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传奇是指唐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结合了历史、浪漫、神话与现实元素,着重描述唐代的宫廷、民间以及爱情故事。许多唐代著名文学家如白居易、元稹等人也创作了传奇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内容通常包括了爱情、历史、神话和奇异故事。它以诗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既有现实题材的描述,又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虚构的奇幻成分。唐传奇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邓甲-原文
宝历中,邓甲者,事茅山道士峭岩。
峭岩者,真有道之士,药变瓦砾,符召鬼神。
甲精恳虔诚,不觉劳苦,夕少安睫,昼不安床。
峭岩亦念之,教其药,终不成;受其符,竟无应。
道士曰:‘汝于此二般无分,不可强学。’
授之禁天地蛇术。
寰字之内,唯一人而已。
甲得而归焉。
至乌江,忽遇会稽宰遭毒蛇螫其足,号楚之声,惊动闾里,凡有术者,皆不能禁。
甲因为治之,先以符葆其心,痛立止。
甲曰:‘须召得本色蛇,使收其毒,不然者,足将刖矣,是蛇疑人禁之,应走数里。’
遂立坛于桑林中,广四丈,以丹素周之。
乃飞篆字,召十里内蛇。
不移时而至,堆之坛上,高丈余,不知几万条耳。
后四大蛇,各长三丈,伟如汲桶,蟠其堆上。
时百余步草木,盛夏尽皆黄落。
甲乃跌足攀缘上其蛇堆之上,以青筱敲四大蛇脑曰:‘遣汝作五主,掌界内之蛇,焉得使毒害人?是者即住,非者即去。’
甲却下,蛇堆崩倒,大蛇先去,小蛇继往,以至于荆只有一小蛇,土色,肖箸,其长尺余,倍然不去。
甲令异宰来,垂足,叱蛇收其毒。
蛇初展缩,难之。
甲又叱之,如有物促之,只可长数寸耳,有膏流出其背,不得已而张口向疮吸之。
宰觉其脑内有物,如针走下。
蛇遂裂皮成水,只有脊骨在地。
宰遂无苦,厚遗之金帛。
时维扬有毕生,有常弄蛇于条,日戏于阛阓,遂大有资产,而建大第。
及卒,其子鬻其第,无奈其蛇,因以金帛召甲。
甲至,与一符,飞其蛇过城垣之外。
始货得宅。
甲后至浮梁县,时逼春风,有茶园之内,素有蛇毒,人不敢啜其茗,毙者已数十人,邑人知甲之神术,敛金帛,令去其害。
甲立坛,召蛇王,有一大蛇如股,长丈余,焕然锦色,其从者万条,而大者独登坛,与甲较其术。
蛇渐立,首隆数尺,欲过甲之首;甲以杖上拄其帽而高焉。
蛇首竟困,不能逾甲之帽,蛇乃路为水,余蛇皆毙。
倘若蛇首逾甲,即甲为水焉。
从此茗园遂绝其毒虺。
甲后居茅山学道,至今犹在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邓甲-译文
在宝历年间,有个叫邓甲的人,他侍奉茅山道士峭岩。峭岩是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他能用药物使瓦砾变成药,用符咒召唤鬼神。邓甲对他非常虔诚,不知疲倦,晚上稍微休息一下,白天也睡不着觉。峭岩也对他很关心,教他制药,但最终没有成功;教他使用符咒,也没有得到任何回应。道士说:“你对这两样都没有缘分,不可勉强学习。”
于是传授给他禁天地蛇术。在天下,只有他一个人会这种术。邓甲学会了后就回家了。到了乌江,他忽然遇到会稽县的县令被毒蛇咬了脚,发出楚地的惨叫声,惊动了乡里,所有会使用法术的人都不能制止毒蛇。邓甲就为他治疗,先是用符咒保护他的心,疼痛立刻就止住了。邓甲说:“必须召唤出真正的蛇,让它吸取毒液,否则,你的脚将会被截肢,因为这蛇怀疑是人用法术制服它,应该会逃走几里路。”
于是他在桑树林中设立了一个坛场,面积有四丈见方,用丹砂和白色粉末围起来。然后他书写符咒,召唤十里内的蛇。不一会儿,蛇就到了,堆在坛场上,高有一丈多,不知道有几万条。其中四条大蛇,每条有三丈长,粗壮如水桶,盘踞在蛇堆上。当时百步之内的草木,在盛夏时节都枯萎了。邓甲就跳下坛场,攀爬到蛇堆上,用青竹敲打四条大蛇的头部说:“让你们做五条蛇王,管理天下所有的蛇,怎么能让它们毒害人呢?如果是的,就留下来,不是的,就离开。”
邓甲退下,蛇堆倒塌,大蛇先离开,小蛇随后也走了,直到到达荆地,只剩下一条小蛇,土黄色,形状像筷子,长一尺多,却坚决不走。
邓甲让人把县令抬来,他蹲下脚,大声叱喝蛇吸取毒液。蛇开始时退缩,很难办。邓甲再次叱喝,好像有东西推动它,只能伸长几寸,有膏液从它背上流出,不得已张开嘴向伤口吸取。县令觉得蛇的脑内有东西,像针一样向下移动。蛇就裂开皮变成水,只剩下一根脊骨在地上。县令就没有痛苦了,给了他很多金帛。
当时扬州有个叫毕生的人,他一生都在玩蛇,每天在集市上玩耍,于是积累了很多财富,建起了大宅院。等到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卖掉了宅院,却无法处理那些蛇,于是用金帛请来了邓甲。邓甲到了,给他一个符咒,让他的蛇飞过城墙。这才买到了宅院。
邓甲后来到了浮梁县,当时正值春风,有一个茶园里一直有毒蛇,人们不敢喝那里的茶,已经有几十人因此丧命,当地人都知道邓甲的神术,聚集了金帛,让他去除害蛇。邓甲设立坛场,召唤蛇王,有条大蛇像大腿一样粗,长一丈多,颜色像锦缎,它的随从有上万条,但只有这条大蛇独自登上坛场,与邓甲较量法术。
蛇慢慢站立起来,头部隆起几尺,想要超过邓甲的头部;邓甲用拐杖顶住他的帽子,让他升高。蛇头最终困住了,不能超过邓甲的帽子,蛇就变成水,其余的蛇都死了。如果蛇头超过了邓甲,那么邓甲就会变成水。从此,茶园就再也没有毒蛇。
邓甲后来在茅山学道,至今还住在那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邓甲-注解
宝历: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时间为公元825年至827年。
邓甲:指邓甲,一个学习道术的人。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历史上许多道士在此修炼。
道士:指道教修行者,修炼道术,研究道教经典。
峭岩:指峭岩道士,一个有道的道士。
药变瓦砾:指道士能够用药物使瓦砾发生变化,可能是指道士具有某种法术或道术。
符召鬼神:指道士能够用符咒召唤鬼神,是道教中的一种法术。
精恳虔诚:指非常专注和虔诚,全心全意地投入。
禁天地蛇术:指禁止天地间的蛇术,可能是指一种能够控制蛇的法术。
寰字之内:指整个宇宙范围内。
乌江:指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和县,是楚汉相争时期项羽自刎的地方。
会稽宰:指会稽郡的郡守,会稽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
毒蛇螫:指被毒蛇咬伤。
号楚之声:指发出类似楚地的声音,可能是痛苦或惊恐的呼喊声。
闾里:指乡里,邻里。
术者:指懂得法术的人。
符葆:指用符咒保护。
本色蛇:指原本的毒蛇。
桑林:指桑树成林的地区。
丹素:指朱砂和白色颜料,常用于画符或制作法器。
飞篆字:指用飞快的速度书写符咒。
青筱:指青竹,这里可能指用青竹制成的某种工具。
五主:指五位主蛇,可能是指管理蛇群的五位蛇神。
界内之蛇:指管辖范围内的蛇。
刖:古代刑罚之一,指砍去脚。
条:指一串,这里可能指一串蛇。
阛阓:指繁华的市场。
茶园:指种植茶叶的园地。
毒虺:指有毒的蛇,虺是一种毒蛇。
浮梁县:指位于今天的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区,历史上曾为浮梁县。
路为水:指蛇因为害怕而变成水。
茗园:指种植茶叶的园地。
锦色:指像锦缎一样的颜色,这里形容蛇的颜色非常美丽。
较其术:比较彼此的法术。
神术:指神奇的法术。
敛金帛:收集金钱和布匹,这里可能指集资。
水虺:指水中的毒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邓甲-评注
宝历中,邓甲者,事茅山道士峭岩。
此句开篇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宝历为唐朝年号,表明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邓甲,一个普通人,选择事奉茅山道士峭岩,展现了人物对道教信仰的虔诚。
峭岩者,真有道之士,药变瓦砾,符召鬼神。
此句描绘了峭岩道士的神奇能力,药变瓦砾和符召鬼神,反映了道教中道士拥有超自然力量的传统观念。
甲精恳虔诚,不觉劳苦,夕少安睫,昼不安床。
邓甲对道士的虔诚表现在他不知疲倦地学习,夜晚少眠,白天不安于床,展现了其坚定的信仰和毅力。
峭岩亦念之,教其药,终不成;受其符,竟无应。
尽管峭岩道士也同情邓甲,但传授给他药术和符咒都没有成功,反映了学习道教法术并非易事,需要天赋和机缘。
道士曰:‘汝于此二般无分,不可强学。’
道士的话语揭示了道教中对于天赋和机缘的重视,也暗示了邓甲可能并不具备学习这些法术的资质。
授之禁天地蛇术。寰字之内,唯一人而已。
此句介绍了禁天地蛇术的神秘性,表明这种法术极为罕见,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掌握。
甲得而归焉。至乌江,忽遇会稽宰遭毒蛇螫其足,号楚之声,惊动闾里,凡有术者,皆不能禁。
邓甲学成归来,恰逢会稽宰遭遇毒蛇袭击,展示了禁天地蛇术的实际应用场景。
甲因为治之,先以符葆其心,痛立止。
邓甲使用符咒稳定了会稽宰的病情,体现了禁天地蛇术在治疗蛇毒方面的有效性。
甲曰:‘须召得本色蛇,使收其毒,不然者,足将刖矣,是蛇疑人禁之,应走数里。’
邓甲的话语揭示了他在治疗过程中的谨慎和智慧,以及对于蛇类的了解。
遂立坛于桑林中,广四丈,以丹素周之。
邓甲在桑林中设立坛场,展现了道教仪式的庄重和神秘。
乃飞篆字,召十里内蛇。
使用飞篆字召蛇,体现了道教法术的神秘性和道士的法力。
不移时而至,堆之坛上,高丈余,不知几万条耳。
蛇群迅速聚集,数量众多,展现了禁天地蛇术的强大威力。
后四大蛇,各长三丈,伟如汲桶,蟠其堆上。
四大蛇的形象生动,展现了其巨大的体型和威猛的气势。
时百余步草木,盛夏尽皆黄落。
蛇群的到来导致了环境的巨大变化,反映了道教法术对自然的影响。
甲乃跌足攀缘上其蛇堆之上,以青筱敲四大蛇脑曰:‘遣汝作五主,掌界内之蛇,焉得使毒害人?是者即住,非者即去。’
邓甲与蛇群的对话,展现了道教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甲却下,蛇堆崩倒,大蛇先去,小蛇继往,以至于荆只有一小蛇,土色,肖箸,其长尺余,倍然不去。
蛇群的离去,留下了一只有特殊意义的小蛇,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甲令异宰来,垂足,叱蛇收其毒。
邓甲再次展现了他的法术,治愈了会稽宰的蛇毒,体现了禁天地蛇术的实用价值。
蛇初展缩,难之。
蛇的行为反映了它们对邓甲法术的恐惧和服从。
甲又叱之,如有物促之,只可长数寸耳,有膏流出其背,不得已而张口向疮吸之。
邓甲的叱喝和蛇的行为,描绘了一幅道教法术与自然生物互动的生动画面。
宰觉其脑内有物,如针走下。
会稽宰的体验,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紧张感。
蛇遂裂皮成水,只有脊骨在地。
蛇的变化,展示了道教法术的神奇和不可预测性。
宰遂无苦,厚遗之金帛。
会稽宰的感激之情,以及他赠送的丰厚礼物,体现了道教法术在社会中的地位。
时维扬有毕生,有常弄蛇于条,日戏于阛阓,遂大有资产,而建大第。
此句介绍了另一个与蛇有关的人物,毕生,他的故事为邓甲的故事增添了对比和冲突。
及卒,其子鬻其第,无奈其蛇,因以金帛召甲。
毕生的故事在父亲去世后,由他的儿子继承,但面对父亲的蛇,他束手无策,只能求助于邓甲。
甲至,与一符,飞其蛇过城垣之外。
邓甲再次使用法术,解决了毕生的问题,展示了他的能力。
始货得宅。
毕生的儿子通过邓甲的帮助,最终得到了宅邸,反映了道教法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甲后至浮梁县,时逼春风,有茶园之内,素有蛇毒,人不敢啜其茗,毙者已数十人,邑人知甲之神术,敛金帛,令去其害。
邓甲的故事再次发生转折,他前往浮梁县,面对茶园中的蛇毒问题,展现了道教法术的实用性。
甲立坛,召蛇王,有一大蛇如股,长丈余,焕然锦色,其从者万条,而大者独登坛,与甲较其术。
蛇王的形象描绘,展现了其尊贵和威严,也为邓甲的挑战增加了难度。
蛇渐立,首隆数尺,欲过甲之首;甲以杖上拄其帽而高焉。
蛇与邓甲的对抗,体现了道教法术的斗争性和神秘性。
蛇首竟困,不能逾甲之帽,蛇乃路为水,余蛇皆毙。
蛇的失败,展现了邓甲法术的强大,也反映了道教法术的胜利。
倘若蛇首逾甲,即甲为水焉。
此句再次强调了蛇与邓甲之间的对抗,以及邓甲胜利的可能性。
从此茗园遂绝其毒虺。
邓甲解决了茶园的蛇毒问题,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福祉,体现了道教法术的社会价值。
甲后居茅山学道,至今犹在焉。
邓甲最终选择在茅山修行,体现了他对道教信仰的执着和追求。整个故事通过邓甲的经历,展现了道教法术的神秘、实用和道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