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藁人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藁人-原文

令狐潮围睢阳,城中矢尽。

张巡缚藁为人。

披黑衣,夜缒城下。

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

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

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开禧中,毕再遇被围于六合,军中矢尽,再遇令人张青盖往来城上,金人意主兵官也,争射之,须臾矢集楼墙如猬,获矢二十余万。

又敌尝以水柜败我,再遇夜缚藁人数千,衣以甲胄,持旗帜戈矛,俨立戎行。

昧爽,鸣鼓,敌虏惊视,急放水柜,旋知其非真也,意甚沮。

急出师攻之,敌遂大败。

沅州蛮叛,荆湖制置遣兵讨之。

蛮以竹为箭,傅以毒药,血濡缕立死。

官军畏之,莫敢前。

乃束藁人,罗列焜耀,蛮见之,以为官军,万矢俱发。

伺其矢尽,乃出兵攻之,直捣其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藁人-译文

令狐潮包围了睢阳城,城中的箭矢用尽了。

张巡用稻草绑成人形。

给稻草人穿上黑衣,在夜晚用绳子从城墙上放下。

令狐潮的士兵争相射击这些稻草人,结果得到了数十万支箭。

之后又再次在夜晚放下稻草人,敌人嘲笑而不设防。

于是张巡派出五百名敢死队攻击令狐潮的营地,焚烧了营帐,追击敌人十余里。

开禧年间,毕再遇被围困在六合,军中箭矢用尽,毕再遇命令士兵在城上举着青色的伞盖来回走动,金人以为是主将,争相射击,不一会儿城墙上就像刺猬一样插满了箭,获得了二十多万支箭。

敌人曾经用水柜击败我军,毕再遇在夜晚绑了数千个稻草人,穿上盔甲,手持旗帜和长矛,整齐地排列成军队的样子。

天亮时,敲鼓声响起,敌人惊慌地看到这些稻草人,急忙放水柜,很快就发现这些不是真人,感到非常沮丧。

毕再遇迅速出兵攻击,敌人于是大败。

沅州的蛮族叛乱,荆湖制置使派兵讨伐。

蛮族用竹子做箭,涂上毒药,一旦沾血就会立即死亡。

官军对此感到畏惧,不敢前进。

于是官军绑了稻草人,排列得整整齐齐,蛮族看到后以为是官军,万箭齐发。

等到蛮族的箭矢用尽,官军才出兵攻击,直捣蛮族的巢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藁人-注解

令狐潮: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叛军将领,曾围攻睢阳城。

张巡:唐代著名将领,以坚守睢阳城闻名,展现了极高的军事智慧和忠诚。

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唐代时为重要军事要塞。

藁人:用稻草或藁草扎成的假人,用于迷惑敌人。

毕再遇:南宋抗金名将,以智勇双全著称。

六合: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南宋时为军事重镇。

青盖:古代官员或将领出行时所用的青色伞盖,象征身份和权威。

水柜:古代一种用于攻城的器械,通过放水冲击城墙或敌军。

沅州蛮:宋代对湖南沅州一带少数民族的称呼,常与中原政权发生冲突。

荆湖制置:宋代设立的军事机构,负责荆湖地区的军事防御和治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藁人-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三个不同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古代将领在战争中的智慧和谋略。无论是张巡、毕再遇,还是荆湖制置的将领,他们都巧妙地利用假人(藁人)迷惑敌人,从而在劣势中扭转战局。这种战术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战争文化的特点——以智取胜,而非单纯依赖武力。

首先,张巡在睢阳城被围、箭矢耗尽的情况下,用藁人伪装成士兵,诱使敌军射箭,成功获取了大量箭矢。这一战术不仅解决了城中箭矢短缺的问题,还削弱了敌军的战斗力。张巡的智慧在于他充分利用了敌人的心理,通过假象迷惑对方,使其自乱阵脚。

其次,毕再遇在六合被围时,同样使用了藁人战术。他通过张青盖吸引金军的注意力,成功获取了大量箭矢。此外,他还利用藁人伪装成士兵,诱使敌军释放水柜,最终使敌军陷入混乱。毕再遇的战术不仅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南宋时期抗金战争的艰难与复杂。

最后,荆湖制置的将领在讨伐沅州蛮时,也采用了类似的战术。他们利用藁人吸引蛮军的箭矢,待其箭矢耗尽后,再发动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一战术的成功,不仅体现了将领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原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策略。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中国古代战争中的‘以智取胜’思想。与西方战争文化中强调力量与勇气的传统不同,中国古代军事家更注重谋略与智慧。这种思想在《孙子兵法》等经典军事著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在实际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战争的紧张与激烈。作者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如‘矢集楼墙如猬’、‘万矢俱发’等,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将领的智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古代战争中的经典战术,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军事文化。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将领的智慧与谋略,以及他们在战争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藁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3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