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传奇是指唐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结合了历史、浪漫、神话与现实元素,着重描述唐代的宫廷、民间以及爱情故事。许多唐代著名文学家如白居易、元稹等人也创作了传奇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内容通常包括了爱情、历史、神话和奇异故事。它以诗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既有现实题材的描述,又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虚构的奇幻成分。唐传奇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陈鸾凤-原文
唐元和中,有陈鸾凤者,海康人也,负气义,不畏鬼神,乡党咸呼为“后来周处”。
海康旧有雷公庙,邑人虔洁祭祀,祷祝既淫,妖妄亦作。
邑人每岁闻新雷日,记某甲子,一旬复值斯日,百工不敢动作,犯者不信宿必震死,其应如响。
时海康大旱,邑人祷而无应。
鸾凤大怒曰:“吾之乡,乃雷乡也,为神不福,况受人奠酬如斯!稼穑既焦,陂池已涸,牲牢飨尽,焉用庙为!”
遂秉炬爇之。
其风俗,不得以黄鱼彘肉,相和,食之亦必震死。
是日,鸾凤持竹炭刀,于野田中,以所忌物相和啖之,将有所伺。
果怪云生,恶风起,迅雷急雨震之。
鸾凤乃以刃上挥,果中雷左股而断。
雷堕地,状类熊猪,毛角,肉翼青色,手执短柄刚石斧,流血注然,云雨尽灭。
鸾凤知雷无神,遂驰赴家,告其血属曰:“吾断雷之股矣,请观之。”
亲爱愕骇,共往视之,果见雷折股,而已又持刀,欲断其颈,啮其肉。
为群众共执之曰:“霆是天上灵物,尔为下界庸人,辄害雷公,必我一乡受祸,”
众捉衣袂,使鸾凤奋击不得。
逡巡,复有云雷,裹其伤者,和断股而去。
沛然云雨,自午及西,涸苗皆立矣。
遂被长幼共斥之,不许还舍。
于是持刀行二十里,诣舅兄家。
及夜,又遭霆震,天火焚其室。
复持刀立于庭,雷终不能害。
旋有人告其舅兄向来事,又为逐出。
复往僧室,亦为霆震,焚爇如前。
知无容身处,乃夜秉炬,入于乳穴嵌孔之处,后雷不复能震矣。
至曙,然后返舍,自后海康每有旱,邑人即醵金与鸾凤,请依前调二物食之,持刀如前,皆有云雨滂沱,终不能震。
如此二十余年,俗号鸾风为雨师。
至大和中,刺史林绪知其事,召至州,诘其端倪。
鸾风云:“少壮之时,心如铁石,鬼神雷电,视之若无当者。愿杀一身,请苏万姓,即上玄焉能使雷鬼敢骋其凶臆也!”
遂献其刀于绪,厚酬其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陈鸾凤-译文
唐朝元和年间,有个叫陈鸾凤的人,是海康人,他讲义气,不害怕鬼神,乡里的人都称他为‘后来的周处’。
海康县以前有个雷公庙,当地的人虔诚地祭祀,祷告祈求过多,妖魔鬼怪也开始出现。当地的人每年听到新雷的时候,记下那天是甲子日,如果再过十天又是同一天,各行各业的人都不敢动工,违反的人不相信会在一夜之间被雷震死,应验得非常快。
当时海康县大旱,当地的人祈求雷神但没有得到回应。陈鸾凤非常愤怒地说:‘我的家乡是雷乡,雷神不保佑我们,何况他们接受我们的祭品还这么多!庄稼都枯焦了,池塘也干涸了,祭品都吃完了,还建庙干什么!’
于是他拿着火把烧毁了庙宇。当地的习俗是不可以用黄鱼和猪肉一起吃,否则也会被雷震死。
那天,陈鸾凤拿着竹炭刀,在田野中,用那些禁忌的食物混合着吃,准备观察情况。果然有怪云升起,恶风四起,迅雷和急雨随之而来。陈鸾凤就举起刀,果然击中了雷神的左腿,将其砍断。
雷神跌落在地上,形状像熊又像猪,有毛有角,肉翅是青色的,手里拿着短柄的刚石斧,血流如注,云雨都消失了。
陈鸾凤知道雷神没有神力,于是急忙跑回家,告诉他的家人说:‘我砍断了雷神的腿,请你们来看看。’
家人惊讶害怕,一起去看了,果然看到雷神的腿断了,他又拿起刀,想要砍断它的脖子,咬它的肉。众人一起抓住他,不让他动手。
犹豫了一下,又有云雷聚集,裹着受伤的雷神,带着断腿离开了。顿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从中午一直下到傍晚,干涸的庄稼都重新挺立起来。
于是,大家都不让他回家,他拿着刀走了二十里,来到舅舅家。到了晚上,又遭到了雷击,房子被天火烧毁。他又拿着刀站在院子里,雷神最终也没有伤害到他。
有人告诉他舅舅之前的事情,他又被驱逐出去。他又去了僧侣的住处,也被雷击,房子像之前一样被烧毁。他知道没有地方可以安身,于是晚上拿着火把,躲进了一个乳穴的孔洞里,之后雷神再也没有能震到他。
直到天亮,他才回到家。从那以后,每当海康县有旱灾,当地的人就会集钱给陈鸾凤,请他按照以前的方法,用两种食物来祈雨,拿着刀,都会有大雨倾盆,雷神也无法伤害他。
这样过了二十多年,民间称陈鸾凤为雨师。到了大和年间,刺史林绪知道了这件事,召见了他,询问事情的经过。陈鸾凤说:‘我年轻的时候,心如铁石,对鬼神雷电视若无睹。我愿意牺牲自己,让万民得救,即使上天的雷神也不敢肆意凶恶。’
于是他把刀献给了林绪,并得到了丰厚的报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陈鸾凤-注解
唐元和中:唐朝元和年间,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时间为公元806年至820年。
陈鸾凤:陈鸾凤是当时的一个人物,以不畏鬼神著称。
海康人:海康是广东省湛江市下辖的一个县,陈鸾凤是那里的人。
负气义:具有豪气义气。
不畏鬼神:不畏惧鬼神。
乡党:同乡的人。
后来周处:周处是东晋时期的名将,以勇猛著称,此处比喻陈鸾凤有周处一样的勇猛。
雷公庙:供奉雷神的庙宇。
邑人:同县的人。
虔洁祭祀:虔诚地祭祀。
祷祝:祈祷祝愿。
淫:过分,过度。
妖妄:妖魔鬼怪。
百工:各行各业的人。
犯者:触犯的人。
不信宿:不超过一晚。
震死:被雷击死。
应如响:反应非常迅速。
大旱:严重的旱灾。
稼穑:农作物。
陂池:池塘。
牲牢:牲畜。
飨:宴请。
秉炬:手持火炬。
爇:烧毁。
黄鱼彘肉:黄鱼和猪肉。
相和:混合。
啖:吃。
怪云生:怪云出现。
恶风起:恶风刮起。
迅雷急雨:急速的雷雨。
中雷左股而断:击中雷神的左腿并使其断裂。
短柄刚石斧:短柄的刚石斧。
流血注然:血流如注。
上玄:天上的神明。
鬼神雷电:鬼神和雷电。
凶臆:凶恶的意图。
醵金:集资。
雨师:掌管雨水的神。
刺史:地方行政长官。
林绪:林绪是当时的刺史。
诘:询问。
端倪:事情的真相。
少壮之时:年轻的时候。
苏万姓:救活万民。
厚酬:丰厚的报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陈鸾凤-评注
唐元和中,有陈鸾凤者,海康人也,负气义,不畏鬼神,乡党咸呼为“后来周处”。
此句开篇即点明主人公陈鸾凤的籍贯和性格特点,‘负气义’表现了他的刚毅和正义感,‘不畏鬼神’则彰显了他对传统神祇的蔑视,而‘后来周处’这一称号则暗示了他的英勇和为民除害的决心,为后文的故事铺垫了基调。
海康旧有雷公庙,邑人虔洁祭祀,祷祝既淫,妖妄亦作。
此句描述了海康的雷公庙及其存在的问题。‘虔洁祭祀’反映了当地人对神祇的敬畏,但‘祷祝既淫’和‘妖妄亦作’则揭示了祭祀活动中的过度和迷信,为陈鸾凤的行为提供了背景。
邑人每岁闻新雷日,记某甲子,一旬复值斯日,百工不敢动作,犯者不信宿必震死,其应如响。
此句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雷公庙的神秘力量和人们对它的恐惧。‘每岁闻新雷日’表明了雷公庙与雷神信仰的紧密联系,而‘百工不敢动作’则揭示了信仰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为陈鸾凤的挑战埋下伏笔。
时海康大旱,邑人祷而无应。
此句通过大旱的背景,突出了信仰的无力,为陈鸾凤的反抗提供了契机。
鸾凤大怒曰:“吾之乡,乃雷乡也,为神不福,况受人奠酬如斯!稼穑既焦,陂池已涸,牲牢飨尽,焉用庙为!”
此句展现了陈鸾凤的愤怒和决心。他指责雷公庙未能带来福祉,反而导致旱灾,从而表达了他对神权的质疑和对民生的关怀。
遂秉炬爇之。
此句描述了陈鸾凤采取的行动,即火烧雷公庙,体现了他的果断和勇气。
其风俗,不得以黄鱼彘肉,相和,食之亦必震死。
此句介绍了海康的迷信风俗,黄鱼彘肉是雷公庙的禁忌食物,食用者必遭雷击,反映了当地人对神祇的敬畏和恐惧。
是日,鸾凤持竹炭刀,于野田中,以所忌物相和啖之,将有所伺。
此句描述了陈鸾凤的挑衅行为,他故意在雷公庙的禁忌食物中进食,试图激怒雷神。
果怪云生,恶风起,迅雷急雨震之。
此句描绘了雷神对陈鸾凤的反击,雷声、风和雨的描绘生动形象,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气氛。
鸾凤乃以刃上挥,果中雷左股而断。
此句表现了陈鸾凤的英勇,他挥刀斩断了雷神的左腿,展现了他在与神力的对抗中的胜利。
雷堕地,状类熊猪,毛角,肉翼青色,手执短柄刚石斧,流血注然,云雨尽灭。
此句详细描绘了雷神的形象,突出了其神秘和恐怖,同时也强调了陈鸾凤的勇敢。
鸾凤知雷无神,遂驰赴家,告其血属曰:“吾断雷之股矣,请观之。”
此句展现了陈鸾凤的冷静和自信,他意识到雷神并无真正的神力,并立即回家向家人展示他的胜利。
亲爱愕骇,共往视之,果见雷折股,而已又持刀,欲断其颈,啮其肉。
此句描述了陈鸾凤家人的反应,他们惊讶于雷神的真实状态,并目睹了陈鸾凤的进一步行动。
为群众共执之曰:“霆是天上灵物,尔为下界庸人,辄害雷公,必我一乡受祸,”众捉衣袂,使鸾凤奋击不得。
此句展现了村民对陈鸾凤的阻拦,他们认为雷神是神圣的,而陈鸾凤的行为会带来灾难,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力量。
逡巡,复有云雷,裹其伤者,和断股而去。
此句描述了雷神受伤后逃离的场景,展现了其脆弱和恐惧。
沛然云雨,自午及西,涸苗皆立矣。
此句描绘了雷神逃离后带来的后果,即长时间的降雨,解决了旱情,反映了民间信仰的神秘力量。
遂被长幼共斥之,不许还舍。
此句描述了村民对陈鸾凤的排斥,认为他的行为触怒了神灵,因此不让他回家。
于是持刀行二十里,诣舅兄家。
此句展现了陈鸾凤的坚韧,他不被村民接受,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
及夜,又遭霆震,天火焚其室。
此句描述了陈鸾凤遭遇的又一次灾难,展现了神力的强大和不可抗力。
复持刀立于庭,雷终不能害。
此句表现了陈鸾凤的坚定,他面对神力的威胁,依然勇敢地站立在庭院中。
旋有人告其舅兄向来事,又为逐出。
此句描述了陈鸾凤再次被驱逐,反映了他在村民中的孤立无援。
复往僧室,亦为霆震,焚爇如前。
此句描述了陈鸾凤的又一次遭遇,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逃脱神力的追击。
知无容身处,乃夜秉炬,入于乳穴嵌孔之处,后雷不复能震矣。
此句展现了陈鸾凤的机智,他找到了一个安全的藏身之处,从而避开了雷神的追击。
至曙,然后返舍,自后海康每有旱,邑人即醵金与鸾凤,请依前调二物食之,持刀如前,皆有云雨滂沱,终不能震。
此句描述了陈鸾凤在村民中的地位变化,他成为了雨师,每当旱灾发生,村民都会请他来解决问题。
如此二十余年,俗号鸾风为雨师。
此句总结了陈鸾凤的一生,他成为了民间传说中的英雄,被尊称为雨师。
至大和中,刺史林绪知其事,召至州,诘其端倪。
此句描述了陈鸾凤的故事被官方知晓,并引起了重视。
鸾风云:“少壮之时,心如铁石,鬼神雷电,视之若无当者。愿杀一身,请苏万姓,即上玄焉能使雷鬼敢骋其凶臆也!”
此句展现了陈鸾凤的豪迈和无私,他愿意为了人民的福祉而牺牲自己,表达了他对神权的蔑视和对人民的爱。
遂献其刀于绪,厚酬其值。
此句描述了陈鸾凤将他的武器献给刺史林绪,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反映了他在官方眼中的价值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