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李德裕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李德裕-原文

李德裕镇浙右。

甘露寺僧诉交代常住什物,被前主事僧耗用常住金若干两,引证前数辈,皆有递相交领文籍分明,众词指以新得替人隐而用之,且云:“初上之时,交领分两既明,及交割之日,不见其金。”

鞫成具狱,伏罪昭然。

未穷破用之所,公疑其未尽,微以意揣之,僧乃诉冤曰:“积年以来,空交分两文书,其实无金矣。众乃以孤立,欲乘此挤之。”

公曰:“此不难知也。”

乃召兜子数乘,命关连僧人对事,遣入兜子中,门皆向壁,不令相见;命取黄泥各模交付下次金样以凭证据,僧既不知形状,竟摸不成,前数辈皆伏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李德裕-译文

李德裕在浙右地区担任镇守。

甘露寺的僧人投诉说,在交接常住物品时,发现前任主事僧人耗用了常住金若干两,并引证了前几任僧人的交接文书,文书上清楚地记录了交接的金额。众人指责新任替人隐瞒并使用了这些钱,并且说:“上任时,交接的金额是明确的,但到交割的那天,却不见这些金子。”

经过审讯,罪状已经明确,犯人已经认罪。

但还没有查明这些钱被用在了哪里,李德裕怀疑事情还没有完全查清楚,便稍微用了一些心思去推测。僧人于是诉冤说:“多年来,我们只是空交分两的文书,其实并没有金子。众人因为孤立我,想借此机会排挤我。”

李德裕说:“这不难查明。”

于是召来几辆兜子(一种交通工具),命令相关的僧人前来对质,让他们进入兜子中,门都朝向墙壁,不让他们相见;然后命令他们各自用黄泥模仿交付给下一任的金子形状作为证据。僧人因为不知道金子的形状,最终无法模仿出来,前几任僧人都认罪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李德裕-注解

李德裕: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以清廉著称。

浙右:指唐代浙江地区,具体指浙江西部。

甘露寺:唐代著名佛教寺庙,位于今浙江杭州。

常住什物:佛教寺庙中日常使用的物品,通常由僧众共同管理。

主事僧:寺庙中负责管理事务的僧人。

交代:指前任主事僧将寺庙事务移交给继任者。

文籍:指寺庙的账目和文书。

鞫成具狱:指通过审讯形成完整的案件记录。

伏罪:指承认罪行。

兜子:古代一种封闭的轿子,用于隔离审讯对象。

黄泥:用于制作模型的材料,此处用于模拟金子的形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李德裕-评注

本文选自唐代文献,记载了李德裕在浙右任职期间处理甘露寺僧侣纠纷的故事。故事通过李德裕的智慧和公正,揭示了唐代寺庙管理中存在的腐败问题,同时也展现了唐代官员在处理复杂案件时的智慧和公正。

首先,故事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对佛教寺庙管理的批判上。唐代佛教盛行,寺庙拥有大量财产,但由于管理不善,常常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本文通过甘露寺僧侣的纠纷,揭示了寺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寺庙管理的关注和批评。

其次,故事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叙事手法和人物刻画。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李德裕的智慧和公正。李德裕在处理案件时,不仅依靠法律手段,还运用了心理战术,通过隔离审讯对象和使用黄泥模拟金子的形状,最终揭穿了僧侣的谎言。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突出了李德裕的智慧和公正。

再次,故事的历史价值在于其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和官员的职责。唐代法律严格,官员在处理案件时必须公正无私。本文通过李德裕处理甘露寺僧侣纠纷的过程,展现了唐代官员在处理复杂案件时的智慧和公正,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和官员的职责。

最后,故事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通过李德裕的智慧和公正,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坚持正义和公正,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这种教育意义不仅适用于唐代社会,也适用于现代社会。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李德裕处理甘露寺僧侣纠纷的故事,揭示了唐代寺庙管理中存在的腐败问题,展现了唐代官员在处理复杂案件时的智慧和公正,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和官员的职责,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李德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