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包拯-原文
包拯包孝肃知天长县,
有诉盗割牛舌者,
公使归屠其牛鬻之,
既有告此人盗杀牛者,
公曰:“何为割其家牛舌,而又告之?”
盗者惊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包拯-译文
包拯,字孝肃,担任天长县的知县时,
有人来告状,说有人偷割了他家牛的舌头,
包拯让那人回去把牛杀了卖掉,
不久后,有人来告发这个人偷杀牛,
包拯说:“你为什么要割他家牛的舌头,然后又来告发他?”
偷割牛舌的人听后,惊慌失措,最终认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包拯-注解
包拯:北宋著名政治家、法学家,以清廉公正著称,被誉为‘包青天’。
包孝肃:包拯的谥号,孝肃二字体现了其孝顺和严肃的品格。
天长县:北宋时期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天长市。
盗割牛舌:指偷割牛的舌头,古代牛是重要的农耕工具,盗割牛舌是一种严重的破坏行为。
鬻:卖,出售。
惊伏:因惊讶而屈服,指盗贼因被识破而认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包拯-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包拯在天长县任职期间处理的一起案件,展现了其智慧和公正的品格。故事中,有人报案称牛的舌头被盗割,包拯并未立即追查盗贼,而是让报案者回家将牛屠宰并出售。这一举动看似不合常理,实则暗含深意。包拯通过这一行为,巧妙地设下了一个陷阱,诱使真正的盗贼自投罗网。
当有人告发报案者盗杀牛时,包拯立即识破了其中的矛盾,质问为何盗贼会割自家牛的舌头后又告发自己。这一反问直击要害,使得盗贼无法自圆其说,最终惊伏认罪。包拯的这一处理方式,不仅体现了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推理能力,更彰显了其公正无私、明察秋毫的执法精神。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法治和公正的重视。包拯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其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后世官员的楷模。故事中的智慧断案,不仅是对包拯个人能力的赞美,更是对中国古代法治精神的颂扬。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智慧。包拯的冷静、机智和公正,通过短短几句话便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叙事手法,既符合古代史书的记载风格,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故事不仅是对包拯个人事迹的记录,更是对北宋时期社会治理和法治状况的反映。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对法治的重视,以及官员在处理案件时所展现的智慧和公正。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史和社会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