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传奇是指唐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结合了历史、浪漫、神话与现实元素,着重描述唐代的宫廷、民间以及爱情故事。许多唐代著名文学家如白居易、元稹等人也创作了传奇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内容通常包括了爱情、历史、神话和奇异故事。它以诗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既有现实题材的描述,又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虚构的奇幻成分。唐传奇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阳城-原文
阳城,贞元中与三弟隐居陕州夏阳山中。
相誓不婚,吸菽饮水,莞箪布衾,熙熙怡怡,同于一室。
后遇岁荒,屏迹不与同里往来,俱于求也。
或采桑访之皮,屑以为粥;讲论诗书,未尝暂辏有苍头曰都儿。
与主协心,盖管宁之比也。
里人敬以哀,馈食稍丰,则闭户不纳,散于饿禽。
后里人窃令于中户致糠核十数杯,乃就地食焉。
他日,山东诸侯闻其高义,发使寄五百缣。
城固拒却,使者受命不令返。
城乃标于屋隅,未尝启缄。
无何,有节士郑俶者,迫于营举,投人不应,因途经其门,往谒之。
俶戚容瘵貌。
城留食旬时,问俶所之,及其瘠瘁之端。
俶具以情告。
城曰:‘感足下之操,城有诸侯近贶物,无所用,辄助足下人子终身之道。’
俶固让。
城曰:‘子苟非妄,又何让焉。’
俶对口:‘君子既施不次之恩,某愿终志后,为奴仆偿之。’
遂去。
俶东洛茔事罢,杖归城,以副前约。
城曰:‘子奚如是!苟无他系,同志为学可也,何必云役己以相依?’
俶泣涕曰:‘若然者,微躯何幸!’
俶于记览苦不长,月余,城令讽《毛诗》,虽不辍寻读,及与之讨论,如水投石也。
俶大惭。
城曰:‘子之学,与吾弟相呢不能舍,有以致是耶。今所止阜北,有高显茅斋,子可自玩习也。’
俶甚喜,遽迁之。
复经月馀,城访之,与论《国风》,虽加功,竟不能往复一辞。
城方出,未三二十步,俶缢于梁下。
供饩童窥之,惊以告城。
城恸哭,若裂支体。
乃命都儿将酒奠之,及作文亲致祭,自咎不敏:‘我虽不杀俶,俶因我而死!’
自脱衣,令仆夫负之,都儿行槚楚十五,仍服缌麻,厚瘞之。
由是为缙绅之所推重。
后居谏议大夫时,极谏裴延龄下合为国相,其言至恳,唐史书之。
及出守江华都,日炊米西斛,鱼羹一大鬵,自天使及草衣村野之夫,肆其食之。
并置瓦瓯椫杓,有类中衢樽也。
(以上选自《乾□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阳城-译文
阳城在贞元年间和三个弟弟一起隐居在陕州夏阳山。他们发誓不结婚,只吃豆子和喝水,用竹筒和布做被子,生活得快乐而满足,一起住在同一个屋子里。后来遇到荒年,他们不与乡邻往来,都去寻求帮助。有人采桑叶来拜访他们,将桑叶磨成粉做成粥;他们讨论诗书,从未停止过。有一个名叫都儿的仆人,与主人同心协力,就像是管宁一样。乡里的人尊敬他们,送来的食物稍微丰盛一些,他们就关上门不接受,而是将食物散给饥饿的鸟禽。后来乡里的人偷偷地在屋子的中间放下十几杯糠和核,阳城就在那里吃了。有一天,山东的诸侯听说了他们的高尚品德,派人送来五百匹缣。阳城坚决拒绝,使者接受命令后没有返回。阳城就把缣挂在屋角,从未打开过。不久,有位名叫郑俶的节士,因为参加科举考试而受迫,没有人愿意收留他,于是路过阳城的家门,去拜访他。郑俶面容憔悴,身体虚弱。
阳城留他住了十天,问他要去哪里,以及他瘦弱的原因。郑俶详细地告诉了他。阳城说:‘感谢你的品德,我有诸侯赠送的财物,没有用,就帮助你解决终身的问题吧。’
郑俶坚决推辞。阳城说:‘如果你不是虚言,又何必推辞呢。’
郑俶回答说:‘君子已经给了我非同寻常的恩惠,我愿意在你去世后,为你的儿子做奴隶来偿还这份恩情。’
于是他离开了。郑俶在东洛处理后事完毕,拄着拐杖回到阳城,实现了之前的约定。阳城说:‘你为什么这样呢!如果你没有其他牵挂,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不就可以了,何必说让自己受苦来相依为命呢?’
郑俶哭泣着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多么幸运啊!’
郑俶在阅读方面不太擅长,一个多月后,阳城让他读《毛诗》,虽然他没有中断阅读,但与他讨论时,就像是水投入石头一样没有回应。郑俶非常惭愧。阳城说:‘你的学问,与我的弟弟相提并论都无法舍弃,这是为什么?现在我们住在阜北,有一间高显的茅屋,你可以自己去那里学习。’
郑俶非常高兴,立刻搬了过去。又过了一个多月,阳城去拜访他,与他讨论《国风》,尽管他努力了,但最终不能相互对答一问。阳城刚出门,走了不到三十步,郑俶就在梁下吊死了。供饭的仆人发现了,惊慌地告诉了阳城。阳城痛哭流涕,好像身体被撕裂了一样。他命令都儿拿酒来祭奠他,并亲自写文章致祭,自责不聪明:‘我虽然没有杀害郑俶,但郑俶却因为我而死!’
他脱下衣服,让仆人背着他,都儿打了十五下板子,他还是穿着麻衣,厚葬了他。从此,他被士大夫们所推崇。后来他在担任谏议大夫时,极力劝谏裴延龄不应该担任国相,他的话非常诚恳,被唐史记载下来。等到他出守江华都时,每天煮米一斛,鱼汤一大锅,从天使到村野的普通人,都可以在那里吃饭。他还放置了瓦罐和勺子,就像市场上的酒杯一样。(以上内容选自《乾□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阳城-注解
阳城:指阳城,唐代文学家,字伯易,此指阳城本人。
贞元中: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贞元中即指贞元年间,大约是公元785年至805年。
隐居:指隐居山林,不问世事。
陕州夏阳山:陕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夏阳山是陕州的一个山名。
相誓:相互发誓。
不婚:不结婚。
吸菽饮水:吸豆饮水,指生活简朴。
莞箪布衾:莞是竹席,箪是竹制的饭盒,布衾是布制的被子,指简陋的家具。
熙熙怡怡:形容心情愉快,生活幸福。
同于一室:同住一室。
岁荒:年成不好,发生饥荒。
屏迹:隐藏踪迹。
同里:同乡。
求也:指寻求食物。
采桑访之皮:采桑叶,用桑皮。
屑以为粥:将桑皮磨成粉末,做成粥。
讲论诗书:讨论诗书。
未尝暂辏:从未懈怠。
苍头:古代对仆人的称呼。
都儿:仆人的名字。
协心:同心协力。
管宁:三国时期魏国名士,以清高著称。
哀:哀悼。
馈食:赠送食物。
稍丰:稍微丰盛。
闭户不纳:关上门不接受。
散于饿禽:将食物分散给饥饿的禽鸟。
糠核:米糠和谷核,指粗粮。
缣:细绢,一种丝织品。
标于屋隅:放在屋角。
启缄:打开封缄。
节士:有节操的士人。
营举:参加科举考试。
人子:人子,指人子之身,即人的身份。
终身之道:终身的事业或道路。
固让:坚决推辞。
不次之恩:非常之恩。
讽《毛诗》:讽诵《毛诗》,即背诵《诗经》。
国风:《诗经》中的部分,包括十五国风。
供饩童:负责供食的仆人。
槚楚:古代的一种刑罚,用鞭子打。
缌麻:古代丧服的一种,用麻布制成。
瘞:埋葬。
谏议大夫:唐代官职,负责向皇帝进谏。
裴延龄:唐代官员,曾任宰相。
合为国相:共同担任国相。
唐史:指《新唐书》。
西斛:古代量器,一斛等于十斗。
鬵: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具,类似锅。
瓦瓯椫杓:瓦制的碗、勺。
中衢樽:指市场上的酒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阳城-评注
阳城,贞元中与三弟隐居陕州夏阳山中。相誓不婚,吸菽饮水,莞箪布衾,熙熙怡怡,同于一室。
此句描绘了阳城与其三弟隐居的清苦生活,体现了古人对于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崇尚。‘相誓不婚’表现了他们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脱,‘吸菽饮水,莞箪布衾’则是对简朴生活的具体描述,‘熙熙怡怡’则传达了他们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这种生活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安贫乐道’的价值观。
后遇岁荒,屏迹不与同里往来,俱于求也。或采桑访之皮,屑以为粥;讲论诗书,未尝暂辏有苍头曰都儿。
此段文字描绘了阳城在灾荒时期的生存状态。‘后遇岁荒’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屏迹不与同里往来’则展现了阳城对于世俗的淡泊和对于清静生活的向往。‘或采桑访之皮,屑以为粥’则是对他生活困苦的写实,‘讲论诗书,未尝暂辏’则表现了他对于学问的热爱和执着。‘有苍头曰都儿’则是对他忠诚仆人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忠诚的重视。
与主协心,盖管宁之比也。里人敬以哀,馈食稍丰,则闭户不纳,散于饿禽。
此句通过对比,将阳城与管宁相提并论,突出了他的人格魅力。‘与主协心’表现了他对主人的忠诚和尊重,‘盖管宁之比也’则是对他品德的肯定。‘里人敬以哀’则反映了乡人对他的敬重和同情,‘馈食稍丰,则闭户不纳,散于饿禽’则是对他节俭品质的描述,表现了他对于物质生活的淡泊。
后里人窃令于中户致糠核十数杯,乃就地食焉。
此句通过‘窃令’和‘糠核’等词语,描绘了阳城在困难时期的艰辛生活。‘窃令’表现了乡人的细心和关爱,‘糠核’则是对他生活困苦的写实,‘就地食焉’则表现了他对于生活的适应能力。
他日,山东诸侯闻其高义,发使寄五百缣。
此句通过‘山东诸侯’和‘高义’等词语,表现了阳城在当时社会中的声望和影响力。‘发使寄五百缣’则是对他慷慨行为的描写,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
城固拒却,使者受命不令返。
此句通过‘城固拒却’和‘使者受命不令返’等词语,展现了阳城对于物质财富的淡泊态度,以及他坚守道义的精神。
城乃标于屋隅,未尝启缄。
此句通过‘标于屋隅’和‘未尝启缄’等词语,表现了阳城对于财富的淡然态度,以及他对于物质生活的超脱。
无何,有节士郑俶者,迫于营举,投人不应,因途经其门,往谒之。
此句通过‘节士郑俶’和‘迫于营举’等词语,描绘了郑俶的困境和阳城的善良。‘投人不应’则表现了郑俶的无奈和苦闷,‘因途经其门,往谒之’则是对阳城善良品质的肯定。
俶戚容瘵貌。
此句通过‘戚容瘵貌’等词语,描绘了郑俶的病态和憔悴,为后文他的死亡埋下伏笔。
城留食旬时,问俶所之,及其瘠瘁之端。
此句通过‘留食旬时’和‘问俶所之’等词语,展现了阳城对郑俶的关心和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弱者的关爱。
俶具以情告。
此句通过‘具以情告’等词语,表现了郑俶的坦诚和真诚,也体现了古人对真诚的重视。
城曰:‘感足下之操,城有诸侯近贶物,无所用,辄助足下人子终身之道。’
此句通过‘感足下之操’和‘辄助足下人子终身之道’等词语,展现了阳城对郑俶的感激之情,以及他乐于助人的品质。
俶固让。
此句通过‘固让’等词语,表现了郑俶的谦逊和礼让,也体现了古人对谦逊的推崇。
城曰:‘子苟非妄,又何让焉。’
此句通过‘子苟非妄’和‘又何让焉’等词语,展现了阳城对郑俶的信任和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诚信的重视。
俶对口:‘君子既施不次之恩,某愿终志后,为奴仆偿之。’
此句通过‘君子既施不次之恩’和‘愿终志后,为奴仆偿之’等词语,展现了郑俶对阳城的感激之情,以及他知恩图报的品质。
遂去。
此句通过‘遂去’等词语,表现了郑俶的决绝和坚定,也体现了古人对忠诚的推崇。
俶东洛茔事罢,杖归城,以副前约。
此句通过‘东洛茔事罢’和‘杖归城’等词语,展现了郑俶对阳城的承诺和守信,也反映了古人对诚信的重视。
城曰:‘子奚如是!苟无他系,同志为学可也,何必云役己以相依?’
此句通过‘子奚如是’和‘苟无他系,同志为学可也’等词语,展现了阳城对郑俶的关心和期望,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学问的重视。
俶泣涕曰:‘若然者,微躯何幸!’
此句通过‘泣涕’和‘微躯何幸’等词语,展现了郑俶对阳城的感激之情,以及他对于命运的感慨。
俶于记览苦不长,月余,城令讽《毛诗》,虽不辍寻读,及与之讨论,如水投石也。
此句通过‘记览苦不长’和‘如水投石也’等词语,展现了郑俶在学问上的困难和阳城对他的耐心指导,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学问的尊重。
俶大惭。
此句通过‘大惭’等词语,展现了郑俶在学问上的自省和谦虚。
城曰:‘子之学,与吾弟相呢不能舍,有以致是耶。今所止阜北,有高显茅斋,子可自玩习也。’
此句通过‘子之学’和‘有高显茅斋’等词语,展现了阳城对郑俶的关心和期望,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学问的重视。
俶甚喜,遽迁之。
此句通过‘俶甚喜’和‘遽迁之’等词语,展现了郑俶对阳城的感激和喜悦,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环境的重视。
复经月馀,城访之,与论《国风》,们虽加功,竟不能往复一辞。
此句通过‘与论《国风》’和‘竟不能往复一辞’等词语,展现了郑俶在学问上的进步和阳城对他的指导,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学问的尊重。
城方出,未三二十步,俶缢于梁下。
此句通过‘城方出’和‘俶缢于梁下’等词语,展现了郑俶的突然死亡,为后文阳城的悲痛和自责埋下伏笔。
供饩童窥之,惊以告城。
此句通过‘供饩童’和‘惊以告城’等词语,展现了供饩童的惊慌和阳城的悲痛。
城恸哭,若裂支体。
此句通过‘恸哭’和‘若裂支体’等词语,展现了阳城对郑俶的悲痛和自责,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
乃命都儿将酒奠之,及作文亲致祭,自咎不敏:‘我虽不杀俶,俶因我而死!’
此句通过‘命都儿将酒奠之’和‘自咎不敏’等词语,展现了阳城对郑俶的悼念和自责,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
自脱衣,令仆夫负之,都儿行槚楚十五,仍服缌麻,厚瘞之。
此句通过‘自脱衣’和‘厚瘞之’等词语,展现了阳城对郑俶的尊重和悼念,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死者的尊重。
由是为缙绅之所推重。
此句通过‘由是为缙绅之所推重’等词语,展现了阳城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德行的重视。
后居谏议大夫时,极谏裴延龄下合为国相,其言至恳,唐史书之。
此句通过‘极谏裴延龄下合为国相’和‘其言至恳’等词语,展现了阳城在政治上的担当和勇气,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忠诚的推崇。
及出守江华都,日炊米西斛,鱼羹一大鬵,自天使及草衣村野之夫,肆其食之。
此句通过‘日炊米西斛’和‘肆其食之’等词语,展现了阳城在生活中的简朴和节俭,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
并置瓦瓯椫杓,有类中衢樽也。
此句通过‘并置瓦瓯椫杓’和‘有类中衢樽也’等词语,展现了阳城在生活中的简朴和节俭,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