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传奇是指唐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结合了历史、浪漫、神话与现实元素,着重描述唐代的宫廷、民间以及爱情故事。许多唐代著名文学家如白居易、元稹等人也创作了传奇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内容通常包括了爱情、历史、神话和奇异故事。它以诗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既有现实题材的描述,又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虚构的奇幻成分。唐传奇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张藏用-原文
唐青州临朐丞张藏用,性既鲁钝,又弱于神。
尝召一木匠,十召不至。
藏用大怒,使擒之。
匠既到,适会邻县令使人送书遗藏用。
藏用方怒解,木匠又走,读书毕,便令剥送书者,答之至十。
送书人谢杖,请曰:‘某为明府送书,纵书人之意忤明府,使音何罪?’
藏用乃知其误,谢曰:‘适怒匠人,不意误笞君耳。’
命里正取饮一器,以饮送书人,而别更视事;
忽见里正,指酒问曰:‘此中何物?’
里正曰:‘酒。’
藏用曰:‘何妨饮之。’
里正拜而饮之,藏用遂入户。
送书者竟不得酒,扶杖而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张藏用-译文
唐朝时青州临朐县的小官张藏用,性格既愚笨又胆小怕事。曾经召见一个木匠,连续十次都没来。张藏用非常生气,派人去抓他。木匠终于来了,恰巧邻县的县令派人送信给张藏用。张藏用正在气头上,木匠又离开了。他读完信后,立刻命令剥去送信人的衣服,鞭打他直到十下。送信的人请求说:‘我替您送信,即使信的内容冒犯了您,我这个人有什么罪呢?’
张藏用这才明白自己误会了,道歉说:‘刚才我生气打木匠,没想到误打了您。’
他命令里正拿出一杯酒,给送信的人喝,然后自己去处理其他事务;突然看到里正,指着酒杯问:‘这里面是什么东西?’
里正回答:‘是酒。’
张藏用说:‘有什么关系,喝吧。’
里正跪下喝了酒,张藏用这才进屋。送信的人最终没拿到酒,拄着拐杖回家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张藏用-注解
唐青州临朐丞张藏用:唐青州临朐丞是指唐朝时期青州(今山东省东部)临朐县(今山东省临朐县)的县丞,张藏用是当时的官员名字。
鲁钝:鲁钝是形容人愚笨、迟钝的意思,这里指张藏用性格上的特点。
神:神在这里指的是精神、精力,张藏用弱于神可能是指他精力不足或者精神状态不佳。
木匠:木匠是指从事木工手艺的人。
邻县令:邻县令是指与临朐县相邻的县份的县令,即该县的行政长官。
遗:遗在此处是动词,意为赠送、送给。
明府:明府是对地方官的一种尊称,相当于现代的“领导”或“长官”。
笞:笞是指用鞭子或竹板打人的刑罚,这里指张藏用用鞭子打人。
谢杖:谢杖是指用杖子作为谢罪的工具,这里指送书人用杖子作为谢罪的表示。
命:命是指命令、吩咐。
里正:里正是古代乡里基层组织中的负责人,相当于现代的村长或居民小组长。
饮:饮是指喝,这里指喝酒。
视事:视事是指官员开始履行职务,处理公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张藏用-评注
唐青州临朐丞张藏用,性既鲁钝,又弱于神。尝召一木匠,十召不至。藏用大怒,使擒之。
此段描述了张藏用的性格特点,‘鲁钝’和‘弱于神’揭示了其性格中的木讷和缺乏决断力。‘十召不至’则表现出张藏用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同时也反映出木匠的不守时。这一段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匠既到,适会邻县令使人送书遗藏用。藏用方怒解,木匠又走,读书毕,便令剥送书者,答之至十。
这一段描绘了张藏用在怒气中遇到送书人的情节。‘怒解’表明张藏用原本的怒气已经消散,但木匠的再次离开又激起了他的怒火。送书人的出现,使得张藏用将怒火转移到了送书人身上,这一转变体现了张藏用性格中的急躁和易怒。
送书人谢杖,请曰:‘某为明府送书,纵书人之意忤明府,使音何罪?’
送书人的这一番话体现了古代官场中的一种礼仪和规矩,即即使是在受到责罚时,也要保持尊重和谦卑。送书人的请求也反映出他对自己行为的辩解和对张藏用宽容的期待。
藏用乃知其误,谢曰:‘适怒匠人,不意误笞君耳。’
张藏用在这一段中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此表示了歉意。‘适怒匠人’表明他之前的怒火是因为木匠,而非送书人。这一转变再次体现了张藏用性格中的急躁和易怒,同时也展现了他知错能改的一面。
命里正取饮一器,以饮送书人,而别更视事;忽见里正,指酒问曰:‘此中何物?’
这一段描写了张藏用对送书人的宽容态度。他不仅没有责罚送书人,反而赐予他酒水,并询问酒中的成分。这一行为既体现了张藏用对人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对酒的喜爱。
里正拜而饮之,藏用遂入户。
里正的行为是对张藏用宽容的回应,他接受了赐予的酒水。张藏用随后进入屋内,这一段展现了张藏用与里正之间的和谐关系。
送书者竟不得酒,扶杖而归。
送书人最终没有喝到酒,这一情节既是对送书人的一种讽刺,也暗示了张藏用性格中的矛盾和复杂。送书人扶杖而归,可能是带着失望和无奈,也可能是带着对张藏用性格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