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松花石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松花石-原文

松花石,大父舁自潇江署中。

石在江口神祠,土人割牲飨神,以毛血洒石上为恭敬,血渍毛毵,几不见石。

大父舁入署,亲自祓濯,呼为“石丈”,有《松花石纪》。

今弃阶下,载花缸,不称使。

余嫌其轮囷臃肿,失松理,不若董文简家茁错二松橛,节理槎枒,皮断犹附,视此更胜。

大父石上磨崖铭之曰:

“尔昔鬣而鼓兮,松也;

尔今脱而骨兮,石也;

尔形可使代兮,贞勿易也;

尔视余笑兮,莫余逆也。”

其见宝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松花石-译文

松花石,是我祖父从潇江的官署中搬运来的。这块石头位于江口的神祠里,当地的人们在祭祀神灵时,会宰杀牲畜来敬神,将牲畜的血洒在石头上表示敬意,血迹和毛发使得石头几乎看不见。

祖父将石头搬运回官署,亲自清洗它,并称它为‘石丈’,还写了《松花石纪》来记载它。现在这块石头被丢弃在台阶下,上面放着花缸,不再适合使用。我嫌它形状笨重,失去了松树的自然纹理,不如董文简家里的两根松树桩,节理交错,树皮断裂但仍附着在桩上,看起来更胜一筹。

祖父在石头上磨刻铭文说:‘你曾经长着鬃毛鼓动风浪,是松树;你现在脱去了树皮,变成了石头;你的形态可以替代松树,但你的坚贞不要改变;你看着我笑,不要违逆我。’他对这块石头如此珍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松花石-注解

松花石:松花石是一种产于中国湖南的石材,因其质地坚硬、色泽美观而著称。在古代,松花石常被用于雕刻或作为建筑材料。

大父:大父指的是祖父,是对长辈的尊称。

舁:舁是抬、扛的意思,指用手或工具抬起重物。

潇江署:潇江署可能是指潇江边的官署,潇江是湖南省的一条河流。

神祠:神祠是供奉神灵的庙宇或祠堂。

土人:土人指的是当地的居民或土著人。

牲:牲指的是祭祀用的牲畜,如牛、羊等。

飨神:飨神是指以食物供奉神灵,以求神灵庇佑。

毛血:毛血指的是牲畜的毛和血,古代祭祀时常用以表示虔诚。

洒石上:洒石上是指将毛血洒在石头上。

祓濯:祓濯是指清洁、净化的意思,此处指对松花石进行清洗。

石丈:石丈是对松花石的昵称,含有尊敬之意。

《松花石纪》:《松花石纪》可能是指关于松花石的记载或纪念文章。

弃阶下:弃阶下是指将松花石放置在台阶下面,不再使用。

载花缸:载花缸是指用松花石制作的花盆。

轮囷臃肿:轮囷臃肿形容松花石形状笨重、不美观。

松理:松理指的是松树的自然纹理,此处比喻松花石的纹理。

董文简家:董文简家可能是指董姓文人或其家族。

茁错二松橛:茁错二松橛指的是两根生长错落的松树树干。

节理槎枒:节理槎枒形容树木的纹理交错,槎枒指树木的枝杈。

皮断犹附:皮断犹附指的是树皮虽然断裂,但仍然附着在树干上。

铭之曰:铭之曰是指刻写铭文。

鬣:鬣指动物的鬃毛,此处指松树的枝叶。

脱而骨兮:脱而骨兮是指松树脱去枝叶,成为石头的样子。

代:代指替代、代表。

贞勿易也:贞勿易也是指坚定不变,不要轻易改变。

逆:逆指违背、反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松花石-评注

松花石,大父舁自潇江署中。首句点明了松花石的来历,‘松花石’这一名称暗示了石头的独特之处,而‘大父’则是对作者祖父的尊称,体现了作者对家族传承的重视。‘舁’字的使用,生动地描绘了祖父搬运石头的艰辛,也体现了对石头的珍视。

石在江口神祠,土人割牲飨神,以毛血洒石上为恭敬,血渍毛毵,几不见石。此句描绘了松花石在神祠中的地位,以及当地人对它的崇拜。‘割牲飨神’和‘以毛血洒石上’等细节,展现了古代祭祀文化的庄重与虔诚,同时也突出了松花石在当地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大父舁入署,亲自祓濯,呼为‘石丈’,有《松花石纪》。这句话说明了祖父将松花石带入官署,并亲自对其进行清洗,称之为‘石丈’,并为之作《松花石纪》。‘石丈’这一称呼,既是对石头的敬称,也体现了祖父对石头的深厚感情。‘祓濯’一词,则表达了祖父对石头的清洁与净化,象征着对神圣事物的尊重。

今弃阶下,载花缸,不称使。此句反映了松花石在作者时代的遭遇,被弃置在阶下,用来装载花缸,失去了原有的尊贵地位。‘不称使’一词,意味着松花石不再被用作其应有的用途,暗示了时代的变迁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余嫌其轮囷臃肿,失松理,不若董文简家茁错二松橛,节理槎枒,皮断犹附,视此更胜。作者对松花石的现状表示不满,认为其过于粗笨,失去了松树的自然纹理。这里,作者将松花石与董文简家的松橛进行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人工雕琢的批评。

大父石上磨崖铭之曰:‘尔昔鬣而鼓兮,松也;尔今脱而骨兮,石也;尔形可使代兮,贞勿易也;尔视余笑兮,莫余逆也。’此段铭文是祖父对松花石的赞美,同时也是对松树与石头生命变迁的哲思。‘鬣而鼓’和‘脱而骨’等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松树与石头的生命历程,表达了祖父对松花石的珍视和敬意。

其见宝如此。结尾一句,作者总结了祖父对松花石的态度,即视其为宝。这不仅是对石头的赞美,也是对祖父精神品质的颂扬,体现了作者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敬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松花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55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