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西湖香市-原文
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
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
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
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之珍异,皆集焉。
至香市,则殿中边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
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伢儿嬉具之类,无不集。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
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已画出西湖三月。
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
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芗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欱笙之聒帐;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
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
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
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
是岁及辛巳、壬午洊饥,民强半饿死。
壬午虏鲠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
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
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
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
可作西湖实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西湖香市-译文
西湖的香市从花朝节开始,一直持续到端午节。从山东来进香普陀的人每天络绎不绝,从嘉湖来进香天竺的人也是每天不断,他们一到就与湖边的居民进行交易,所以叫香市。然而进香的人不仅在三天竺、岳王坟、湖心亭、陆宣公祠进行交易,没有地方不交易的,但唯独聚集在昭庆寺。昭庆寺的两廊因此天天都有市场,三代八朝的古董,以及来自蛮夷闽貊的珍奇物品,都集中在这里。到了香市的时候,殿旁的甬道上下、池边左右、山门内外,有房子的地方就摆摊,没有房子的地方就搭棚,棚外又是摊位,层层叠叠。从胭脂首饰、牙尺剪刀,到经典木鱼、小孩的玩具等,无不齐全。这时春光明媚,桃花柳树繁盛,鼓乐声清和,岸边没有停泊的船只,寓所没有停留的客人,酒店没有剩余的酒。袁石公所说的‘山色如美女,花光如脸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已经描绘出了西湖三月的景色。而此时因为有香客的聚集,景象又有所不同。士人和女子们悠闲自在,却无法忍受那些乡村妇女的浓妆艳抹;芬芳的兰花和香气,却无法忍受那些混合香料的芫荽的熏蒸;丝竹管弦声,却无法忍受那些摇鼓吹笙的嘈杂;精美的铜器,却无法忍受那些泥人竹马的热闹;宋元名画,却无法忍受那些湖景佛图的昂贵。人们像逃避一样,像追逐一样,无法摆脱,无法停止。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每天聚集在寺庙的前后左右,要经过四个月才结束。恐怕大江以东,再没有这样的两个地方了。
崇祯庚辰年三月,昭庆寺发生了火灾。这一年以及辛巳、壬午年连续发生饥荒,民众有一半饿死。壬午年,敌军侵扰山东,香客断绝,没有人再来,市场也就废弃了。辛巳年夏天,我在西湖,只见城中饿殍被抬出来,一具具相连。当时杭州的刘太守梦谦,是汴梁人,乡里的人大多住在西湖,每天用民间的食物馈赠。有个轻薄的人改写古诗来嘲讽他:‘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以算作西湖的真实写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西湖香市-注解
西湖香市:指每年春天从花朝节开始到端午节期间,在西湖地区举行的香客集市的传统活动。香客们会到寺庙进香,并在当地进行交易活动。
花朝:指农历二月十五日,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日,也称为花朝节,是春季赏花的好时节。
端午:指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
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指从山东来进香普陀山的人络绎不绝。
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指从嘉湖地区来进香天竺寺的人络绎不绝。
三天竺:指杭州的三个佛教圣地,即天竺寺、灵隐寺和南屏寺。
岳王坟:指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岳王墓。
湖心亭:位于西湖中心的一座亭子。
陆宣公祠:指纪念唐代名臣陆贽的祠堂。
昭庆寺:位于杭州西湖的一座古寺。
三代八朝之古董:指从三代(夏、商、周)到八朝(汉、唐、宋、元、明、清)的古董。
蛮夷闽貊: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蛮夷:指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闽貊:指古代对东南沿海少数民族的泛称。
胭脂簪珥:指化妆品和首饰。
牙尺剪刀:指古代的量具和裁缝工具。
经典木鱼:指佛教经典和敲击木鱼。
伢儿嬉具:指儿童的玩具。
袁石公:指明代文学家袁宏道。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袁宏道对西湖美景的描述。
宋元名画:指宋代和元代的著名画作。
湖景佛图:指描绘西湖风景和佛教题材的图画。
崇祯庚辰:指明朝崇祯三年(1630年)。
昭庆寺火:指昭庆寺发生火灾。
辛巳:指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
壬午:指明朝崇祯五年(1632年)。
虏鲠山东:指外敌侵犯山东。
轻薄子:指轻佻浅薄的人。
汴梁人:指汴梁(今河南开封)人。
抽丰:指向他人索取财物。
民词:指民众的言语。
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指有人改写古诗来讽刺刘太守。
西湖实录:指记录西湖真实情况的作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西湖香市-评注
西湖香市的起止时间,以花朝和端午为界,这不仅体现了古代节令文化的重视,也暗示了香市与岁时节令的紧密联系。‘起于花朝,尽于端午’这句话,不仅是对香市时间的精确描述,也暗含了香市期间自然景色的变化,以及人们情绪的起伏。
‘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这一句,描绘了香市的人潮涌动,从山东到嘉湖,香客络绎不绝,展现了古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这句话,通过对香市地点的描述,展现了香市的繁荣和香客们的集中地,同时也突出了昭庆寺在香市中的特殊地位。
‘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之珍异,皆集焉’这句话,揭示了香市的商品种类繁多,从古董到珍异,应有尽有,反映了古代市场的繁荣和商品的丰富。
‘至香市,则殿中边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这句话,通过空间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香市的规模之大,人流之众。
‘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伢儿嬉具之类,无不集’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香市商品的多样性,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这句话,通过对自然环境和香市氛围的描绘,表现了香市期间的祥和与热闹。
‘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已画出西湖三月’这句话,引用了袁石公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西湖三月的景色,也为香市增添了诗意的氛围。
‘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这句话,说明香市的到来,给西湖带来了新的景象和活力。
‘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芗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欱笙之聒帐;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这句话,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香市的热闹与繁华。
‘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香市的热闹场面,以及人们对此的喜爱。
‘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香市的人流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
‘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这句话,将西湖香市与其它地方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其独特性和重要性。
‘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巳、壬午洊饥,民强半饿死。壬午虏鲠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这句话,通过描述历史事件,反映了香市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自然灾害对香市的影响。
‘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这句话,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香市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性。
‘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实录’这句话,通过引用轻薄子的诗句,反映了香市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同时也为西湖香市留下了生动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