最后,作者表达了对琴艺的热爱和对琴坛盛举的期望,‘同调之友声’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振丝坛之盛举’则表示推动琴坛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