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传奇是指唐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结合了历史、浪漫、神话与现实元素,着重描述唐代的宫廷、民间以及爱情故事。许多唐代著名文学家如白居易、元稹等人也创作了传奇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内容通常包括了爱情、历史、神话和奇异故事。它以诗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既有现实题材的描述,又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虚构的奇幻成分。唐传奇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王居贞-原文
明经王居贞者,下第归洛之颍阳。
出京,与一道士同行。
道士尽日不食。
云:‘我咽气术也。’
每至居贞睡后灯灭,即开一布囊,取一皮,披之而去;五更复来。
他日,居贞佯寝,急夺其囊。
道士叩头乞。
居贞曰:‘言之即还汝。’
遂言:‘吾非人,衣者,虎皮也。夜即求食于村鄙中,衣其皮,即夜可驰五百里。’
居贞以离家多时,甚思归,曰:‘吾可披乎?’
曰:‘可也。’
居贞去家犹百余里,遂披之暂归。
夜深,不可入其门,乃见一猪立于门外,擒而食之。
逡巡,回,乃还道士皮。
及至家,云:‘居贞之次子夜出,为虎所食。’
问其日,乃居贞同日,自后一两日甚饱,并不食他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王居贞-译文
明经王居贞这个人,考试成绩不理想,于是回到洛阳的颍阳。离开京城时,他和一个道士一起走。这个道士整天都不吃东西。他说:‘我这是吞气术。’
每当居贞睡后灯灭了,道士就会打开一个布袋,拿出一张虎皮披上就走了;到了五更天又回来。有一天,居贞假装睡觉,趁机抢了他的布袋。道士跪下来求他。居贞说:‘你说了,我就还给你。’
道士于是说:‘我不是人,我穿的是虎皮。晚上就在村子里找食物,穿上这张皮,夜里就能跑五百里。’
居贞因为离家已经很久,非常想回家,就说:‘我可以披上这张皮吗?’
道士说:‘可以。’
居贞离家还有一百多里,就披上虎皮暂时回家。夜深了,他发现自己不能进家门,于是看到门外有一头猪,就把它抓住吃了。过了一会儿,他又回到道士那里,把虎皮还给了他。
回到家后,居贞说:‘居贞的次子夜里出去,被老虎吃掉了。’
询问那天,竟然是居贞和次子同一天出去的,从那天起的一两天里,居贞非常饱,不再吃其他东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王居贞-注解
明经王居贞:明经是指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科目,王居贞是一个人名,明经王居贞即指以明经科目中举的王居贞。
下第:科举考试中未能中举称为下第,即落榜。
归洛:归洛是指回到洛阳,洛阳在古代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颍阳:颍阳是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
咽气术:咽气术是一种古代修炼术,指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来养生或达到某种超自然的能力。
布囊:布囊是用布制成的袋子,此处指道士携带的皮囊。
皮:皮指虎皮,此处是道士所说的虎皮。
驰:驰指奔跑,此处指骑虎奔跑的速度很快。
村鄙:村鄙指乡村的简陋之地,此处指乡村。
佯寝:佯寝是指假装睡觉,此处居贞假装睡觉以偷取道士的皮囊。
叩头乞:叩头乞是指跪下磕头请求,此处道士请求居贞归还皮囊。
吾非人:吾非人是指我不是人,此处道士自述自己不是凡人。
衣者:衣者是指穿衣服的人,此处指道士自己。
次子:次子是指家中第二个儿子。
为虎所食:为虎所食是指被老虎吃掉,此处指居贞的次子被老虎袭击并吃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王居贞-评注
明经王居贞者,下第归洛之颍阳。出京,与一道士同行。道士尽日不食。云:‘我咽气术也。’
此段文字开篇即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王居贞,以及他出京归洛的背景。‘明经’一词表明王居贞是一位通晓经书的人,‘下第’则暗示他可能遭遇了科举失利。‘归洛之颍阳’交代了他的目的地,同时也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道士的出现,以及他‘尽日不食’的奇异行为,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预示着即将发生的奇异事件。
每至居贞睡后灯灭,即开一布囊,取一皮,披之而去;五更复来。
此句描绘了道士的日常行为,他夜晚披上虎皮离开,清晨又回来。这种神秘的行为暗示了他可能拥有某种超自然的能力。‘披之而去’和‘复来’的描写,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节奏,增强了故事的悬念。
他日,居贞佯寝,急夺其囊。道士叩头乞。
王居贞的聪明才智开始显现,他假装睡觉,趁机夺取道士的布囊。道士的‘叩头乞’表现出他的谦卑和无奈,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居贞曰:‘言之即还汝。’
王居贞的这句话表明他想要知道道士的秘密,同时也显示出他的自信和决心。‘言之即还汝’这句话,既是对道士的考验,也是他对自己智慧的肯定。
遂言:‘吾非人,衣者,虎皮也。夜即求食于村鄙中,衣其皮,即夜可驰五百里。’
道士终于道出了自己的秘密,他并非凡人,而是穿着虎皮,夜晚可以快速移动。这段话揭示了道士的真实身份,同时也解释了他为何能够‘尽日不食’。‘衣其皮,即夜可驰五百里’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道士的超自然能力。
居贞以离家多时,甚思归,曰:‘吾可披乎?’
王居贞因为离家已久,渴望回家,他询问道士是否可以披上虎皮。这句话体现了王居贞的急切心情,同时也预示着他将要亲身经历一段奇异的旅程。
曰:‘可也。’
道士的回答简洁而肯定,为王居贞披上虎皮提供了机会。
居贞去家犹百余里,遂披之暂归。夜深,不可入其门,乃见一猪立于门外,擒而食之。
王居贞披上虎皮后,因为夜晚无法进入家门,遇到了一只猪,并将其捕食。这一情节展现了王居贞在异化状态下的行为,同时也揭示了披上虎皮后的危险。
逡巡,回,乃还道士皮。
王居贞在经历了一番惊险之后,最终返回家中,并将虎皮归还给道士。这一行为体现了他的诚信和责任感。
及至家,云:‘居贞之次子夜出,为虎所食。’
王居贞回到家后,得知自己的次子被虎所食。这一情节与他的经历形成了呼应,暗示了披上虎皮后的后果。
问其日,乃居贞同日,自后一两日甚饱,并不食他物。
王居贞询问次子遇害的日期,发现与他自己披上虎皮的日子相同。这一细节揭示了披上虎皮与次子遇害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加深了故事的神秘色彩。‘自后一两日甚饱,并不食他物’的描述,暗示了王居贞可能因为披上虎皮而受到了某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