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钟山-原文
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蜕藏焉。
高皇帝与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
三人合,穴遂定。
门左有孙权墓,请徙。
太祖曰:‘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
及开藏,下为梁志公和尚塔。
真身不坏,指爪绕身数匝。
军士辇之,不起。
太祖亲礼之,许以金棺银椁,庄田三百六十,奉香火,舁灵谷寺塔之。
今寺僧数千人,日食一庄田焉。
陵寝定,闭外羡,人不及知。
所见者,门三、飨殿一、寝殿一,后山苍莽而已。
壬午七月,朱兆宣簿太常,中元祭期,岱观之。
飨殿深穆,暖阁去殿三尺,黄龙幔幔之。
列二交椅,褥以黄锦,孔雀翎织正面龙,甚华重。
席地以毡,走其上必去舄轻趾。
稍咳,内侍辄叱曰:‘莫惊驾!’
近阁下一座,稍前,为碽妃,是成祖生母。
成祖生,孝慈皇后妊为己子,事甚秘。
再下,东西列四十六席,或坐或否。
祭品极简陋。
朱红木簋、木壶、木酒樽,甚粗朴。
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铗,黍数粒,东瓜汤一瓯而已。
暖阁上一几,陈铜炉一、小筯瓶二、杯棬二;下一大几,陈太牢一、少牢一而已。
他祭或不同,岱所见如是。
先祭一日,太常官属开牺牲所中门,导以鼓乐旗帜,牛羊自出,龙袱盖之。
至宰割所,以四索缚牛蹄。
太常官属至,牛正面立,太常官属朝牲揖,揖未起,而牛头已入燖所。
燖已,舁至飨殿。
次日五鼓,魏国至,主祀,太常官属不随班,侍立飨殿上。
祀毕,牛羊已臭腐不堪闻矣。
平常日进二膳,亦魏国陪祀,日必至云。
戊寅,岱寓鹫峰寺。
有言孝陵上黑气一股,冲入牛斗,百有余日矣。
岱夜起视,见之。
自是流贼猖獗,处处告警。
壬午,朱成国与王应华奉敕修陵,木枯三百年者尽出为薪,发根,隧其下数丈,识者为伤地脉、泄王气,今果有甲申之变,则寸斩应华亦不足赎也。
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岁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麦饭,思之猿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钟山-译文
钟山上飘着云气,飘飘荡荡,红色和紫色夹杂其中,人们说这是王气,龙鳞也隐藏在这里。高皇帝和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确定了一个安葬的地方,各自记下了位置,藏在袖中。三人合议后,墓地就确定了。门左边有孙权的墓,提议迁移。太祖说:‘孙权也是个好汉,让他守着门。’等到打开藏处,下面是梁志公和尚的塔。
真身完好无损,手指和脚趾绕身体几圈。士兵们抬着他,他却不醒来。太祖亲自敬礼,答应用金棺银椁,三百六十亩庄田,供奉香火,抬着灵柩到灵谷寺塔。现在寺里有几千名僧人,每天吃一亩庄田的粮食。陵墓确定后,关闭了外门,外人不知道。所见到的只有三门、一个飨殿、一个寝殿,后山郁郁葱葱而已。
壬午年七月,朱兆宣担任太常簿,中元节祭祀的日子,到岱宗祭祀。飨殿庄重而深远,暖阁离殿有三尺远,用黄龙幔帐装饰。摆放着两个交椅,铺着黄锦垫子,正面织有孔雀翎做的龙,非常华丽。地面铺着毡子,在上面走必须脱掉鞋子,轻轻用脚尖走。稍微咳嗽一下,内侍就会喝斥说:‘不要惊扰皇帝!’
靠近暖阁下有一座,往前一点,是碽妃的墓,是成祖的生母。成祖出生时,孝慈皇后怀孕,把她当作自己的儿子,事情处理得很秘密。再往下,东西两侧排列着四十六个座位,有的坐着,有的没有。祭品非常简陋。朱红色的木盘、木壶、木酒杯,非常粗糙。盘中的肉只有三片,一勺粉,几粒黍米,一碗冬瓜汤而已。暖阁上有一张小桌子,放着一个铜炉、两个小瓶子、两个酒杯;下面有一张大桌子,放着一套餐具,只有一头牛和一头羊。
其他祭祀可能不同,岱宗所见的就是这样。祭祀前一天,太常官属打开牺牲所的门,用鼓乐和旗帜引导,牛羊自己出来,用龙袱覆盖。到宰割的地方,用四根绳子绑住牛蹄。太常官属到后,牛正面站立,太常官属朝拜牲畜,鞠躬未起,牛头已经进了煮肉的锅。煮熟后,抬到飨殿。第二天五更,魏国使者到来,主持祭祀,太常官属不随班,侍立在飨殿上。祭祀结束后,牛羊已经臭气熏天,不堪入闻。平常日子每天进献两顿饭,魏国使者也陪同祭祀,每天必定到场。
戊寅年,岱住在鹫峰寺。有人说孝陵上有一股黑气冲入牛斗星座,已经有一百多天了。岱夜里起来看,确实如此。从此流贼横行,到处报警。壬午年,朱成国和王应华奉命修缮陵墓,三百年的枯木全部砍伐作为柴火,挖根,在下面挖了几丈深,认识的人认为这是伤害地脉、泄露王气,如今果然发生了甲申之变,即使将王应华斩首也难以赎罪。孝陵的玉石有二百八十二年,今年清明,竟然连一碗麦饭也吃不到,想起来让人悲痛欲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钟山-注解
钟山:钟山,位于南京市东郊,是南京的著名山之一,历史上常被用作风水宝地。在古代,人们认为钟山是帝王气运的象征。
云气:云气,指山间升腾的云雾,古人常以此象征祥瑞或帝王之气。
王气:王气,指帝王或皇权所具有的神秘气息。
龙蜕:龙蜕,指龙死后蜕下的皮,在古代文化中,龙是帝王的象征,龙蜕因此具有特殊的含义。
高皇帝:高皇帝,指汉高祖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这些是古代的地理名称,分别指不同的地区。
寝穴:寝穴,指帝王或贵族的陵墓。
太祖:太祖,指曹魏的开国皇帝曹操。
孙权墓:孙权,指三国时期的吴国皇帝孙权,其墓位于钟山。
金棺银椁:金棺银椁,指用金和银制成的棺材,是古代贵族的葬礼用品。
庄田:庄田,指古代的田地,这里指用于供奉的田地。
灵谷寺:灵谷寺,位于南京市东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壬午七月:壬午七月,指中国古代农历的某一年七月。
朱兆宣簿太常:朱兆宣,指古代官员的名字;簿太常,指太常寺的官员,太常寺是古代管理祭祀的机构。
中元祭期: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用于祭祀祖先。
岱观:岱,指泰山;观,指观看,这里指到泰山进行祭祀。
飨殿:飨殿,指用于祭祀的殿堂。
暖阁:暖阁,指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小室,用于休息或存放贵重物品。
黄龙幔幔:黄龙幔幔,指用黄龙图案装饰的幔帐,是古代帝王的象征。
交椅:交椅,指古代的一种椅子,形状独特,是贵族的坐具。
黄锦:黄锦,指用黄色丝绸制成的锦缎,是古代贵族的服饰材料。
孔雀翎:孔雀翎,指孔雀尾羽,常用于装饰。
碽妃:碽妃,指古代皇帝的妃子。
成祖:成祖,指明朝的开国皇帝朱棣。
孝慈皇后:孝慈皇后,指成祖的母亲,是明朝的皇后。
牺牲:牺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太牢、少牢:太牢、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太牢指牛、羊、猪三牲,少牢指羊、猪二牲。
燖所:燖所,指用于烹饪牲畜的地方。
隧:隧,指挖掘隧道。
地脉:地脉,指地下流动的水脉,古人认为地脉与风水有关。
甲申之变:甲申之变,指明朝末年的重大政治事件。
孝陵:孝陵,指明朝皇帝的陵墓。
牛斗:牛斗,指北斗七星中的斗宿,古人认为其位置与皇帝的运势有关。
流贼:流贼,指古代流动作乱的盗贼。
猿咽:猿咽,指猿猴因悲伤而哭泣的声音,这里比喻人悲伤至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钟山-评注
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蜕藏焉。
此句描绘了钟山之上的云气,以生动的形象和色彩描绘了云雾缭绕的景象,红紫相间的云气被赋予了‘王气’的象征意义,暗示着钟山之上有帝王之气,与龙蜕(龙鳞)的藏匿相联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化和帝王象征的重视。
高皇帝与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
这句话描述了高皇帝(即汉高祖刘邦)与三位大臣共同确定陵墓的位置,并各自记下,藏于袖中。这体现了古代帝王对陵墓选址的重视和神秘化处理,以及对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意义。
门左有孙权墓,请徙。
此句提到孙权的墓位于门左侧,并请求迁移。这反映了古代对于墓地位置的选择和安排,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纪念。
太祖曰:‘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
太祖(即曹操)对孙权的评价,认为孙权是一位好汉,并决定让他留在门前守卫。这体现了曹操对孙权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权力和地位的重视。
及开藏,下为梁志公和尚塔。
这句话描述了在开藏之后,下面建起了梁志公和尚的塔。这反映了古代对于宗教和僧侣的尊重,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推崇。
真身不坏,指爪绕身数匝。
此句描绘了真身不坏的神秘现象,以及指爪绕身的奇特景象,体现了古人对超自然现象的信仰和对神秘力量的崇拜。
太祖亲礼之,许以金棺银椁,庄田三百六十,奉香火,舁灵谷寺塔之。
太祖亲自祭拜,并给予丰厚赏赐,包括金棺银椁、庄田和供奉香火等,体现了古代对帝王和宗教领袖的尊崇。
今寺僧数千人,日食一庄田焉。
这句话描述了现在寺庙中僧侣众多,每日所需的食物由一庄田提供,反映了古代寺庙的经济地位和僧侣的生活状况。
陵寝定,闭外羡,人不及知。
这句话描述了陵寝的确定和封闭,外人无法得知,体现了古代对帝王陵墓的保密和神秘化处理。
飨殿深穆,暖阁去殿三尺,黄龙幔幔之。
此句描绘了飨殿的庄严和暖阁的布置,黄龙幔幔的装饰,体现了古代对祭祀场所的重视和对皇权的象征。
朱红木簋、木壶、木酒樽,甚粗朴。
这句话描述了祭祀用品的简陋,反映了古代祭祀仪式的朴素和对物质生活的节制。
朱成国与王应华奉敕修陵,木枯三百年者尽出为薪,发根,隧其下数丈,识者为伤地脉、泄王气。
此句描述了朱成国和王应华奉命修陵,使用了三百年枯木作为薪柴,并挖掘地下数丈,被认为是伤害地脉和泄王气的行为,反映了古代对自然和地脉的敬畏。
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岁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麦饭,思之猿咽。
这句话描述了孝陵的历史悠久,以及清明时节无法得到一盂麦饭的遗憾,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怀念和对传统习俗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