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宣彦昭范邰-原文
宣彦昭仕元,为平阳州判官,天大雨,民与军争簦,各认己物。
彦昭裂而为二,并驱出,使卒踵其后。
军忿噪不已,民曰:“汝自失簦,于我何与?”
卒以闻,彦昭杖民,令买簦偿军。
范邵为浚仪令,二人挟绢于市互争,令断之,各分一半去,后遣人密察之,有一喜一愠之色,于是擒喜者。
〔评〕李惠断燕巢事,即此一理所推也。
魏雍州厅事有燕争巢,斗已累日。
刺史李惠令人掩护,试命纪纲断之,并辞。
惠乃使卒以弱竹弹两燕,既而一去一留。
惠笑谓属吏曰:“此留者,自计为巢功重;彼去者,既经楚痛,理无固心。”
群下服其深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宣彦昭范邰-译文
宣彦昭在元朝做官,担任平阳州的判官。有一天,天下大雨,百姓和军队争夺雨伞,各自认为是自己的东西。
宣彦昭将雨伞撕成两半,把双方都赶出去,并让士兵跟在后面。
军队愤怒地吵闹不止,百姓说:“你自己丢了雨伞,跟我有什么关系?”
士兵将此事报告给宣彦昭,宣彦昭打了百姓一顿,命令他买雨伞赔偿给军队。
范邵担任浚仪县的县令,有两个人在市场上争夺一匹绢,县令判决将绢分成两半,各自拿走一半。后来派人暗中观察,发现一个人高兴,一个人生气,于是抓住了那个高兴的人。
〔评论〕李惠判断燕子争巢的事情,就是基于这个道理。
魏雍州的官厅里有燕子争夺巢穴,争斗已经持续了好几天。
刺史李惠让人掩护,试着让纪纲来判决,但纪纲推辞了。
李惠于是让士兵用细竹竿轻轻弹打两只燕子,结果一只飞走了,一只留了下来。
李惠笑着对下属说:“这只留下来的燕子,自己觉得筑巢的功劳大;那只飞走的燕子,既然经历了痛苦,自然没有坚持的心。”
下属们都佩服他的深刻观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宣彦昭范邰-注解
簦:古代的一种雨具,类似于现代的伞,用于遮雨。
平阳州判官:元代地方官职,负责平阳州的司法和行政事务。
浚仪令:古代官职,浚仪是地名,令是县令,负责浚仪县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燕争巢:燕子争夺巢穴,比喻人们争夺利益或地位。
李惠:北魏时期的官员,以智慧和公正著称。
纪纲:古代官名,负责记录和整理文书,也指法度和规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宣彦昭范邰-评注
本文通过三个小故事,展示了古代官员在处理纠纷时的智慧和公正。第一个故事讲述了宣彦昭在处理民与军争簦的事件时,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将簦裂为二,并驱赶双方,最终通过观察双方的反应,判断出真正的失主,并做出了公正的裁决。这一故事体现了宣彦昭的机智和公正,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法律和秩序的重视。
第二个故事讲述了范邵在处理二人争绢的事件时,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将绢断为两半,并通过观察双方的反应,判断出真正的所有者。这一故事同样体现了范邵的智慧和公正,同时也展示了古代官员在处理纠纷时的灵活性和判断力。
第三个故事讲述了李惠在处理燕争巢的事件时,通过观察燕子的行为,判断出真正的巢主。这一故事不仅展示了李惠的智慧和观察力,同时也通过燕子的行为,隐喻了人们在争夺利益时的心理和行为。
这三个故事共同体现了古代官员在处理纠纷时的智慧和公正,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法律和秩序的重视。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官员在处理纠纷时,不仅注重事实的真相,还注重通过观察和判断,做出公正的裁决。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为我们今天处理纠纷提供了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