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传奇是指唐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结合了历史、浪漫、神话与现实元素,着重描述唐代的宫廷、民间以及爱情故事。许多唐代著名文学家如白居易、元稹等人也创作了传奇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内容通常包括了爱情、历史、神话和奇异故事。它以诗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既有现实题材的描述,又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虚构的奇幻成分。唐传奇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李俊-原文
岳州刺史李俊,举进士,连不中第。
贞元二年,有故人国子祭酒包佶者,通于主司,援成之。
榜前一日,当以名闻执政,初五更,俊将侯佶,里门未开,立马门侧。
旁有卖糕者,其气爞爞。
有一吏,若外郡之邮檄者,小囊毡帽,坐于其侧,颇有欲糕之色。
俊为买而食之。
客甚喜,啖数片。
俄而里门开,众竟出。
客独附俊马曰:’原请间。’
俊下听之。
曰:’某乃冥之吏,送进士名者。君非其徒那?’
俊曰:’然。’
曰:’送堂之榜在此,可自寻之。’
因出视,俊无名。
垂泣曰:’苦心笔砚,二十余年,偕计者亦十年。今复无名,岂终无成乎?’
曰:’君之成名,在十年之外,禄位甚盛。今欲求之,亦非难,但于本禄耗半,且多屯剥,才获一郡,如何?’
俊曰:’所求者名,名得足矣。’
客曰:’能行少赂于冥吏,即于此取其同姓者易其名,可乎?’
俊问:’几何可?’
曰:’阴钱三万贯。某感恩而以诚告,其钱非某敢取,将遗牍吏。来日午时送可也。’
复授笔,使俊自注,从上有故太子少师李夷简名,俊欲揩之。
客遽曰:’不可,此人禄重,未易动也。’
又其下有李温名,客曰:’可矣。’
乃揩去’温’字,注’俊’字。
客遽卷而行,曰:’无违约。’
既而俊诣佶。
佶未冠,闻俊来,怒出曰:’吾与主司分深,一言状头可致。公何躁甚,频见问?吾其轻语者耶?’
俊再拜对曰:’俊恳于名者,若恩决此一朝,今当呈榜之晨,冒责奉谒。’
佶唯唯,色犹不平。
俊愈忧之,乃变服,伺佶出随之。
经皇城东北隅,逢春官怀其榜,将赴中书。
佶揖问曰:’前言遂否?’
春官曰:’诚知获罪,负荆不足以谢。然迫于大权,难副高命。’
佶自以交分之深,意谓无阻,闻之怒曰:’季布所以名重天下者,能立然诺。今君移妄于某,盖以某官闲也!平生交契,今日绝矣!’
不揖而行。
春官遽追之曰:’迫于豪权,留之不得。窃恃深顾,外于形骸,见责如此,宁得罪于权右耳。请同寻榜,揩名填之。’
祭酒开榜,见李公夷简欲揩,春官急曰:’此人宰相处分,不可去!’
指其下李温曰:’可矣。’
遂揩去’温’字,注’勘字。及榜出,俊名果在已前所指处。
其日午时,随众参谢,不及赴糕客之约。
迫暮将归,道逢糕客,泣示之背曰:’为君所误,得杖矣!牍吏将举勘,某更他祈共止之。’
某背实有重杖者。
俊惊谢之,且曰:’当如何?’
客曰:’来日午时,送五万缗,亦可无迫勘之厄。’
俊曰:’诺。’
及到时焚之,遂不复见。
然俊筮仕之后,追勘贬降,不绝于道,才得岳州刺史,未几而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李俊-译文
岳州的刺史李俊,参加了进士考试,但连续多次都没有考中。贞元二年,有一个老朋友国子祭酒包佶,他和主考官有交情,于是帮助李俊成功。在榜单公布前一天,李俊本应将名字告知执政官,但在初五的凌晨,李俊去等包佶,但里门还没开,他就站在门边。旁边有一个卖糕的人,他的气味很浓。有一个小吏,看起来像是外郡的邮差,戴着小囊毡帽,坐在他旁边,脸上露出想吃糕点的样子。李俊就帮他买了糕点并吃了起来。客人非常高兴,吃了几片。不久里门开了,大家都出来了。客人独自走到李俊的马边说:‘请稍等一下。’李俊下来听他说。客人说:‘我是阴间的官吏,来送进士名单的。你不是那个考中的人吧?’李俊说:‘是的。’客人说:‘送考场的榜单在这里,你可以自己看看。’李俊一看,发现自己没有名字。他哭着说:‘我苦心经营文墨二十多年,和一同参加考试的人也有十年了。现在还是没有名字,难道就真的没有成就了吗?’客人说:‘你的成名将在十年之后,官位也会很高。现在如果你想求名,也不是很难,但你要损失你现在的官职一半的收入,而且还会遇到很多困难,才可能得到一个郡的官职,你怎么办?’李俊说:‘我想要的只是名声,有了名声就足够了。’客人说:‘你可以给阴间的官吏一点小贿赂,就可以在这里用同姓的人的名字替换你的名字,可以吗?’李俊问:‘需要多少?’客人说:‘阴间的钱三万贯。我感谢你,所以诚实地告诉你,这些钱不是我敢要的,我将把这些钱送给文书官。明天中午你可以送过来。’他又给了李俊一支笔,让他自己写下名字。上面有已故太子少师李夷简的名字,李俊想擦掉它。客人急忙说:‘不可以,这个人的官位很高,不容易动。’在他的下面有李温的名字,客人说:‘可以。’于是李俊擦掉了‘温’字,写上了‘俊’字。客人急忙卷起榜单走了,说:‘不要违约。’后来李俊去见包佶。包佶还没有成年,听说李俊来了,生气地出来说道:‘我和主考官关系很深,一句话就能让你考中。你为什么这么急躁,频繁地来问我?难道我是个轻易说话的人吗?’李俊再次跪拜回答说:‘我急于求名,如果你今天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早上榜单公布的时候,我就来拜见你。’包佶只是唯唯诺诺,但脸色还是不太高兴。
李俊更加担心了,于是他换上了便服,跟着包佶出来。他们经过皇城东北角,遇到一个拿着榜单的春官,准备去中书省。包佶向他鞠躬问好说:‘之前的事情怎么样了?’春官说:‘我确实知道这样会得罪人,负荆请罪也不足以谢罪。但是受到大权势的压迫,很难满足你的要求。’包佶认为自己和春官的关系很深,以为不会有阻碍,但听到这个消息后生气地说:‘季布之所以在天下有盛名,是因为他能遵守诺言。现在你把谎言加在我身上,大概是因为我官位闲散吧!我们平生的交情,今天就此断绝了!’他没有鞠躬就走了。春官急忙追上去说:‘受到权势的压迫,我无法留你。但我私下里一直很关心你,现在看到你这样被责备,我宁愿得罪权贵也不愿意。请和我一起去寻找榜单,擦掉名字填上你的名字。’
祭酒打开榜单,看到李公夷简的名字想要擦掉,春官急忙说:‘这个人现在在宰相处有职务,不能去掉!’他指着下面李温的名字说:‘可以。’于是他擦掉了‘温’字,写上了‘勘’字。等到榜单公布,李俊的名字果然在之前所指的位置。那天中午,李俊和其他人一起参加了感谢仪式,没有时间赴约。天快黑了,他要回家,路上遇到了那个卖糕的人,他哭着向李俊展示背后的话:‘都是因为你,我受到杖刑了!文书官将要调查,我再去求求其他人来阻止他们。’他背后确实有被重杖的人。李俊惊讶地向他道歉,并问:‘该怎么办?’客人说:‘明天中午,送五万缗钱,也可以避免被调查的灾难。’李俊说:‘好的。’到了时间,他烧掉了钱,就再也没有见到那个客人。
然而,李俊后来在担任官职之后,被追查贬职,道路上不断有追查,他最终只得到了岳州刺史的职位,不久后就去世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李俊-注解
岳州刺史:岳州刺史是古代官职,指岳州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军事和司法事务。
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级别,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及第者,有资格担任高级官职。
贞元二年:贞元二年是唐朝皇帝唐德宗的年号,即公元786年。
国子祭酒:国子祭酒是古代官职,负责国子监的教务,国子监是古代的最高学府。
主司:主司是指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负责主持科举考试。
榜前一日:榜前一日指的是科举考试放榜的前一天。
里门:里门是指古代城市中的里坊门,也是城门的一种。
冥之吏:冥之吏是指阴间的官吏,这里指负责录取进士的阴间官员。
笔砚:笔砚是指书写工具,这里比喻勤奋学习。
阴钱:阴钱是指阴间的货币,这里指冥间的钱。
牍吏:牍吏是指负责文书工作的官吏。
春官:春官是指古代官职,负责教育、科举等事务。
中书:中书是指中书省,是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
季布:季布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以信守诺言著称。
然诺:然诺是指承诺,许下的诺言。
豪权:豪权是指有权势的人。
杖:杖是指古代的一种刑罚,用杖打。
筮仕:筮仕是指通过占卜选择官职。
贬降:贬降是指官职被降低,是一种惩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李俊-评注
本段古文描绘了唐代进士李俊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中的困境,以及他在关键时刻得到神秘客人的帮助,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改变命运的故事。
首句‘岳州刺史李俊,举进士,连不中第’简洁地介绍了主人公李俊的背景和遭遇,突出了他科举之路的坎坷。
‘贞元二年,有故人国子祭酒包佶者,通于主司,援成之’表明李俊在科举考试中得到了包佶的帮助,但并未说明具体帮助的方式,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
‘榜前一日,当以名闻执政,初五更,俊将侯佶,里门未开,立马门侧’描绘了李俊焦急等待的心情,以及他在门外的守候,体现了他的迫切和无奈。
‘旁有卖糕者,其气爞爞’通过卖糕者的形象,营造出一种神秘和紧张的气氛,为神秘客人的出现做铺垫。
‘有一吏,若外郡之邮檄者,小囊毡帽,坐于其侧,颇有欲糕之色’进一步渲染了神秘客人的神秘感,暗示其身份的特殊性。
‘俊为买而食之’表现了李俊的善良和慷慨,也为后续神秘客人的帮助埋下伏笔。
‘客甚喜,啖数片’展现了神秘客人的喜悦,也为他之后的帮助提供了依据。
‘俄而里门开,众竟出。客独附俊马曰:“原请间。”’神秘客人的突然出现,以及他对李俊的单独请求,增加了故事的悬念。
‘某乃冥之吏,送进士名者。君非其徒那?’神秘客人的自我介绍,揭示了其身份的特殊性,同时也暗示了李俊的命运与科举考试有关。
‘君之成名,在十年之外,禄位甚盛。今欲求之,亦非难,但于本禄耗半,且多屯剥,才获一郡,如何?’神秘客人的话,揭示了李俊的命运与未来的关系,以及他为了成名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君之成名,在十年之外’暗示了李俊的命运并非立刻就能改变,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
‘今欲求之,亦非难’表明神秘客人有能力帮助李俊成名。
‘但于本禄耗半,且多屯剥,才获一郡’揭示了成名背后的代价,以及李俊可能面临的困境。
‘俊所求者名,名得足矣’表现了李俊对名利的追求,以及他愿意为此付出代价的决心。
‘能行少赂于冥吏,即于此取其同姓者易其名,可乎?’神秘客人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通过贿赂冥吏来改变李俊的名字。
‘阴钱三万贯’揭示了神秘客人提出解决方案的代价,以及李俊需要付出的财物。
‘某感恩而以诚告,其钱非某敢取,将遗牍吏’神秘客人表明自己的动机,即出于对李俊的感激之情。
‘来日午时送可也’明确了贿赂的具体时间和方式。
‘复授笔,使俊自注,从上有故太子少师李夷简名,俊欲揩之’神秘客人让李俊自己选择名字,体现了他的公正和诚信。
‘客遽曰:“不可,此人禄重,未易动也。”’神秘客人对李俊的选择提出了反对意见,表明他的谨慎和考虑。
‘又其下有李温名,客曰:“可矣。”’神秘客人最终同意了李俊的选择,表明他的妥协和变通。
‘乃揩去“温”字,注“俊”字’神秘客人完成了名字的改变,为李俊的成名奠定了基础。
‘客遽卷而行,曰:“无违约。”’神秘客人提醒李俊不要违约,表明他的诚信和原则。
‘既而俊诣佶’李俊找到了包佶,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佶未冠,闻俊来,怒出曰:“吾与主司分深,一言状头可致。公何躁甚,频见问?吾其轻语者耶?”’包佶对李俊的请求表示愤怒,认为李俊过于急躁。
‘俊再拜对曰:“俊恳于名者,若恩决此一朝,今当呈榜之晨,冒责奉谒。”’李俊再次请求包佶的帮助,表明他的决心和诚意。
‘佶唯唯,色犹不平’包佶虽然同意了李俊的请求,但仍然显得不满。
‘俊愈忧之,乃变服,伺佶出随之’李俊为了得到包佶的帮助,不得不采取变装的方式。
‘经皇城东北隅,逢春官怀其榜,将赴中书’李俊在寻找包佶的过程中,遇到了春官,并得知了科举考试的结果。
‘春官曰:“诚知获罪,负荆不足以谢。然迫于大权,难副高命。”’春官表示自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无法改变结果。
‘佶自以交分之深,意谓无阻,闻之怒曰:“季布所以名重天下者,能立然诺。今君移妄于某,盖以某官闲也!平生交契,今日绝矣!”’包佶对春官的推脱表示愤怒,认为他违背了承诺。
‘不揖而行’包佶愤怒地离开了春官。
‘春官遽追之曰:“迫于豪权,留之不得。窃恃深顾,外于形骸,见责如此,宁得罪于权右耳。请同寻榜,揩名填之。”’春官追上包佶,表示愿意与他一同寻找解决的办法。
‘祭酒开榜,见李公夷简欲揩,春官急曰:“此人宰相处分,不可去!”’春官在开榜时,发现了李俊的名字,并阻止了包佶的修改。
‘指其下李温曰:“可矣。”’春官提出了另一个名字,即李温。
‘遂揩去“温”字,注“勘字’包佶最终同意了春官的建议,修改了李温的名字。
‘及榜出,俊名果在已前所指处’李俊的名字最终出现在了榜上,表明他成功地通过了科举考试。
‘其日午时,随众参谢,不及赴糕客之约’李俊在科举考试结束后,没有时间赴约,表明他对于科举考试的成功非常重视。
‘迫暮将归,道逢糕客,泣示之背曰:“为君所误,得杖矣!牍吏将举勘,某更他祈共止之。”’神秘客人向李俊坦白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某背实有重杖者’神秘客人承认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表明他的悔过之意。
‘俊惊谢之,且曰:“当如何?”’李俊对神秘客人的坦白感到惊讶,并询问如何解决问题。
‘客曰:“来日午时,送五万缗,亦可无迫勘之厄。”’神秘客人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通过贿赂来解决问题。
‘俊曰:“诺。”’李俊同意了神秘客人的解决方案。
‘及到时焚之,遂不复见’李俊按照神秘客人的要求,焚烧了钱财,表明他愿意承担责任。
‘然俊筮仕之后,追勘贬降,不绝于道,才得岳州刺史,未几而终’李俊虽然通过科举考试,但之后的生活并不顺利,最终以岳州刺史的身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表明他的命运并没有因为科举考试的成功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