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传奇是指唐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结合了历史、浪漫、神话与现实元素,着重描述唐代的宫廷、民间以及爱情故事。许多唐代著名文学家如白居易、元稹等人也创作了传奇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内容通常包括了爱情、历史、神话和奇异故事。它以诗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既有现实题材的描述,又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虚构的奇幻成分。唐传奇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李回-原文
大和初,李回任京兆府参军,主试,不送魏暮,暮深衔之。
会昌中,回为刑部侍郎,暮为御史中丞,尝与次对官三数人,候对于阁门。
暮曰:‘某顷岁府解,蒙明公下达,何事今日同集于此?’
回应声曰:‘经,如今也不送!’暮为之色变,益怀愤恚。
后回谪刺建州,暮大拜,回有启状,暮悉不纳。
既而回怒一衙官,决杖勒停。
建州衙官能庇谣役,求隶籍者,所费不下数十万、其人不恚于杖,止恨停废耳。
因亡命至京师,投时相诉冤。
诸相皆不问。
会亭午憩于槐阴,颜色憔悴,旁人察其有故,私洁之。
其人具述本志,于是海之曰:‘建阳相公素与中书相公有隙,子盍诣之。’
言讫,见魏导骑自中书而下。
其人常怀文状,即如所海,望尘而拜。
导骑呵问,对曰:‘建州百姓诉冤。’
魏闻之,倒持麈尾,敲鞍子令止。
及览状,所论事二十余件,第一件取同姓子女入宅。
于是为魏极力锻成大狱。
对李已量移邓州刺史,行次九江,遇御史鞫狱,却回建阳,竟坐贬抚州司马,终于贬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李回-译文
大和初年,李回担任京兆府参军,负责主持考试,他没有送魏暮参加考试,魏暮因此怀恨在心。
会昌年间,李回成为刑部侍郎,魏暮担任御史中丞,曾经与几位下级官员一起在阁门等候。
魏暮说:‘我去年在府里考试时,承蒙您给了我机会,今天为什么又都聚集在这里?’
李回应声说:‘考试,现在也不需要送了!’魏暮听后脸色大变,更加怀恨。
后来李回被贬谪到建州担任刺史,魏暮得到了更大的官职,李回有信件上奏,魏暮却全部不接受。
后来李回愤怒地杖责了一个衙官,并勒令他停止职务。建州的衙官能够庇护那些被徭役困扰的人,想要加入他们的人,所需花费不少于数十万,这些人并不怨恨杖责,只是恨被停止职务。
因此他逃亡到京城,向当时的宰相申诉冤情。但是所有的宰相都不理会。
有一次在中午休息时,他在槐树下休息,脸色憔悴,旁边的人察觉到他有事情,私下里询问他。
这个人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的遭遇,于是有人劝他说:‘建阳的宰相和中央中书省的宰相一直有矛盾,你为什么不去找他呢。’
说完,他看到魏导骑着马从中央中书省下来。
这个人一直带着文书,就像别人劝的那样,远远地跪拜。魏导骑马询问,他回答说:‘建州的百姓来申诉冤情。’
魏导听后,倒持着拂尘,敲着马鞍让他停下。等看完文书,发现上面提到的事情有二十多项,第一项是关于把同姓子女带入宅中的。
于是魏导极力制造了一场大案。李回已经被量移到邓州担任刺史,在路经九江时,遇到了御史审案,被迫返回建阳,最终被贬为抚州司马,最终在贬所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李回-注解
大和初:大和是唐朝的一个年号,大和初指的是唐文宗李昂大和年间的初期。
李回:李回是唐朝的一位官员。
京兆府参军:京兆府是唐朝京兆府的简称,参军是官职名,负责辅助府尹处理政务。
主试:主试指的是主持考试。
魏暮:魏暮是唐朝的一位官员。
会昌中:会昌是唐朝的一个年号,会昌中指的是唐武宗李炎会昌年间的中期。
刑部侍郎:刑部是唐朝的司法部门,侍郎是副职官员。
御史中丞:御史是古代的监察官员,中丞是御史台的长官。
次对官:次对官指的是次官,即副职官员。
阁门:阁门是古代宫门之一,这里指朝廷的议事场所。
府解:府解指的是府学的解送生员,即府学选拔的学生。
明公:明公是对官员的一种尊称,相当于现代的“大人”或“先生”。
经: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指经过、经历。
谪刺建州:谪是古代官员因罪被贬官,刺是刺使,建州是地名。
大拜:大拜是对高官的一种尊称,表示对其地位的尊敬。
启状:启状是向上级官员呈报事情的一种文书。
衙官:衙官是古代官府的官员。
谣役:谣役指的是徭役,即古代对百姓的一种强制劳役。
隶籍:隶籍是指登记在册,成为正式的隶属关系。
麈尾:麈尾是古代官员的一种手持物品,用于指画或记录。
鞍子:鞍子是马匹鞍具的一部分,这里指马。
邓州刺史:邓州是地名,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九江:九江是地名,这里指长江的九江段。
御史鞫狱:御史是古代的监察官员,鞫狱指的是审理案件。
抚州司马:抚州是地名,司马是地方行政官员的一种官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李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唐代官场中的人物关系和权力斗争,通过李回与魏暮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开篇‘大和初,李回任京兆府参军,主试,不送魏暮,暮深衔之’交代了故事背景,大和年间,李回担任京兆府参军,负责考试选拔人才,没有推荐魏暮,导致魏暮对他怀恨在心。
‘会昌中,回为刑部侍郎,暮为御史中丞,尝与次对官三数人,候对于阁门’说明时间推移至会昌年间,李回升任刑部侍郎,魏暮成为御史中丞,两人在官场中相遇,但魏暮仍然对李回心怀怨恨。
‘暮曰:“某顷岁府解,蒙明公下达,何事今日同集于此?”’魏暮质问李回,为何今日能同集于阁门,这体现了魏暮对李回的敌意和挑衅。
‘回应声曰:“经,如今也不送!”’李回的回答则显得冷漠和疏离,他不再提过去的事情,表现出对魏暮怨恨的淡漠。
‘暮为之色变,益怀愤恚’魏暮对李回的回答感到愤怒,他的情绪变得更加激动。
‘后回谪刺建州,暮大拜,回有启状,暮悉不纳’李回被贬谪到建州,魏暮却得到了升迁,李回上书申诉,但魏暮不予理睬,显示出魏暮的专横和权势。
‘既而回怒一衙官,决杖勒停’李回因怒而杖责衙官,这表明他在权力面前也有失控的时候。
‘建州衙官能庇谣役,求隶籍者,所费不下数十万、其人不恚于杖,止恨停废耳’这段描述揭示了当时官场中腐败的现象,衙官为了庇护谣役,不惜花费巨额资金,而李回对此感到不满。
‘因亡命至京师,投时相诉冤’李回逃至京师,向当权者申诉冤屈,这反映了他在逆境中的抗争。
‘诸相皆不问’当权者对李回的申诉不予理睬,这揭示了当时官场的冷漠和腐败。
‘会亭午憩于槐阴,颜色憔悴,旁人察其有故,私洁之’李回在会亭休息,憔悴的面容引起了旁人的同情。
‘其人具述本志,于是海之曰:“建阳相公素与中书相公有隙,子盍诣之。”’旁人了解李回的遭遇后,建议他去找建阳相公求助,因为建阳相公与中书相公有隙,或许能帮助他。
‘言讫,见魏导骑自中书而下’李回按照旁人的建议行动,恰好遇到了魏导骑自中书而来。
‘其人常怀文状,即如所海,望尘而拜’李回带着申诉状,远远地拜见魏导骑,这表现了他的谦卑和求助的心态。
‘魏闻之,倒持麈尾,敲鞍子令止’魏导骑听到李回的申诉后,放下手中的物品,示意停下。
‘及览状,所论事二十余件,第一件取同姓子女入宅’魏导骑阅读了李回的申诉状,了解到他提出了二十余件申诉,其中第一件是关于同姓子女被强行纳入宅中的事。
‘于是为魏极力锻成大狱’魏导骑决定为李回制造一个大狱,这表明他对李回的申诉产生了兴趣。
‘对李已量移邓州刺史,行次九江,遇御史鞫狱,却回建阳,竟坐贬抚州司马,终于贬所’李回在官场上的遭遇愈发悲惨,最终被贬至抚州司马,生活在贬所。
整段古文通过李回与魏暮之间的矛盾,揭示了唐代官场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