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程昱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程昱-原文

昱,东阿人,黄巾贼起,县丞王度反应之。

吏民皆负老幼,东奔渠丘山。

度出城西五、六里止屯。

昱因谓县中大姓薛房曰:“度得城郭而不居,其志可知,此不过欲掠财物耳。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

吏民不肯从,昱谓房等“愚民不可计事”,

乃密遣数骑举幡东山上,令房等望见,因大呼曰:“贼至矣!”

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相随,昱遂与之共守,度来攻。

昱击破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程昱-译文

昱是东阿人,黄巾贼起事时,县丞王度响应了他们。

官员和百姓都背着老人和孩子,向东逃到渠丘山。

王度出城西五六里后驻扎下来。

昱于是对县里的大族薛房说:“王度得到了城池却不居住,他的意图可以知道,这不过是想掠夺财物罢了。为什么不一起回城防守呢?”

官员和百姓不愿意听从,昱对薛房等人说“愚民不能共谋大事”,

于是秘密派遣几名骑兵在东山上举起旗帜,让薛房等人看到,然后大声呼喊:“贼人来了!”

便下山赶往城池,官员和百姓纷纷跟随,昱于是与他们一起防守,王度来攻打。

昱击败了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程昱-注解

昱:指东阿人昱,原文中的主角,智勇双全,成功组织吏民抵御黄巾贼。

东阿: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东阿县,历史上以产阿胶闻名。

黄巾贼:东汉末年由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裹黄巾而得名,是导致东汉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县丞:古代县级行政官员,负责协助县令处理政务。

王度:原文中的县丞,响应黄巾贼起义,后与昱对抗。

渠丘山: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东阿附近的山丘。

薛房:县中大姓,昱与之商议对策的人物。

幡:古代旗帜的一种,用于传递信号或标识身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程昱-评注

本文通过描述昱在东阿县丞王度响应黄巾贼起义后的应对策略,展现了昱的智慧与领导才能。昱不仅准确判断了王度的意图,还巧妙地利用心理战术,通过举幡和呼喊‘贼至矣’的方式,成功引导吏民返回县城共同防守。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昱的机智,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信息传递和心理战术的重要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智慧。昱通过观察和分析,准确判断了王度的真实意图,并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这种智慧和策略在古代战争中尤为重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智勇双全’的体现。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叙述简洁明了,情节紧凑,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智慧。特别是昱通过举幡和呼喊的方式引导吏民返回县城的情节,既生动又富有戏剧性,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反映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地方官员的应对策略。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对东汉政权的瓦解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一个小县城的应对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地方官员的智慧与勇气,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智慧与策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智勇双全’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和地方官员的应对策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程昱》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