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周忱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周忱-原文

周文襄公忱巡抚江南,有一册历,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

人初不解。

一日某县民告粮船江行失风,公诘其失船为某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所对参错。

公案籍以质,其人惊服。

始知公之日记非漫书也。

〔评〕蒋颖叔为江淮发运,尝于所居公署前立占风旗,使日候之置籍焉。

令诸漕纲吏程亦各记风之便逆。

每运至,取而合之,责其稽缓者,纲吏畏服。

文襄亦有所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周忱-译文

周文襄公忱在江南担任巡抚时,有一本日记,详细记录自己每天的行为,事无巨细,甚至连每天的阴晴风雨也必定详细记录。

起初人们不理解他为何这样做。

有一天,某县的百姓报告说粮船在江上行驶时遭遇了风灾,周文襄公询问他们失船的具体时间是上午还是下午,是东风还是西风,那人回答得含糊不清。

周文襄公拿出日记本对照,那人惊讶并佩服。

这时人们才知道周文襄公的日记并非随意书写。

〔评〕蒋颖叔担任江淮发运使时,曾在自己的官署前立了一面占风旗,每天派人观察并记录风向。

他还命令各漕运官员也各自记录风向的顺逆。

每次运输到达时,他会将这些记录拿来对照,责问那些拖延的人,漕运官员因此敬畏并服从。

周文襄公的做法也是有依据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周忱-注解

周文襄公忱:周忱,字文襄,明代官员,曾任江南巡抚,以勤政爱民著称。

册历:记录日常事务的册子,类似于日记或工作日志。

纤悉不遗:形容记录得非常详细,没有任何遗漏。

粮船:古代用于运输粮食的船只,是重要的物资运输工具。

失风:指船只因风力过大或风向不利而失事或延误。

蒋颖叔:蒋颖叔,明代官员,曾任江淮发运使,以精明能干著称。

占风旗:古代用于观测风向的旗帜,常用于航海或漕运中。

漕纲吏:负责漕运事务的官吏,漕运是古代通过水路运输粮食的重要方式。

稽缓:指因拖延或延误而导致的事务进展缓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周忱-评注

这段文字通过两个历史人物的行为,展现了古代官员在管理事务中的细致与严谨。周文襄公忱作为江南巡抚,每日详细记录天气和事务,不仅体现了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也反映了他对民生的关注。这种记录方式不仅有助于他处理突发事件,如粮船失风的情况,还能通过事实依据让民众信服,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权威。

蒋颖叔的故事则进一步强调了古代官员在漕运管理中的科学方法。他通过设立占风旗并要求漕纲吏记录风向,不仅提高了漕运的效率,还通过对比记录来问责延误的官吏,显示了他在管理上的严格和公正。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增强了官吏的责任感。

这两个故事共同反映了古代官员在管理中的细致入微和科学态度。他们不仅关注日常事务的细节,还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公正性。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员的勤政爱民精神和科学管理思想。周文襄公忱和蒋颖叔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人职责的履行,更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维护。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理念,即通过细致的管理和科学的方法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官员的管理智慧。作者通过对比周文襄公忱和蒋颖叔的行为,突出了他们在管理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他们的管理方法和思想。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具体行为,还反映了明代官员在管理中的科学态度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这些记录为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也为后世的管理者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周忱》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4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