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传奇是指唐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结合了历史、浪漫、神话与现实元素,着重描述唐代的宫廷、民间以及爱情故事。许多唐代著名文学家如白居易、元稹等人也创作了传奇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内容通常包括了爱情、历史、神话和奇异故事。它以诗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既有现实题材的描述,又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虚构的奇幻成分。唐传奇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田氏子-原文
唐牛肃有从舅,常过渑池,因至西北三十里,谒田氏子。
去田氏庄十余里,经岌险,多栎林,传云中有魅狐,往来经之者,皆结侣乃敢过。
舅既至,田氏子命老竖往渑他市酒馔。
天未明,竖行,日暮不至,田氏子怪之。
及至,竖一足又跛,问何故。
竖曰:‘适至栎林,为一魅狐所绊,因蹶而仆,故伤焉。’
问何以见魅。
竖曰:‘适下坡时,狐变为妇人,遽来追我,我惊且走;狐又疾行,遂为所及,因倒且损。吾恐魅之为怪,强起击之。妇人口但哀祈,反谓我为狐,屡云‘叩头野狐,叩头野狐。’吾以其不是实,因与痛击,故免其祸。’
田氏子曰:‘汝无击人妄谓狐耶?’
竖曰:‘吾虽苦击之,终不改妇人状耳。’
田氏子曰:‘汝必误损他人。且入户。’
日入,见妇人体伤,蓬首过门而求饮,田氏子曰:‘吾适栎林,逢一老狐,变为人。吾不知是狐,前趋为伴,同过栎林,不知老狐却伤我如此。赖老狐去,余命得全。妾北村人也,渴故求饮。’
田氏子恐其见苍头也,与之饮而遣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田氏子-译文
唐牛肃有一个表舅,经常经过渑池,有一次他走到了西北方向三十里的地方,去拜访田家的儿子。离田家庄子有十多里路,路途崎岖,有很多栎树林,传说那里有魅狐,过往的人都要结伴同行才敢经过。表舅到了之后,田家的儿子派一个老仆人去渑池的集市买酒菜。天还没亮,老仆人出发了,但到了傍晚还没回来,田家的儿子觉得奇怪。
等到老仆人回来,他的一条腿又跛了,问他是怎么回事。老仆人说:‘我刚刚走到栎树林,被一只魅狐绊倒了,因此摔倒受伤了。’
问他是怎么看到魅狐的。老仆人说:‘我刚刚下坡时,狐狸变成了一个妇人,突然追我,我害怕地跑;狐狸跑得很快,终于追上了我,我因此摔倒并受伤。我担心魅狐会加害于我,就勉强站起来打它。那个妇人口中只是哀求,反而说我是狐狸,屡次说“磕头野狐,磕头野狐。”
我觉得她说的不是真的,就和她狠狠地打了起来,所以免去了祸患。”
田家的儿子说:‘你没有打人,却胡说成是狐狸吗?’
老仆人说:‘我虽然狠狠地打它,但它最终还是没改变成妇人的样子。’
田家的儿子说:‘你肯定是误伤了别人。进来吧。’
到了傍晚,看到一个受伤的妇人,头发散乱地走过门口来求水喝,田家的儿子说:‘我刚刚去栎树林,遇到一只老狐狸,变成了人。我不知道它是狐狸,就上前想当它的伴,一起过了栎树林,不知道老狐狸竟然这样伤害了我。幸亏老狐狸离开了,我的命才得以保全。我是北村的人,因为渴了所以来求水。’
田家的儿子担心她看到自己的仆人,就给她水喝了然后让她离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田氏子-注解
唐牛肃:唐牛肃,指唐代的人物牛肃,这里可能是指作者或故事中的人物。
从舅:从舅,指母亲的兄弟的儿子,即表兄弟。
渑池:渑池,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西部,古代为重要交通要道。
西北三十里:表示距离,指从渑池往西北方向走了三十里路。
田氏子:田氏子,指姓田的人家的子弟。
老竖:老竖,指年长的仆人。
酒馔:酒馔,指酒食,即酒和食物。
天未明:天未明,指天还没有亮,即清晨时分。
日暮不至:日暮不至,指太阳快落山了还没有到达,即傍晚时分。
怪:怪,指对某事感到奇怪或疑惑。
魅狐:魅狐,指传说中能迷惑人的狐狸,这里可能是指一种妖怪。
结侣:结侣,指结伴同行。
岌险:岌险,指地势险峻。
栎林:栎林,指由栎树组成的树林。
传云:传云,指传说中。
遽来追我:遽来追我,指突然跑来追赶我。
蹶而仆:蹶而仆,指跌倒。
损:损,指受伤。
哀祈:哀祈,指哀求。
叩头野狐:叩头野狐,指磕头求饶的狐狸,这里可能是指竖对妇人的称呼。
苍头:苍头,指仆人,这里可能指田氏子的仆人。
蓬首:蓬首,指头发散乱的样子,这里指妇人头发散乱的样子。
求饮:求饮,指请求喝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田氏子-评注
唐牛肃的这段古文,通过一个关于魅狐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些特色元素,如神秘、恐怖、迷信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
文中的‘从舅’和‘田氏子’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舅是牛肃的亲戚,可能是一个较为富裕或地位较高的人物,而田氏子则可能是一个普通的村民。这种对比突显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
‘谒田氏子’中的‘谒’字,体现了古代的礼仪文化,表明了牛肃的从舅对田氏子的尊重。
‘经岌险,多栎林’描绘了一幅荒凉、险恶的自然环境,为故事增添了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传云中有魅狐’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神秘感。
‘往来经之者,皆结侣乃敢过’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魅狐的恐惧,以及民间流传的迷信观念。这种迷信在当时社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竖一足又跛’和‘适至栎林,为一魅狐所绊’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竖在遭遇魅狐时的惊恐和无助,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狐变为妇人’和‘吾以其不是实,因与痛击’等情节,揭示了魅狐的变幻莫测和竖的勇敢无畏。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狐狸精的刻板印象。
‘叩头野狐’这一细节,展现了竖在遭遇魅狐时的恐慌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狐狸精的敬畏。
‘日入,见妇人体伤,蓬首过门而求饮’这一情节,将故事推向高潮,展现了魅狐与人的冲突,以及田氏子对魅狐的恐惧。
‘吾适栎林,逢一老狐,变为人’和‘不知老狐却伤我如此’等对话,揭示了田氏子对魅狐的误解和恐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超自然现象的恐惧心理。
‘赖老狐去,余命得全’这一句话,表达了田氏子对魅狐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