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画琵琶

作者: 唐传奇是指唐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结合了历史、浪漫、神话与现实元素,着重描述唐代的宫廷、民间以及爱情故事。许多唐代著名文学家如白居易、元稹等人也创作了传奇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内容通常包括了爱情、历史、神话和奇异故事。它以诗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既有现实题材的描述,又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虚构的奇幻成分。唐传奇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画琵琶-原文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书生因上山闲步。

入林数十步,上有一坡。见僧房院开,中有床,床塌。

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

书生攻画,遂把笔,于房门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画毕,风静船发。

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

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

当亦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书生便到杨家,入吴经年,乃闻人说江西路僧室,有圣琵琶,灵应非一。

书生心疑之。

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此处,上访之。

僧亦不在,所画琵琶依旧,前幡花香炉。

书生取水洗之荆僧亦未归。

书生夜宿于船中,至明日又上。

僧夜已归,觉失琵琶,以告;邻人大集,相与悲叹。

书主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着,琵琶所以潜隐。’

书生大笑,为说画之因由,及拭却之由。

僧及村人信之,灵圣亦绝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画琵琶-译文

有个书生想去吴地游玩,路经江西时,因为风吹阻拦,船只能停下。书生于是上到山上散步。走了几十步,发现上面有个山坡。他看到有个僧房院开着门,里面有一张床,床塌了。门外有几间小走廊,旁边放着笔砚。书生擅长画画,就拿起笔,在房门上的白墙上画了一琵琶,大小和真琵琶没有区别。画完之后,风停了,船就出发了。僧人回来看到画的地方,不知道是谁画的。于是告诉村里的人说:‘这恐怕是五台山的圣琵琶吧。’

这也只是说说而已,但后来村里的人就传开了,拜祭求福都很灵验。

书生后来到了杨家,在吴地待了一年多,才听说江西路上有个僧人的房间,里面有一把圣琵琶,灵验的事情不止一件。书生对此产生了怀疑。于是他在返回江西的时候,让船夫把船停在这里,他上去查看。僧人不在,他画的琵琶还在,前面的幡花和香炉也还在。书生取水洗了琵琶,但那位僧人还没回来。

书生在船上过夜,第二天又上去了。僧人晚上回来了,发现琵琶不见了,就告诉了大家;邻居们都聚集起来,一起悲伤叹息。书生特意问他们,详细地了解了之前的情况:‘现在应该是有人背着琵琶走了,所以琵琶才隐藏了起来。’

书生大笑,向大家说明了画琵琶的原因,以及擦拭琵琶的经过。僧人和村里的人都相信了他的话,那把圣琵琶的灵验也就消失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画琵琶-注解

吴地:指中国东南地区的江苏省和浙江省一带,古称吴国,因地处长江下游,故又称江东。

江西:指中国江西省,因在长江之西而得名。

风阻泊船:因风大而无法航行,船只停靠在岸边。

僧房院:指僧侣居住的院落。

床塌:床铺被翻倒,形容僧房内无人。

笔砚:指书写用的笔和砚台,这里指文房四宝中的两项。

攻画:指学习绘画。

素壁:指未上色的墙壁,即白墙。

琵琶:一种古代弹拨乐器,形状似梨,有四弦,历史悠久,常用于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

五台山圣琵琶: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圣琵琶可能指五台山上的某位高僧的琵琶,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

礼施求福:通过祭祀或施舍来祈求福祉。

灵应:指神灵显灵,应验祈求。

杨家:指杨姓人家,这里可能是指书生到达的地方。

幡:指悬挂在建筑物上的旗帜,通常用于宗教仪式。

香炉:用于烧香供佛的器具。

荆僧:指来自荆州的僧侣。

灵圣:指具有灵性和神圣性质的物品或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画琵琶-评注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书生因上山闲步。

此句开篇即设定了故事的背景,书生旅途中受阻,偶然上山闲步,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入林数十步,上有一坡。见僧房院开,中有床,床塌。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

书生步入山林,偶遇僧房,环境描写细腻,为书生后续的行为提供了合理的场景。

书生攻画,遂把笔,于房门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书生因擅长绘画,便在僧房门前的墙壁上画了一幅琵琶,其精细程度令人惊叹,展现了书生的技艺与自信。

画毕,风静船发。

画完琵琶后,风势平息,船得以启航,书生似乎通过画作完成了某种仪式,暗示了画作的神秘力量。

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

僧人归寺后,发现墙壁上的画作,却不知是谁所画,遂告知村民,将其与五台山的圣琵琶联系起来,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

当亦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僧人的话虽是戏言,却成为村民的传说,人们对其充满敬畏,认为画中的琵琶具有求福的灵验。

书生便到杨家,入吴经年,乃闻人说江西路僧室,有圣琵琶,灵应非一。

书生在吴地停留多年,听闻江西僧室中的圣琵琶灵验非凡,心生好奇。

书生心疑之。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此处,上访之。

书生对圣琵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于是决定亲自前往江西僧室一探究竟。

僧亦不在,所画琵琶依旧,前幡花香炉。

僧人不在,琵琶依旧存在,前幡花香炉的描写,增强了画面的神秘感。

书生取水洗之荆僧亦未归。

书生试图用水清洗琵琶,但僧人仍未归来,进一步增加了故事的悬念。

书生夜宿于船中,至明日又上。

书生在船上过夜,第二天再次上访,显示出他对探究真相的决心。

僧夜已归,觉失琵琶,以告;邻人大集,相与悲叹。

僧人归来发现琵琶丢失,引起村民的恐慌和悲伤,为故事增添了戏剧性。

书主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着,琵琶所以潜隐。”

书生询问僧人前验之事,僧人推测琵琶可能被人带走,暗示了琵琶的神秘力量。

书生大笑,为说画之因由,及拭却之由。

书生揭露了画琵琶和拭去琵琶的真相,用幽默的方式打破了村民的迷信。

僧及村人信之,灵圣亦绝耳。

僧人和村民相信了书生的解释,对圣琵琶的迷信也消失了,故事以理性的态度结束了这一段神秘的经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画琵琶》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34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