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硚园-原文
硚园,水盘据之,而得水之用,又安顿之若无水者。
寿花堂,界以堤,以小眉山,以天问台,以竹径,则曲而长,则水之。
内宅,隔以霞爽轩,以酣漱,以长廊,以小曲桥,以东篱,则深而邃,则水之。
临池,截以鲈香亭、梅花禅,则静而远,则水之。
缘城,护以贞六居,以无漏庵,以菜园,以邻居小户,则閟而安,则水之用尽。
而水之意色,指归乎庞公池之水。
庞公池,入弃我取,一意向园,目不他瞩,肠不他回,口不他诺,龙山夔蚭,三折就之,而水不之顾。
人称硚园能用水,而卒得水力焉。
大父在曰,园极华缛。
有二老盘旋其中,一老曰:‘竟是蓬莱阆苑了也!’
一老咈之曰:‘个边那有这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硚园-译文
硚园这个地方,被一片水环绕,不仅发挥了水的用途,还布置得好像没有水一样。
寿花堂,用堤坝分隔开来,以小眉山、天问台、竹径为界,弯曲又长,就像水流一样。
内宅,用霞爽轩隔开,有酣漱亭、长廊、小曲桥、东篱,深邃又幽静,就像水流一样。
临池,用鲈香亭、梅花禅隔开,宁静又遥远,就像水流一样。
沿城墙,用贞六居、无漏庵、菜园、邻居小户保护,幽静又安全,水的用途到这里就结束了。
而水的意境和色彩,最终归结于庞公池的水。庞公池,别人丢弃的东西我取来,一心只向着园林,眼睛不望其他,心思不转向其他,嘴上不答应其他,龙山的夔龙曲折三次才到达,但水却不顾它。
人们都说硚园擅长利用水,最终确实得到了水的力量。我祖父在世时说,这个园林非常华丽。
园中有两位老人在其中来回走动,一位老人说:‘这里简直就是蓬莱仙岛了!’另一位老人反驳说:‘哪有那样的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硚园-注解
硚园:硚园,指代一个园林的名字,‘硚’字在这里可能是指园林中的水景或桥梁,‘园’则是指园林本身。
水盘据之:‘水盘据之’意为水环绕占据了这个园林,形容园林中水景的丰富和布局。
得水之用:‘得水之用’指的是充分利用水的景观效果。
安顿之若无水者:‘安顿之若无水者’意指即使没有水,园林的布局和设计也能给人以水景的感觉。
寿花堂:寿花堂,可能是一个建筑物的名称,‘寿’字在这里可能寓意长寿或吉祥。
界以堤:‘界以堤’指的是用堤坝来划分或界定某个区域。
小眉山:小眉山,可能是指园林中的人工山丘或假山,‘小眉’可能形容山丘的形态。
天问台:天问台,可能是一个亭台或观景台,‘天问’可能寓意对天象或宇宙的探索。
竹径:竹径,指的是由竹子构成的路径,常用于园林中以增添意境。
内宅:内宅,指的是园林中的内院或内部居住区域。
霞爽轩:霞爽轩,可能是一个建筑物的名称,‘霞爽’可能形容建筑物的风格或环境。
酣漱:酣漱,可能是指一种享受水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水清而宜人。
长廊:长廊,指的是一种长长的走廊,常用于园林中以连接各个景点。
小曲桥:小曲桥,指的是一种弯曲的桥梁,常用于园林中以增添水景的趣味性。
东篱:东篱,可能是指园林中的东边篱笆或景观区域。
临池:临池,指的是靠近水池的地方。
鲈香亭:鲈香亭,可能是一个建筑物的名称,‘鲈香’可能是指鱼香或与鱼有关的香气。
梅花禅:梅花禅,可能是指与梅花相关的禅意或意境。
静而远:静而远,形容园林中的某个区域或景观给人以宁静和遥远的感觉。
缘城:缘城,可能是指园林周边的城墙或防护设施。
贞六居:贞六居,可能是一个建筑物的名称,‘贞六’可能寓意坚定或长寿。
无漏庵:无漏庵,可能是一个佛教寺庙的名称,‘无漏’在佛教中指无烦恼、无漏失。
菜园:菜园,指的是种植蔬菜的园地。
邻居小户:邻居小户,指的是园林附近的居民。
閟而安:閟而安,形容园林中的某个区域或景观给人以隐蔽和安宁的感觉。
水之意色:‘水之意色’指的是水的意境和色彩,即水景给人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指归乎庞公池之水:‘指归乎庞公池之水’指的是所有的水景最终都指向庞公池的水,庞公池可能是园林中最重要的水景。
庞公池:庞公池,可能是一个园林中著名的池塘,‘庞公’可能是指池塘的命名者或与池塘有关的历史人物。
入弃我取:‘入弃我取’意为别人丢弃的东西被我取来,这里可能是指庞公池的水被园林充分利用。
一意向园:‘一意向园’指的是所有的一切都向着园林的方向,形容园林的布局和设计极为精心。
目不他瞩,肠不他回,口不他诺:这三句话形容的是园林的完美无瑕,‘目不他瞩’指目光不再关注其他,‘肠不他回’指内心不再有其他想法,‘口不他诺’指口中不再有其他承诺。
龙山夔蚭:龙山夔蚭,可能是指园林中的某个景观或地形,‘龙山’可能是指龙形的山丘,‘夔蚭’可能是指神话中的怪兽。
三折就之,而水不之顾:‘三折就之’指的是水经过三次曲折才到达,但水并不顾及其他,形容水的流动自然而流畅。
蓬莱阆苑:蓬莱阆苑,指代仙境或极乐之地,蓬莱和阆苑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境。
咈之:‘咈之’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意为嘲笑或轻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硚园-评注
硚园,水盘据之,而得水之用,又安顿之若无水者。
此句以‘硚园’为引,点明园林的主题——水。‘水盘据之’形容水在园中环绕,占据了一席之地,既展现了水的灵动,又暗示了水与园的紧密融合。‘得水之用,又安顿之若无水者’则是对园林中水的巧妙运用和布局的赞美,表现出作者对园林设计的高超技艺的赞赏。
寿花堂,界以堤,以小眉山,以天问台,以竹径,则曲而长,则水之。
‘寿花堂’作为园林中的建筑,通过‘界以堤’等手法,巧妙地利用地形,使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小眉山’、‘天问台’、‘竹径’等元素,既丰富了园林的层次,又使得水景更加曲折、深远,体现了中国园林追求意境的审美特点。
内宅,隔以霞爽轩,以酣漱,以长廊,以小曲桥,以东篱,则深而邃,则水之。
‘内宅’部分通过‘霞爽轩’、‘酣漱’、‘长廊’、‘小曲桥’、‘东篱’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深邃、幽静的氛围。水在这里起到了贯穿、连接的作用,使得整个内宅区域既有独立性,又与外界水景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景象。
临池,截以鲈香亭、梅花禅,则静而远,则水之。
‘临池’部分以‘鲈香亭’、‘梅花禅’等建筑为点缀,使水面显得更加宁静、深远。这种处理手法体现了中国园林中‘借景生情’的意境,使人在观赏水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
缘城,护以贞六居,以无漏庵,以菜园,以邻居小户,则閟而安,则水之用尽。
‘缘城’部分通过‘贞六居’、‘无漏庵’、‘菜园’、‘邻居小户’等元素,将园林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景象。水在这里起到了过渡、缓冲的作用,使得园林与城市、乡村之间界限模糊,体现了中国园林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而水之意色,指归乎庞公池之水。
此句将水的意境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庞公池’作为园林中的水景代表,其意色成为了整个园林的象征。这种象征手法,使得园林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空间,更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精神家园。
庞公池,入弃我取,一意向园,目不他瞩,肠不他回,口不他诺,龙山夔蚭,三折就之,而水不之顾。
‘庞公池’的描述,体现了中国园林中水的灵动与自由。‘入弃我取’、‘一意向园’等词语,表达了水对园林的热爱与忠诚,同时也暗示了水在园林中的主导地位。‘龙山夔蚭,三折就之’则是对水景曲线美的赞美,表现出水在园林中的巧妙布局。
人称硚园能用水,而卒得水力焉。
此句是对硚园园林设计的高度评价。‘能用水’不仅指园林中水的运用,更包含了园林设计者对水的理解与把握。‘卒得水力焉’则是对园林设计者技艺的肯定,表明他们成功地利用了水的力量,使得园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大父在曰,园极华缛。
此句出自作者长辈之口,是对硚园园林设计的高度赞誉。‘极华缛’形容园林精美绝伦,极尽奢华之能事,体现了中国园林追求极致的审美追求。
有二老盘旋其中,一老曰:‘竟是蓬莱阆苑了也!’一老咈之曰:‘个边那有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