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闰中秋-原文
崇祯七年闰中秋,
仿虎丘故事,会各友于蕺山亭。
每友携斗酒、五簋、十蔬果、红毡一床,席地鳞次坐。
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
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
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诸酒徒轰饮,酒行如泉。
夜深客饥,借戒珠寺斋僧大锅煮饭饭客,
长年以大桶担饭不继。
命小傒岕竹、楚烟于山亭演剧十余出,
妙入情理,拥观者千人,无蚊虻声,四鼓方散。
月光泼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
夜半,白云冉冉起脚下,
前山俱失,香炉、鹅鼻、天柱诸峰,
仅露髻尖而已,米家山雪景仿佛见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闰中秋-译文
崇祯七年闰中秋,仿照虎丘的故事,我们在蕺山亭聚会各路朋友。
每位朋友都带了一斗酒、五碗菜肴、十种水果和一张红毡,大家席地而坐,像鱼鳞一样依次排列。
沿着山有七十多张床,衰弱的童子和妓女,没有席子的地方都有。
在席上的有七百多人,会唱歌的有百余人,大家齐声唱《澄湖万顷》,声音像潮水一样汹涌,山都好像被雷声震动了。
那些酒徒们痛饮,酒水像泉水一样不停地流淌。
夜深了,客人们饿了,就借用了戒珠寺的僧人大锅煮饭,长年累月地用大桶挑饭都供不应求。
命令小傒岕竹、楚烟在山亭里演出了十多出戏,剧情妙趣横生,吸引了一千多人观看,连蚊子的声音都没有,直到四更天才散场。
月光洒在地上像水一样,人仿佛在月中,清澈得像是刚洗完澡。
半夜时分,白云缓缓地从脚下升起,前面的山都看不见了,香炉峰、鹅鼻峰、天柱峰等山峰,只露出了山顶的尖尖部分,米家山的雪景仿佛在眼前。
(此处省略了原文中的‘米家山雪景仿佛见之’一句,因为这句话重复了前面的描述,所以没有翻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闰中秋-注解
崇祯七年:崇祯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的年号,崇祯七年指的是公元1634年。
闰中秋:闰月是指农历中为了使农历与太阳年相符合而增加的一个月,闰中秋即指在农历中有两个中秋节的年份。
仿虎丘故事:虎丘是苏州的一个著名景点,有关于虎丘的许多故事传说,此处指模仿虎丘的某种活动或故事。
蕺山亭:蕺山亭是古代的一个亭子,此处指在蕺山亭举行的活动。
斗酒:古代容量单位,一斗约为十升,此处指携带的酒。
五簋:簋是古代的一种食器,五簋即指五种不同的食物。
十蔬果:十种蔬菜和水果。
红毡:红色的地毯,古代用于铺设地面。
席地鳞次坐:直接坐在地上,像鱼鳞一样依次排列。
缘山七十余床:沿着山边摆放了七十多张床。
衰童塌妓:衰老的童子和妓女。
借戒珠寺斋僧大锅煮饭:借用戒珠寺的僧人煮饭的大锅来煮饭。
长年以大桶担饭不继:长期用大桶挑饭供应,但供应不上。
小傒岕竹、楚烟:可能是两个人的名字,也可能是角色的名字。
演剧十余出:表演了十多个剧目。
妙入情理:表演得非常精彩,符合情理。
拥观者千人:吸引了上千人观看。
四鼓方散:到了四更天(凌晨四点)才散场。
月光泼地如水:月光洒在地上,像水一样。
濯濯如新出浴:非常清新,就像刚洗完澡一样。
白云冉冉起脚下:白云慢慢地在脚下升起。
前山俱失:前面的山都看不见了。
香炉、鹅鼻、天柱诸峰:指一些山峰的名称。
仅露髻尖而已:只露出山峰的顶尖部分。
米家山雪景仿佛见之:米家山的雪景仿佛就在眼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闰中秋-评注
崇祯七年闰中秋,仿虎丘故事,会各友于蕺山亭。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地点,崇祯七年闰中秋,以农历纪年,闰月增加,更显特殊。‘仿虎丘故事’则暗示了此次活动有模仿古人风雅之意,‘会各友于蕺山亭’点明聚会之地,蕺山亭,应为当地名胜。
每友携斗酒、五簋、十蔬果、红毡一床,席地鳞次坐。
此句描绘了聚会的盛况,每位友人携带的物品丰富,斗酒、五簋、十蔬果,以及红毡一床,显示出宴会的奢华与雅致。‘席地鳞次坐’则表现了席地而坐的随意与亲近。
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
此句进一步描绘了宴会的规模,‘缘山七十余床’说明宴会场地之大,‘衰童塌妓’则描绘了宴会的热闹场景,衰童与塌妓的参与,增添了宴会的趣味。
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此句描绘了宴会的热闹气氛,‘在席者七百余人’说明参与人数众多,‘能歌者百余人’则突出了宴会的音乐氛围。‘同声唱‘澄湖万顷’’表现了众人齐声歌唱的盛况,‘声如潮涌,山为雷动’则生动地描绘了歌声的震撼力。
诸酒徒轰饮,酒行如泉。
此句描绘了宴会的饮酒场景,‘诸酒徒轰饮’形象地表现了酒徒们的豪放,‘酒行如泉’则将饮酒的畅快淋漓描绘得淋漓尽致。
夜深客饥,借戒珠寺斋僧大锅煮饭饭客,长年以大桶担饭不继。
此句描绘了宴会持续到深夜,‘夜深客饥’说明时间之长,‘借戒珠寺斋僧大锅煮饭饭客’则展现了主人对宾客的细心照顾,‘长年以大桶担饭不继’则表现出宴会规模之大。
命小傒岕竹、楚烟于山亭演剧十余出,妙入情理,拥观者千人,无蚊虻声,四鼓方散。
此句描绘了宴会上的娱乐活动,‘命小傒岕竹、楚烟于山亭演剧十余出’说明安排了戏剧表演,‘妙入情理’则评价了表演的高超,‘拥观者千人’则表现了观众的热情,‘无蚊虻声,四鼓方散’则描绘了表演的精彩。
月光泼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
此句以月光为背景,描绘了宴会的宁静与美丽,‘月光泼地如水’将月光比作水,形象生动,‘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则描绘了人在月光下的清新与纯净。
夜半,白云冉冉起脚下,前山俱失,香炉、鹅鼻、天柱诸峰,仅露髻尖而已,米家山雪景仿佛见之。
此句以夜半的景象收束全文,‘白云冉冉起脚下’描绘了云雾的飘渺,‘前山俱失’则表现出夜色的深沉,‘香炉、鹅鼻、天柱诸峰,仅露髻尖而已’则描绘了山峰的轮廓,‘米家山雪景仿佛见之’则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增添了诗意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