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耿弇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耿弇-原文

张步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而诸郡合万人守临淄。

相距四十里。

耿弇进军二城之间,视西安城小而坚,临淄虽大实易取,乃下令,后五日攻西安。

蓝闻,日夜警备。

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及旦,径趋临淄。

半日拔其城,蓝惧,弃城走。

诸将曰:“敕攻西安而乃先临淄,竟并下之,何也?”

弇曰:“西安闻吾攻,必严守具;临淄出不意而至,必自警扰,攻之,必立拔;拔临淄则西安孤,此击一而得二也!若先攻西安,顿耿弇兵坚城,死伤必多,即拔之,吾深入其地,后乏转输,旬月间不自困乎?”

诸将皆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耿弇-译文

张步的弟弟张蓝,率领两万精兵守卫西安,而各郡联合起来有一万人守卫临淄。

两城相距四十里。

耿弇率军进驻两城之间,观察到西安城虽小但坚固,临淄城虽大但容易攻取,于是下令,五天后攻打西安。

张蓝听说后,日夜加强戒备。

到了约定的日期,半夜时分,耿弇命令所有将领提前用餐,天亮时,直接进攻临淄。

半天时间就攻下了临淄城,张蓝害怕,弃城逃跑。

将领们问:“命令攻打西安,却先攻临淄,最终两城都被攻下,这是为什么?”

耿弇说:“西安听说我们要攻打,必定会加强防守;临淄出乎意料地被攻击,必定会自乱阵脚,攻打它,必定能迅速攻下;攻下临淄后,西安就孤立了,这是攻打一城而得两城的结果!如果先攻打西安,我们的军队在坚固的城下受阻,死伤必定很多,即使攻下西安,我们深入敌境,后续补给困难,一个月内就会陷入困境。”

将领们都佩服他的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耿弇-注解

张步弟蓝:张步的弟弟张蓝,张步是东汉末年的地方割据势力之一。

西安:此处指东汉时期的西安城,非今日之西安,具体位置不详,但在此文中为张蓝所守之城。

临淄:古代齐国都城,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是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耿弇:东汉初年著名将领,字伯昭,曾随光武帝刘秀征战,以智勇双全著称。

蓐食:古代行军时的一种饮食方式,指在行军途中简单进食,以保持体力。

转输:指军队的后勤补给,包括粮草、军械等的运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耿弇-评注

本文选自《后汉书·耿弇传》,记载了东汉初年耿弇在平定张步割据势力时的军事策略。耿弇以智取胜,通过声东击西的战术,成功攻占了临淄,进而迫使西安守军弃城而逃。这一战例充分展示了耿弇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中国古代兵法中“兵不厌诈”的思想。耿弇通过制造假象,迷惑敌人,使其放松警惕,从而在敌人最不设防的时候发动攻击。这种战术不仅减少了己方的伤亡,还迅速瓦解了敌方的防御体系。这种智慧与勇气的结合,正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所在。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叙事简洁明了,情节紧凑,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耿弇的军事智慧和将领们的反应。特别是耿弇在战前的分析和战后的解释,既展示了他的深谋远虑,又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这种叙事手法不仅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战局的发展,还能感受到将领们在战场上的紧张与智慧。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是对耿弇个人军事才能的记载,更是对东汉初年平定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的历史进程的反映。耿弇的成功不仅巩固了光武帝刘秀的统治,也为后来的统一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一战例在后世的军事著作中常被引用,成为研究古代军事策略的重要案例。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耿弇的军事行动,展现了中国古代兵法中的智慧与策略,同时也反映了东汉初年的历史背景和军事形势。它不仅是一篇优秀的军事文献,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耿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