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传奇是指唐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结合了历史、浪漫、神话与现实元素,着重描述唐代的宫廷、民间以及爱情故事。许多唐代著名文学家如白居易、元稹等人也创作了传奇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内容通常包括了爱情、历史、神话和奇异故事。它以诗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既有现实题材的描述,又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虚构的奇幻成分。唐传奇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闾丘子-原文
有荣阳郑又玄,名家子也。
居长安中。
自小与邻舍闾丘氏子,偕读书于师氏。
又玄性骄,率以门望清贵,而闾丘氏寒贱者,往往戏而骂之曰:
“闾丘氏非吾类也!而我偕学于师氏,我虽不语,汝宁不愧于心乎?”
闾丘子默然有惭色。
后数岁,闾丘子病死。
及十年,又玄以明经上第。
其后调补参军于唐安郡。
既至官,郡守命假尉唐兴有同舍仇生者,大贾之子,年始冠。
其家资产万计。
日与又玄会,又玄累受其金钱赂遗,常与宴游。
然仇生非士族,未尝以礼貌接之。
尝一日,又玄置酒高会,而仇生不得予。
及酒阑,有谓又玄者曰:
“仇生与子同舍,会宴而仇生不得予,岂非有罪乎?”
又玄惭,即召仇生。
生至,又玄以卮饮之。
生辞不能引满,固谢。
又玄怒骂曰:
“汝市井之民,徒知锥刀尔,何为僭居官秩邪?且吾与汝为伍,实汝之幸,又何敢辞酒乎?”
因振衣起。
仇生羞且甚。
俛而退。
遂弃官闭门,不与人往来。
经数月病卒。
明年,郑罢官,侨居濛阳郡佛寺。
郑常好黄老之道。
时有吴道士者,以道艺闻,庐于蜀门山。
又玄高其风,即驱而就谒,愿为门弟子。
吴道士曰:
“子既慕神仙,当且居山林,无为汲汲于尘俗间。”
又玄喜谢曰:
“先生真有道者。某愿为隶于左右,其可乎?”
道士许而留之。
凡十五年,又玄志稍惰。
吴道士曰:
“子不能固其心,徒为居山林中,无补矣。”
又玄即辞去。
宴游濛阳郡久之。
其后东入长安,次褒城,舍逆旅氏。
遇一童儿十余岁,貌甚秀。
又玄与之语,其辨慧千转万化,又玄自谓不能及。
已而谓又玄曰:
“我与君故人有年矣,君省之乎?”
又玄曰:
“忘矣。”
童儿曰:
“吾尝生闾丘氏之门,居长安中,与子偕学于师氏。
子以我寒贱,且曰‘非吾类也’。
后又为仇氏子,尉于唐兴。
与子同舍。
子受我金钱赂遗甚多。
然子未尝以礼貌遇我,骂我市井之民。
何吾子骄傲之甚邪?”
又玄惊,因再拜谢曰:
“诚吾之罪也。然子非圣人,安得知三生事乎?”
童儿曰:
“我太清真人,上帝以汝有道气,故生我于人间,与汝为友,将授真仙之诀;
而汝以性骄傲,终不能得其道。
吁!可悲乎!”
言讫,忽亡所见。
又玄既寤其事,甚惭恚,竟以忧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闾丘子-译文
有个人叫郑又玄,是名家的儿子。他住在长安。从小和邻居闾丘家的孩子一起,在师氏那里读书。郑又玄性格骄傲,常常因为自己家世清贵,而闾丘家贫穷低微,常常嘲笑并侮辱他说:‘闾丘家不是我们这一类的人!我和你在师氏一起学习,我即使不说,你难道心里不觉得愧疚吗?’
闾丘家的孩子默默地感到羞愧。几年后,闾丘家的孩子病死了。
十年后,郑又玄因为精通经书而考中。之后被调到唐安郡担任参军。到了官职后,郡守安排他有一个同住的仇生,仇生是富商的儿子,年纪刚满二十岁。他家的财产数以万计。他每天都和郑又玄见面,郑又玄多次接受他的金钱贿赂,经常一起宴饮游乐。然而仇生不是士族,从未以礼相待。有一天,有人对郑又玄说:‘仇生和你住在一起,但宴会上他没有得到邀请,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郑又玄感到羞愧,立刻叫来仇生。仇生来了,郑又玄用酒杯给他倒酒。仇生推辞说不能喝满杯,坚决拒绝。郑又玄生气地骂道:‘你是个市井之徒,只知道用小利来换取东西,为什么要冒充官员呢?而且我和你交往,是你应该感到幸运的,你还有什么理由推辞酒呢?’
于是他整理了一下衣服站起来。仇生感到非常羞愧,低头退去。于是他辞去了官职,闭门不出,不再与人交往。几个月后,他因病去世。
第二年,郑又玄被罢官,寄居在濛阳郡的佛寺。郑又玄平时喜欢黄老之道。当时有个叫吴道士的人,因为道术而闻名,住在蜀门山。郑又玄非常尊敬他,就去找他拜访,愿意成为他的弟子。吴道士说:‘既然你向往神仙,就应该住在山林中,不要急于在尘世中奔波。’
郑又玄高兴地感谢说:‘先生真是位有道德的人。我愿意成为您的学生,可以吗?’
道士答应了并留下了他。总共十五年后,郑又玄的志向逐渐松懈。吴道士说:‘你无法坚定你的心,只是住在山林中,没有什么帮助。’
郑又玄于是辞别离开。在濛阳郡宴游了很久。之后他东行到了长安,接着到了褒城,住在旅店里。遇到一个十多岁的孩子,长得非常英俊。郑又玄和他交谈,他的辩才无碍,变化多端,郑又玄自认为比不上他。过了一会儿,孩子对郑又玄说:‘我和你已经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你记得吗?’
郑又玄说:‘忘记了。’
孩子说:‘我曾经出生在闾丘家,住在长安,和你一起在师氏那里学习。你因为我家贫贱,还说‘你不是我们这一类的人’。后来我又成为了仇家的孩子,在唐兴做官。我们住在同一个宿舍。你接受了我很多金钱的贿赂。然而你从未以礼待我,骂我是个市井之徒。你为什么这么骄傲呢?’
郑又玄惊讶,于是再次鞠躬道歉说:‘确实是我的过错。但你不是圣人,怎么能知道三生的事情呢?’孩子说:‘我是太清真人,上帝因为你身上有仙气,所以让我出生在人间,和你做朋友,准备传授你仙术;但你因为性格骄傲,最终不能得到仙道。唉!真可悲啊!’
说完,突然什么也看不见了。郑又玄醒来后,非常羞愧和愤怒,最终因为忧虑而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闾丘子-注解
荣阳郑又玄:荣阳是地名,郑又玄是古代人名,这里指的是郑又玄这个人。
名家子:名家,指古代的著名学者或世家子弟。
长安: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首都,即今天的西安。
闾丘氏:闾丘是一个姓氏,这里指的是姓闾丘的人。
寒贱:指贫穷低微的社会地位。
戏而骂之:开玩笑并侮辱他。
明经上第:明经是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上第指考试及格。
唐安郡:唐安是地名,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假尉:代理尉官,即代理军事官员。
大贾之子:大贾,指富商,这里指的是富商的儿子。
年始冠:冠,古代男子成年的仪式,这里指年满二十岁。
资产万计:资产极多,形容财富巨大。
赂遗:赠送财物。
市井之民:指普通百姓,市井指城市街市。
官秩:官职的等级。
振衣起:整理衣裳,起身离开。
黄老之道:黄老之道,指道家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蜀门山:蜀门山是地名,位于蜀地。
门弟子:指拜师学艺的学生。
道艺:指道教的技艺或法术。
居山林:住在山林之中,指隐居。
汲汲于尘俗间:热衷于世俗生活。
辩慧:聪明才智。
省之乎:还记得吗?
三生事:指前世、今生、来世的事情。
太清真人:太清真人,道教中的神灵。
有道气:指具有修道的潜质。
真仙之诀:修炼成仙的方法或秘诀。
忧卒:因忧虑而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闾丘子-评注
有荣阳郑又玄,名家子也。居长安中。
此句开篇点明主人公郑又玄的身份和居住地,荣阳为地名,名家子则表明其家世背景,长安为古代都城,居住于此也暗示了其地位之高。
自小与邻舍闾丘氏子,偕读书于师氏。
此句描述了郑又玄的童年生活,与闾丘氏子同窗,共同学习,为后文两人关系的转变埋下伏笔。
又玄性骄,率以门望清贵,而闾丘氏寒贱者,往往戏而骂之曰:‘闾丘氏非吾类也!而我偕学于师氏,我虽不语,汝宁不愧于心乎?’
此句揭示了郑又玄性格中的骄傲,他认为自己出身名门望族,而闾丘氏则寒贱,因此对闾丘氏子心生轻视,并以此为由对其进行嘲讽,表现出其心胸狭隘。
闾丘子默然有惭色。
闾丘氏子面对郑又玄的嘲讽,虽然内心感到羞愧,但并未反驳,表现出其性格的谦卑。
后数岁,闾丘子病死。
此句交代了闾丘氏子的结局,病死,暗示了其命运的不幸。
及十年,又玄以明经上第。
此句表明郑又玄在闾丘氏子死后十年,通过明经考试取得功名,表现出其才华横溢。
其后调补参军于唐安郡。
此句描述了郑又玄的仕途,调补参军,意味着他在官场上有所作为。
既至官,郡守命假尉唐兴有同舍仇生者,大贾之子,年始冠。
此句介绍了郑又玄在唐安郡任职期间,结识了仇生,仇生是大贾之子,年轻有为。
其家资产万计。日与又玄会,又玄累受其金钱赂遗,常与宴游。
此句揭示了郑又玄与仇生的交往,仇生用金钱换取郑又玄的陪伴,两人关系密切。
然仇生非士族,未尝以礼貌接之。
此句指出仇生并非士族出身,因此在交往中并未对郑又玄表现出应有的礼貌。
尝一日,又玄置酒高会,而仇生不得予。
此句描述了郑又玄举办宴会,仇生却未能参加,引发了郑又玄的反思。
及酒阑,有谓又玄者曰:‘仇生与子同舍,会宴而仇生不得予,岂非有罪乎?’
此句反映了郑又玄内心的矛盾,有人指出他对待仇生的态度不公,让他感到愧疚。
又玄惭,即召仇生。
此句表明郑又玄在反思后,决定召见仇生,以示诚意。
生至,又玄以卮饮之。
此句描述了郑又玄与仇生的见面,以酒为礼,表现出其悔过之意。
生辞不能引满,固谢。
此句表明仇生虽然接受了郑又玄的道歉,但仍然保持谦逊,不愿接受过多的酒。
又玄怒骂曰:‘汝市井之民,徒知锥刀尔,何为僭居官秩邪?且吾与汝为伍,实汝之幸,又何敢辞酒乎?’
此句再次揭示了郑又玄性格中的骄傲,他仍然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自居,对仇生进行指责。
因振衣起。
此句表明郑又玄在愤怒之下,起身离开。
仇生羞且甚。
此句描述了仇生面对郑又玄的指责,感到羞愧和愤怒。
俛而退。
此句表明仇生在羞愧和愤怒中,低着头退去。
遂弃官闭门,不与人往来。
此句揭示了仇生在受到郑又玄的侮辱后,选择放弃官职,闭门不出,表现出其自尊和刚烈。
经数月病卒。
此句交代了仇生的结局,病逝,暗示了其命运的不幸。
明年,郑罢官,侨居濛阳郡佛寺。
此句描述了郑又玄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罢官侨居濛阳郡佛寺,寻求心灵的慰藉。
郑常好黄老之道。
此句表明郑又玄在佛寺中,开始接触黄老之道,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时有吴道士者,以道艺闻,庐于蜀门山。
此句介绍了吴道士,他是一位以道艺闻名的道士,居住在蜀门山。
又玄高其风,即驱而就谒,愿为门弟子。
此句表明郑又玄对吴道士的道艺十分敬仰,主动拜访,并愿意成为其门下弟子。
吴道士曰:‘子既慕神仙,当且居山林,无为汲汲于尘俗间。’
此句是吴道士对郑又玄的教诲,告诉他追求神仙之道,应当远离尘世。
又玄喜谢曰:‘先生真有道者。某愿为隶于左右,其可乎?’
此句表明郑又玄对吴道士的教诲表示赞同,并愿意成为其弟子。
道士许而留之。
此句表明吴道士同意了郑又玄的请求,并留他在身边。
凡十五年,又玄志稍惰。
此句表明在吴道士的教导下,郑又玄修行了十五年,但他的志向逐渐变得懒惰。
吴道士曰:‘子不能固其心,徒为居山林中,无补矣。’
此句是吴道士对郑又玄的批评,指出他修行多年,但并未真正坚定其心志。
又玄即辞去。
此句表明郑又玄在吴道士的批评下,决定离开。
宴游濛阳郡久之。
此句描述了郑又玄离开吴道士后,在濛阳郡游玩了很长时间。
其后东入长安,次褒城,舍逆旅氏。
此句表明郑又玄离开濛阳郡,前往长安,并在褒城投宿。
遇一童儿十余岁,貌甚秀。
此句描述了郑又玄在旅途中遇到了一位英俊的童儿。
又玄与之语,其辨慧千转万化,又玄自谓不能及。
此句表明郑又玄与童儿交谈,发现童儿智慧过人,自己自愧不如。
已而谓又玄曰:‘我与君故人有年矣,君省之乎?’
此句是童儿对郑又玄的质问,暗示他们之间有着某种渊源。
又玄曰:‘忘矣。’
此句表明郑又玄对童儿的话感到惊讶,表示自己已经忘记了。
童儿曰:‘吾尝生闾丘氏之门,居长安中,与子偕学于师氏。子以我寒贱,且曰‘非吾类也’。后又为仇氏子,尉于唐兴。与子同舍。子受我金钱赂遗甚多。然子未尝以礼貌遇我,骂我市井之民。何吾子骄傲之甚邪?’
此句是童儿对郑又玄的指责,回顾了他们之间的恩怨,指责郑又玄的骄傲和傲慢。
又玄惊,因再拜谢曰:‘诚吾之罪也。然子非圣人,安得知三生事乎?’
此句表明郑又玄在童儿的指责下,感到震惊和悔恨,并表示自己确实有罪,但童儿并非圣人,怎能知道前世的事情。
童儿曰:‘我太清真人,上帝以汝有道气,故生我于人间,与汝为友,将授真仙之诀;而汝以性骄傲,终不能得其道。吁!可悲乎!’
此句是童儿对郑又玄的教诲,告诉他自己是一位仙人,上帝派他来教导郑又玄,但因为郑又玄的骄傲,他无法传授真仙之诀,感叹其可悲。
言讫,忽亡所见。
此句表明童儿在说完话后,突然消失了。
又玄既寤其事,甚惭恚,竟以忧卒。
此句表明郑又玄在经历了童儿的教诲后,悔恨不已,最终因忧虑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