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悬杪亭-原文
余六岁随先君子读书于悬杪亭,
记在一峭壁之下,
木石撑距,不藉尺土,
飞阁虚堂,延骈如栉。
缘崖而上,
皆灌木高柯,与檐甃相错。
取杜审言“树杪玉堂悬”句,
名之“悬杪”,
度索寻樟,
大有奇致。
后仲叔庐其崖下,
信堪舆家言,
谓碍其龙脉,
百计购之,
一夜徒去,
鞠为茂草。
儿时怡寄,
常梦寐寻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悬杪亭-译文
我六岁的时候,跟随我的父亲在悬杪亭读书,这个亭子位于一个峭壁的下面,亭子是用木头和石头支撑起来的,没有使用一尺土地,亭子里的楼阁和厅堂宽敞,排列得像梳子一样整齐。
沿着峭壁向上走,都是高大的灌木和树木,它们与亭子的屋檐和墙壁交错在一起。
我引用了杜甫的诗句‘树梢上的玉堂悬挂’,将这个地方命名为‘悬杪’,用绳子攀爬寻找樟树,这里有很多奇妙的地方。
后来,我的二叔在峭壁下建了庐舍,他相信风水先生的话,认为这会阻碍他的龙脉,于是想尽办法购买了这里,但一夜之间就搬走了,这里最终长满了茂盛的草。
在我小时候,这里是我快乐的寄托,我常常梦到去那里寻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悬杪亭-注解
先君子:指作者的父亲,古代尊称已故的父亲为‘君子’。
悬杪亭:‘悬杪’指树梢,‘亭’是古代供行人休息的建筑物,此处指位于树梢之上的亭子。
峭壁:陡峭的山崖。
木石撑距:树木和岩石相互支撑,形成间隔。
飞阁虚堂:指建筑高耸、结构轻盈的楼阁。
延骈如栉:‘延骈’指连绵不断,‘栉’是梳子的齿,形容建筑连绵不断,如梳齿般。
灌木:指生长在山野、路旁的矮小树木。
高柯:指树木的枝干。
檐甃:‘檐’指屋檐,‘甃’指用砖瓦建造的屋顶。
杜审言:唐代诗人,此处引用其诗句‘树杪玉堂悬’。
度索寻樟:‘度索’指用绳子测量,‘樟’是一种树名,此处指寻找樟树。
奇致:奇特的风貌或意境。
仲叔:指作者的叔叔。
庐其崖下:在山崖下建造房屋居住。
堪舆家言:堪舆学,又称风水学,是一种关于地理环境的学问,此处指风水先生的话。
龙脉:风水学中指山脉的走势,认为山脉的走势关系到吉凶。
百计购之:想尽办法购买。
徒去:空手离去,指没有达成目的。
鞠为茂草:最终变成茂盛的草地,形容荒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七-悬杪亭-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作者儿时随父亲在悬杪亭读书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一幅清新、古朴的画面。
‘余六岁随先君子读书于悬杪亭’开篇点明时间、人物和地点,‘先君子’是对已故父亲的尊称,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尊敬之情。
‘记在一峭壁之下,木石撑距,不藉尺土’此句描绘了悬杪亭的地理位置,峭壁之下,木石相撑,无土之地,突显了亭子的险峻和自然之美。
‘飞阁虚堂,延骈如栉’形容悬杪亭的建筑特点,飞阁虚堂形容建筑轻盈、空灵,延骈如栉则表现了建筑结构的精致。
‘缘崖而上,皆灌木高柯,与檐甃相错’通过‘缘崖而上’引出亭子周围的自然环境,灌木高柯与檐甃相错,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取杜审言“树杪玉堂悬”句,名之“悬杪”’此句引用了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句,为悬杪亭命名,既体现了对前人文化的尊重,又增添了文化底蕴。
‘度索寻樟,大有奇致’表现了作者在悬杪亭读书时的愉悦心情,度索寻樟意味着探索、发现,大有奇致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后仲叔庐其崖下,信堪舆家言,谓碍其龙脉,百计购之,一夜徒去,鞠为茂草’此句讲述了悬杪亭后来的遭遇,仲叔庐的庐舍建在崖下,因堪舆家言认为碍其龙脉,故而百计购之,但最终一夜之间荒废,鞠为茂草,反映了世间无常、物是人非的哲理。
‘儿时怡寄,常梦寐寻往’此句表达了作者对悬杪亭的怀念之情,儿时的愉悦时光成为作者心中永恒的回忆,梦寐以求的寻找,也体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