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总序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总序-原文

冯子曰:智非察不神,察非智不精。

子思云:“文理密察,必属于至圣。”

而孔子亦云:“察其所安。”

是以知察之为用,神矣广矣。

善于相人者,犹能以鉴貌辨色,察人之富贵福寿贫贱孤夭,况乎因其事而察其心?

则人之忠佞贤奸,有不灼然乎?

分其目曰“得情”,曰“诘奸”,即以此为照人之镜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总序-译文

冯子说:智慧不通过观察就不能达到神奇,观察不通过智慧就不能精确。

子思说:“文理细致观察,必定属于至圣之人。”

而孔子也说:“观察他所安于的。”

因此知道观察的作用,是神奇而广泛的。

善于观察人的人,尚且能够通过观察外貌和辨别颜色,来观察人的富贵、福寿、贫贱、孤独和早逝,更何况通过事情来观察人的内心呢?

那么人的忠诚、奸佞、贤能、奸诈,不是一目了然吗?

将其分为“得情”和“诘奸”两个部分,就是用这个作为照人的镜子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总序-注解

智非察不神:智慧如果不通过细致的观察就不能达到神妙的境界。

察非智不精:细致的观察如果不依靠智慧就不能达到精深的境界。

文理密察:指对事物的纹理和道理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至圣:指道德和智慧达到最高境界的圣人。

察其所安:观察一个人所安于的事物,以了解其内心。

相人:观察人的外貌和行为以判断其性格和命运。

鉴貌辨色:通过观察人的外貌和面色来判断其性格和命运。

得情:了解人的真实情感和内心。

诘奸:通过询问和观察来揭露人的奸诈和虚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总序-评注

本文通过引用子思和孔子的话,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并指出观察不仅是智慧的表现,也是达到神妙境界的途径。文章首先提出‘智非察不神,察非智不精’的观点,说明智慧和观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智慧才能达到神妙的境界;反之,只有依靠智慧,观察才能达到精深的境界。

接着,文章引用子思的话‘文理密察,必属于至圣’,进一步说明对事物的纹理和道理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圣人的特质。孔子的话‘察其所安’则指出,通过观察一个人所安于的事物,可以了解其内心。这些引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权威性,也深化了观察的内涵。

文章还提到‘善于相人者,犹能以鉴貌辨色,察人之富贵福寿贫贱孤夭’,说明通过观察人的外貌和面色,可以判断其性格和命运。这种观察不仅限于外貌,还包括‘因其事而察其心’,即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来了解其内心。这种深入的观察,可以揭示一个人的忠佞贤奸,使其无所遁形。

最后,文章将观察分为‘得情’和‘诘奸’两个方面,指出观察不仅是了解人的真实情感和内心的途径,也是揭露人的奸诈和虚伪的手段。这种观察不仅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也是一种道德的实践。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引用经典和具体的例子,深入探讨了观察的重要性和方法,强调了观察在智慧和道德实践中的作用。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总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