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殷云霁-原文
正德中,殷云霁字近夫,知清江,县民朱铠死于文庙西庑中,莫知杀之者。
忽得匿名书,曰:“杀铠者某也。”某系素仇,众谓不诬。
云霁曰:“此嫁贼以缓治也。”
问左右:“与铠狎者谁?”对曰:“胥姚。”
云霁乃集群胥于堂,曰:“吾欲写书,各呈若字。”
有姚明者,字类匿名书,诘之曰:“尔何杀铠?”
明大惊曰:“铠将贩于苏,独吾候之,利其资,故杀之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殷云霁-译文
在正德年间,有一个叫殷云霁,字近夫的人,担任清江的知县。县里有个叫朱铠的百姓在文庙的西庑中死去,没有人知道是谁杀了他。
突然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上说:“杀朱铠的人是某某。”这个某某是朱铠的旧仇人,大家都认为这封信没有说谎。
殷云霁说:“这是有人想嫁祸于人,以延缓案件的审理。”
他问身边的人:“和朱铠关系密切的人是谁?”有人回答说:“是胥姚。”
殷云霁于是召集了所有姓胥的人到堂上,说:“我要写一封信,你们各自展示一下你们的字迹。”
有一个叫姚明的人,他的字迹和匿名信上的字迹很像,殷云霁就质问他:“你为什么要杀朱铠?”
姚明非常惊讶,说:“朱铠准备去苏州做生意,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贪图他的钱财,所以就杀了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殷云霁-注解
正德: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的年号,时间为1506年至1521年。
殷云霁:明朝官员,字近夫,曾任清江县知县。
清江:古代地名,今江西省樟树市一带。
文庙:供奉孔子的庙宇,古代教育文化的重要场所。
西庑:文庙两侧的厢房,通常用于存放典籍或作为学舍。
朱铠:清江县民,文中被杀害的人物。
胥:古代官府中的小吏,负责文书、杂务等工作。
姚明:清江县胥吏,文中被指控为杀害朱铠的凶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殷云霁-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明朝正德年间清江县发生的一起命案及其侦破过程。故事通过殷云霁的智慧和断案能力,展现了古代官员的司法实践和治理智慧。
首先,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司法制度和官员的职责。殷云霁作为知县,不仅要管理地方事务,还要负责审理案件。他在面对匿名信指控时,并未轻信,而是通过细致的调查和推理,最终揭露了真凶。这种注重证据和逻辑的断案方式,体现了古代司法中的理性精神。
其次,故事揭示了古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朱铠被杀的原因是为了谋取其财物,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贪婪和暴力现象。而匿名信的出现,则可能是有人试图利用官府的力量来打击仇敌,显示了社会中的复杂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
再次,故事展现了殷云霁的智慧和断案技巧。他通过询问朱铠的亲近之人,缩小了嫌疑范围,并通过笔迹比对,最终锁定了凶手。这种细致的调查方法和逻辑推理,体现了古代官员在司法实践中的高超智慧。
最后,故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述,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殷云霁这一智慧官员的形象,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面貌。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窗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则生动的历史故事,更是研究古代司法制度、社会关系和官员治理智慧的重要资料。它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官员的智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