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阿育王寺舍利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阿育王寺舍利-原文

阿育王寺,梵宇深静,阶前老松八九棵,森罗有古色。

殿隔山门远,烟光树樾,摄入山门,望空视明,冰凉晶沁。

右旋至方丈门外,有娑罗二株,高插霄汉。

便殿供旃檀佛,中储一铜塔,铜色甚古,万历间慈圣皇太后所赐,藏舍利子塔也。

舍利子常放光,琉璃五彩,百道迸裂,出塔缝中,岁三四见。

凡人瞻礼舍利,随人因缘现诸色相。

如墨墨无所见者,是人必死。

昔湛和尚至寺,亦不见舍利,而是年死。

屡有验。

次早,日光初曙,僧导余礼佛,开铜塔。

一紫檀佛龛供一小塔,如笔筒,六角,非木非楮,非皮非漆,上下皲定,四围镂刻花楞梵字。

舍利子悬塔顶,下垂摇摇不定,人透眼光入楞内,复目氐眼上视舍利,辨其形状。

余初见三珠连络如牟尼串,煜煜有光。

余复下顶礼,求见形相,再视之,见一白衣观音小像,眉目分明,鬋鬘皆见。

秦一生反复视之,讫无所见,一生遑邃,面发赤,出涕而去。

一生果以是年八月死,奇验若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阿育王寺舍利-译文

阿育王寺,这里的梵文建筑非常幽静,台阶前有八九棵老松树,看起来古老而有韵味。

大殿与山门相隔较远,烟雾和树荫映入山门,仰望天空明亮,感觉清凉透心。

向右转,来到方丈门外,有两株娑罗树,高耸入云。

旁边的便殿供奉着旃檀佛,中间存放着一座铜塔,铜色非常古老,是万历年间慈圣皇太后所赠,用来存放舍利子的。

舍利子常常发光,像琉璃一样五彩斑斓,从塔缝中迸发出百道光芒,每年大约出现三四次。

人们瞻仰礼拜舍利子时,根据各自的因缘会显现不同的形象。如果像墨墨一样什么也看不见,那么这个人必定要死了。以前湛和尚来到寺庙,也没有看到舍利子,结果那一年他就去世了,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

第二天早上,太阳刚刚升起,僧人引导我拜佛,打开铜塔,看到一个紫檀木的佛龛里供奉着一座小塔,形状像笔筒,六角形,不是木头也不是竹子做的,不是皮革也不是油漆的,上下有裂纹,四周雕刻着花纹和梵文。

舍利子悬挂在塔顶,摇摆不定,人的目光透过花纹看到舍利子,可以辨别它的形状。我一开始看到三颗珠子连在一起,像念珠一样,闪闪发光。

我再次跪拜,希望能看到它的形象,再次看时,看到了一个白衣观音的小像,眉目清晰,发髻都看得见。

秦一生反复看,最后什么也没看到,他神情恍惚,脸色发红,流出眼泪离开了。

秦一生果然在那年的八月去世,这种情况真是奇怪而灵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阿育王寺舍利-注解

阿育王寺:阿育王寺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建于东晋时期,因传说中阿育王曾在此地建寺而得名。

梵宇:梵宇是指佛教的寺庙或殿堂,梵文为 ‘Bhavanā’,意为清净的居所。

深静:形容寺庙环境幽静深远。

阶前:指寺庙前的大理石台阶。

老松:指年代久远的松树。

森罗:形容树木茂密,层次繁多。

古色:指古旧的颜色,这里指树木呈现出的一种古老而沉静的色彩。

殿隔山门远:指从山门到殿宇之间有山岭相隔,距离较远。

烟光树樾:烟光指烟雾缭绕的光景,樾指树木的荫凉处。

摄入山门:指景色进入山门,即进入视野。

望空视明:望向空旷之处,视野清晰。

冰凉晶沁:形容空气清新,感觉凉爽。

右旋:向右转。

方丈:方丈是佛教中对住持的称呼,住持的居所。

娑罗:一种常绿乔木,其木材坚硬,常用于制作家具。

霄汉:指高远的天空。

旃檀佛:旃檀是香木的一种,旃檀佛即用旃檀木雕刻的佛像。

万历间:万历是明朝的一个年号,万历间即指万历年间,大约是1573年至1620年之间。

慈圣皇太后:指明朝万历皇帝的生母,即慈圣皇太后李氏。

舍利子:佛教用语,指佛陀或高僧圆寂后遗留下的遗骨或毛发等,被认为是神圣的。

琉璃五彩:琉璃是一种古代的彩色玻璃制品,五彩指多种颜色。

迸裂:指突然破裂。

岁三四见:每年大约有三四次出现这样的现象。

瞻礼:瞻仰礼拜,指虔诚地观看或礼拜。

因缘:佛教用语,指一切事物由因缘和合而成,因缘即因果关系。

色相:佛教用语,指事物的外在形象。

墨墨无所见:形容非常黑暗,什么也看不见。

湛和尚:指一位名叫湛的和尚。

便殿:指较小的殿堂。

铜塔:用铜制成的塔。

紫檀佛龛:用紫檀木制成的供奉佛像的龛。

笔筒:古代用来放置毛笔的容器。

六角:指六边形。

皲定:指表面因长期风吹日晒而形成的裂纹。

花楞梵字:指雕刻在器物上的花纹和梵文。

目氐眼:指眼睛。

牟尼串:指念珠,牟尼是梵文 ‘Mūrdāni’ 的音译,意为珠子。

煜煜:形容光彩照人。

白衣观音:指穿着白衣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慈悲与智慧。

鬋鬘:指女性头发。

秦一生:指一位名叫秦一生的僧人。

遑邃:指心情沉重,无法排解。

涕:眼泪。

奇验:指非常奇特的现象或验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阿育王寺舍利-评注

阿育王寺,梵宇深静,阶前老松八九棵,森罗有古色。

此句描绘了阿育王寺的宁静与古朴,‘梵宇深静’点明了寺庙的宗教氛围,‘阶前老松八九棵’则通过老松的数量和‘森罗有古色’来强调寺庙的历史悠久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殿隔山门远,烟光树樾,摄入山门,望空视明,冰凉晶沁。

此句通过对寺庙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寺庙的清幽与神秘。‘殿隔山门远’暗示了寺庙的深远,‘烟光树樾’则描绘了寺庙周围树木茂盛、烟雾缭绕的景象,‘摄入山门’与‘望空视明’形成了对比,突出了寺庙的宁静与空灵。

右旋至方丈门外,有娑罗二株,高插霄汉。

‘右旋’一词暗示了游览者的行走方向,‘娑罗二株’则描绘了寺庙中高大的树木,‘高插霄汉’进一步强调了树木的伟岸,同时也寓意着寺庙的高远境界。

便殿供旃檀佛,中储一铜塔,铜色甚古,万历间慈圣皇太后所赐,藏舍利子塔也。

此句介绍了寺庙中的珍贵文物,‘旃檀佛’和‘铜塔’都是佛教中的重要象征,‘万历间慈圣皇太后所赐’说明了铜塔的历史背景和珍贵程度,‘藏舍利子塔也’则揭示了铜塔的宗教意义。

舍利子常放光,琉璃五彩,百道迸裂,出塔缝中,岁三四见。

此句描述了舍利子的神奇现象,‘常放光’和‘琉璃五彩’表现了舍利子的神圣与神秘,‘百道迸裂’则形象地描绘了光线的繁复,‘岁三四见’则说明了这一现象的稀有性。

凡人瞻礼舍利,随人因缘现诸色相。

此句表达了佛教中‘因缘果报’的思想,即人们对于舍利的瞻礼会因个人的因缘而呈现出不同的色相,反映了佛教的个体化信仰。

如墨墨无所见者,是人必死。

此句是对瞻礼舍利者的一种警示,通过‘如墨墨无所见者’暗示了如果无法见到舍利,可能意味着某种不幸,从而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

昔湛和尚至寺,亦不见舍利,而是年死。

此句通过湛和尚的例子,进一步强调了瞻礼舍利的神秘性和不可预测性,同时也为后文的‘奇验’埋下了伏笔。

屡有验。

‘屡有验’是对前文所述现象的总结,强调了这些现象的真实性和普遍性。

次早,日光初曙,僧导余礼佛,开铜塔,一紫檀佛龛供一小塔,如笔筒,六角,非木非楮,非皮非漆,上下皲定,四围镂刻花楞梵字。

此句详细描述了瞻礼舍利的具体过程,‘次早’和‘日光初曙’营造了一种神圣的氛围,‘僧导余礼佛’则说明了瞻礼的引导者,‘一紫檀佛龛供一小塔’则展示了舍利的供奉方式。

舍利子悬塔顶,下垂摇摇不定,人透眼光入楞内,复目氐眼上视舍利,辨其形状。

此句进一步描绘了舍利的供奉方式和瞻礼者的行为,‘悬塔顶’和‘下垂摇摇不定’增加了舍利的神秘感,‘人透眼光入楞内’和‘复目氐眼上视舍利’则说明了瞻礼者对舍利的专注和虔诚。

余初见三珠连络如牟尼串,煜煜有光。

此句描述了作者初次见到舍利时的景象,‘三珠连络如牟尼串’和‘煜煜有光’形象地描绘了舍利的美丽和神秘。

余复下顶礼,求见形相,再视之,见一白衣观音小像,眉目分明,鬋鬘皆见。

此句说明了作者在虔诚瞻礼后所见的景象,‘白衣观音小像’是对舍利的另一种解读,同时也反映了佛教中观音菩萨的慈悲形象。

秦一生反复视之,讫无所见,一生遑邃,面发赤,出涕而去。

此句描述了另一位瞻礼者的经历,‘秦一生反复视之’和‘讫无所见’说明了他在瞻礼过程中的失望和困惑,‘一生遑邃,面发赤,出涕而去’则表现了他的情绪变化。

一生果以是年八月死,奇验若此。

此句总结了秦一生的命运,‘奇验’一词再次强调了瞻礼舍利的神秘性和不可预测性,同时也为整个故事的神秘色彩画上了句号。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阿育王寺舍利》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56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