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贺若弼崔乾祐-原文
隋兵与陈师战,退走数四,贺若弼辄纵烟以自隐。
哥舒翰追贼入隘道,贼乘高下木石,击杀甚众。翰以毡车驾马为前驱,欲以冲贼。会东风暴急,贼将崔乾祐以草车数十乘,塞毡车之前,纵火焚之,烟所被,官军不能开目,妄自相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贺若弼崔乾祐-译文
隋朝的军队与陈朝的军队交战,隋军多次撤退,贺若弼便放烟来隐藏自己。
哥舒翰追击敌军进入狭窄的道路,敌军从高处投下木头和石头,杀死了很多隋军。哥舒翰用毡车驾马作为先锋,想要冲击敌军。这时东风突然猛烈起来,敌将崔乾祐用几十辆草车堵在毡车前面,放火焚烧,烟雾弥漫,官军无法睁开眼睛,结果自相残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贺若弼崔乾祐-注解
隋兵:隋朝的军队,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南北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由隋文帝杨坚建立,存在时间为581年至618年。
陈师:陈朝的军队,陈朝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最后一个朝代,由陈霸先建立,存在时间为557年至589年。
贺若弼:隋朝名将,曾参与灭陈之战,以其智谋和勇猛著称。
纵烟:释放烟雾,古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战术,用以迷惑敌人或掩护己方行动。
哥舒翰:唐朝名将,曾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以其勇猛和军事才能闻名。
毡车:古代一种用毡子覆盖的战车,常用于战场上的冲锋或防御。
崔乾祐:唐朝叛军将领,安史之乱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草车:用草料覆盖的战车,常用于火攻或制造烟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贺若弼崔乾祐-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两场古代战争中的战术运用,展现了古代将领在战场上的智慧和应变能力。首先,贺若弼在隋军与陈军交战中,多次退却后使用纵烟战术,通过释放烟雾来隐藏自己的行动,迷惑敌人。这种战术不仅体现了贺若弼的机智,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烟雾战术的广泛应用。烟雾在古代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术价值,能够扰乱敌人的视线,掩护己方的行动,甚至制造混乱,使敌人自相残杀。
其次,哥舒翰在追击叛军时,遭遇了崔乾祐的巧妙反击。崔乾祐利用东风急骤的天气条件,用草车堵塞毡车的前进路线,并纵火焚烧草车,制造大量烟雾。烟雾弥漫之下,官军无法睁眼,导致自相残杀。这一战术不仅展示了崔乾祐的军事才能,也揭示了古代战争中天气和地形对战斗结果的重要影响。东风急骤的天气条件为崔乾祐的火攻提供了有利条件,而隘道的地形则限制了官军的行动,使得烟雾战术的效果更加显著。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两场战斗反映了古代战争中将领的智慧和应变能力。贺若弼和崔乾祐都能够在不利的情况下,利用环境和战术手段扭转战局,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兵不厌诈”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这些战术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实战价值,也为后世的军事理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和复杂。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如“纵烟以自隐”、“毡车驾马为前驱”、“草车数十乘,塞毡车之前,纵火焚之”,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战场上的情景,感受到战争的紧张和残酷。这种描写手法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也体现了古代文学中“以少胜多”的艺术特色。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战争战术和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通过分析这些战术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将领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些战术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在军事技术上的创新和智慧,为后世的军事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