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木犹龙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木犹龙-原文

木龙出辽海,为风涛漱击,形如巨浪跳蹴,遍体多著波纹,常开平王得之辽东,辇至京。

开平第毁,谓木龙炭矣。

及发瓦砾,见木龙埋入地数尺,火不及,惊异之,遂呼为龙。

不知何缘出易于市,先君子以犀觥十七只售之,进鲁献王,误书“木龙”犯讳,峻辞之,遂留长史署中。

先君子弃世,余载归,传为世宝。

丁丑诗社,恳名公人赐之名,并赋小言咏之。

周墨农字以“木犹龙”,倪鸿宝字以“木寓龙”,祁世培字以“海槎”,王士美字以“槎浪”,张毅儒字以“陆槎”,诗遂盈帙。

木龙体肥痴,重千余斤,自辽之京、之兖、之济,由陆。

济之杭,由水。

杭之江、之萧山、之山阴、之余舍,水陆错。

前后费至百金,所易价不与焉。

呜呼,木龙可谓遇矣!

余磨其龙脑尺木,勒铭志之,曰:“夜壑风雷,骞槎化石;海立山崩,烟云灭没;谓有龙焉,呼之或出。”

又曰:“扰龙张子,尺木书铭;何以似之?秋涛夏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木犹龙-译文

木龙从辽海出来,被风浪冲刷打击,形状像巨浪跳跃,全身布满了波纹,经常被开平王在辽东得到,用车拉到京城。开平王府被毁,人们说木龙已经变成炭了。等到挖掘瓦砾时,发现木龙埋在地下有几尺深,火势没有烧到它,大家感到非常惊奇,于是称它为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木龙竟然出现在市场上,先父用十七只犀牛角酒杯把它卖掉,献给鲁献王,不小心写了‘木龙’二字,触犯了忌讳,鲁献王严厉地拒绝接受,于是它留在了长史府中。先父去世后,我带着它回家,传为家宝。在丁丑年的诗社中,我恳请名公们给它起名,并写小诗来赞美它。周墨农给它起名为‘木犹龙’,倪鸿宝起名为‘木寓龙’,祁世培起名为‘海槎’,王士美起名为‘槎浪’,张毅儒起名为‘陆槎’,诗歌因此堆满了卷轴。木龙体型肥胖笨重,重达千余斤,从辽东到京城、到兖州、到济南,都是陆路运输。从济南到杭州,是通过水路。从杭州到江、到萧山、到山阴、到我的家,水陆交替。前后花费了一百金,所换得的价值不计在内。唉,木龙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了!

我用一尺长的木块磨成龙脑,在上面刻上铭文来纪念它,说:‘夜深海中风雷作响,木槎化作石头;海立山崩,烟云消散;说是有龙,呼唤它也许会出现。’又说:‘扰动的龙啊,用尺木刻上铭文;如何来形容它呢?像秋天的波涛和夏天的云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木犹龙-注解

木龙:木龙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形状像龙,但由木头制成。在古代,木龙常被用作象征吉祥的物品,有时也用于装饰或祭祀。

辽海:辽海指的是今天的辽东湾,位于中国东北部,是渤海的一个海湾。

风涛漱击:风涛漱击形容海浪翻滚,冲击岸边或船只的景象。

开平王:开平王指的是金朝的开平王完颜宗翰,他是金朝的著名将领。

辇至京:辇指的是古代帝王或贵族乘坐的车子,京指的是当时的首都,即今天的北京。

瓦砾:瓦砾是指破碎的砖瓦石块。

龙脑:龙脑是一种香料,也称为冰片,常用于中药或香薰。

骞槎:骞槎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神木,形状像槎(一种树木),能够随风飞动。

化石: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遗骸或遗迹,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形成的石头。

烟云灭没:烟云灭没形容天空中的云雾消散,景象变得清晰。

扰龙张子:扰龙张子指的是作者自己,扰龙可能是指作者的自称,张子则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尺木:尺木指的是长度为一尺的木头,这里可能是指作者所磨的龙脑木。

秋涛夏云:秋涛夏云是形容自然界中壮丽的景象,秋涛指的是秋天的海浪,夏云指的是夏天的云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木犹龙-评注

木龙出辽海,为风涛漱击,形如巨浪跳蹴,遍体多著波纹,常开平王得之辽东,辇至京。

此句描绘了木龙从辽海中浮现的壮丽景象,‘木龙’一词,不仅是对物体的称呼,更蕴含了其神秘与灵性。‘出辽海’暗示了木龙与海洋的紧密联系,‘风涛漱击’则生动地描绘了木龙在风浪中的坚韧不拔。‘形如巨浪跳蹴’和‘遍体多著波纹’则将木龙比喻成海浪,增强了其动态感和视觉冲击力。‘常开平王得之辽东,辇至京’说明了木龙的历史渊源和流传过程,也体现了其珍贵性。

开平第毁,谓木龙炭矣。及发瓦砾,见木龙埋入地数尺,火不及,惊异之,遂呼为龙。

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木龙的神奇之处。‘开平第毁’和‘木龙炭矣’暗示了木龙曾遭受火灾的威胁,但‘火不及’又表明其幸免于难。‘惊异之’和‘呼为龙’则表达了人们对木龙神秘性的敬畏和认同,也反映了木龙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

不知何缘出易于市,先君子以犀觥十七只售之,进鲁献王,误书‘木龙’犯讳,峻辞之,遂留长史署中。

此句讲述了木龙再次出现在市井之中的故事。‘不知何缘出易于市’表达了对木龙神秘性的好奇,‘先君子以犀觥十七只售之’则展现了木龙的珍贵。‘进鲁献王,误书‘木龙’犯讳,峻辞之’说明了木龙在流传过程中遭遇的波折,‘遂留长史署中’则反映了木龙在官方中的地位。

先君子弃世,余载归,传为世宝。

此句表达了木龙传承的意义。‘先君子弃世’暗示了木龙的传承者已经离世,‘余载归’则表明了木龙传承者的身份转换。‘传为世宝’则强调了木龙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丁丑诗社,恳名公人赐之名,并赋小言咏之。

此句说明了木龙在文化领域的认可。‘丁丑诗社’表明了木龙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恳名公人赐之名,并赋小言咏之’则展示了人们对木龙的赞誉和崇敬。

周墨农字以‘木犹龙’,倪鸿宝字以‘木寓龙’,祁世培字以‘海槎’,王士美字以‘槎浪’,张毅儒字以‘陆槎’,诗遂盈帙。

此句列举了多位文人墨客对木龙的命名,从‘木犹龙’到‘陆槎’,这些命名不仅体现了木龙的多重象征意义,也反映了不同文人对于木龙的理解和情感。

木龙体肥痴,重千余斤,自辽之京、之兖、之济,由陆。济之杭,由水。杭之江、之萧山、之山阴、之余舍,水陆错。

此句详细描述了木龙的重量和迁徙过程。‘木龙体肥痴,重千余斤’展现了木龙的庞大和沉重,‘自辽之京、之兖、之济,由陆。济之杭,由水。杭之江、之萧山、之山阴、之余舍,水陆错’则说明了木龙历经千辛万苦,跨越水陆,最终到达目的地。

前后费至百金,所易价不与焉。

此句强调了木龙的价值。‘前后费至百金’说明了木龙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的成本,‘所易价不与焉’则表明了木龙的价值远超其物质成本。

呜呼,木龙可谓遇矣!

此句以感叹句结尾,表达了对木龙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木龙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

余磨其龙脑尺木,勒铭志之,曰:‘夜壑风雷,骞槎化石;海立山崩,烟云灭没;谓有龙焉,呼之或出。’

此句通过铭文的形式,进一步阐释了木龙的神秘和灵性。‘夜壑风雷,骞槎化石’描绘了木龙在自然界中的威严和力量,‘海立山崩,烟云灭没’则展现了木龙在风雨中的坚韧和不屈。‘谓有龙焉,呼之或出’则再次强调了木龙的神秘性。

又曰:‘扰龙张子,尺木书铭;何以似之?秋涛夏云。’

此句以问答的形式,进一步探讨了木龙的形象。‘扰龙张子,尺木书铭’说明了木龙的象征意义,‘何以似之?秋涛夏云’则将木龙与自然景象相比,增强了其形象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一-木犹龙》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52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