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安重荣韩彦古-原文
安重荣虽武人而习吏事。
初为成德节度,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
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
其父泣不忍,其母从旁诟夫面,夺剑而逐其子,问之,乃继母也。
重荣为叱其母出,而从后射杀之。
韩彦古字子师,延安人,蕲王世忠之子。
知平江府。
有士族之母,讼其夫前妻子之者,以衣冠扶掖而来,乃其嫡子也。
彦古曰:“事体颇重,当略惩戒之。”
母曰:“业已论诉,愿明公据法加罪。”
彦古曰:“若然,必送狱而后明,汝年老,必不能理对,姑留扶掖之子,就狱与证,徐议所决。”
母良久云:“乞文状归家,俟其不悛,即再告理。”
由是不敢复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安重荣韩彦古-译文
安重荣虽然是武将,但也熟悉文官的事务。
他最初担任成德节度使时,有一对夫妇控告他们的儿子不孝顺。
安重荣拔出剑,递给父亲让他自杀。
父亲哭泣不忍心下手,母亲在一旁责骂丈夫,夺过剑并赶走了儿子,询问后得知,这位母亲是继母。
安重荣斥责继母并让她离开,然后从后面射杀了她。
韩彦古,字子师,是延安人,蕲王世忠的儿子。
他担任平江府的知府。
有一位士族的母亲,控告她丈夫前妻的儿子,带着衣冠整齐的嫡子前来。
韩彦古说:“这件事很重要,应该稍微惩戒一下。”
母亲说:“已经提起诉讼,希望大人依法定罪。”
韩彦古说:“如果是这样,必须送进监狱才能查明,你年纪大了,肯定无法应对,暂时留下扶掖的儿子,进监狱作证,慢慢商议决定。”
母亲沉默良久后说:“请给我一份文书回家,等他不知悔改,再告发。”
从此以后,她不敢再来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安重荣韩彦古-注解
安重荣: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以勇猛著称,曾任成德节度使。
成德节度:唐代设立的节度使之一,辖境大致在今河北省中部。
继母:父亲再娶的妻子,相对于生母而言。
韩彦古:南宋时期的官员,字子师,延安人,蕲王韩世忠之子。
平江府:南宋时期的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士族: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家族。
嫡子:正妻所生的儿子,相对于庶子而言。
文状:古代官府出具的书面文件,通常用于记录案件或证明事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安重荣韩彦古-评注
本文通过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中的家庭纠纷及其处理方式。安重荣的故事反映了五代时期的社会风气和司法实践。安重荣作为武将,处理家庭纠纷时采取了极端的手段,直接授剑给父亲让其自杀不孝之子,这种行为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孝道的极端重视以及法律的严酷性。然而,当发现不孝之子的母亲是继母时,安重荣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将继母叱出并射杀,这一行为揭示了继母在古代家庭中的地位和待遇问题,以及社会对继母的偏见。
韩彦古的故事则展示了南宋时期官员处理家庭纠纷的智慧。韩彦古面对士族之母的诉讼,没有立即采取严厉措施,而是考虑到母亲的年迈和案件的复杂性,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他建议母亲先回家,如果儿子不改过,再行告理。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南宋时期官员在处理家庭纠纷时的审慎和人性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家庭和谐的重视。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两个故事都涉及到了孝道、家庭伦理和司法实践等主题。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这两个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安重荣的故事强调了孝道的绝对性,而韩彦古的故事则展示了在维护孝道的同时,如何兼顾人性和法律的灵活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两个故事通过简洁的叙述和生动的对话,成功地塑造了安重荣和韩彦古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安重荣的果断和韩彦古的智慧都通过他们的言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同时,故事中的细节描写,如安重荣拔剑授父、韩彦古与士族之母的对话,都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两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五代和南宋时期社会风貌和司法实践的珍贵资料。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对孝道的重视、对家庭纠纷的处理方式以及官员在司法实践中的智慧和人性化考量。这些历史细节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和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